脉冲能量作用下Al/Ni含能多层膜爆炸特性及应用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wing5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薄膜电爆炸驱动飞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动高压加载技术,以该技术为核心的冲击片雷管已应用于多个武器型号中。但由于现有的金属电爆炸薄膜电能转化为飞片动能效率较低,使得该技术难以适应未来武器系统小型化的发展需求,亟需开展能量转换效率高、易集成、可靠、安全的新型电爆炸薄膜设计、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为此,本论文从电爆炸金属薄膜材料设计出发,将Al/Ni含能多层膜作为电爆炸材料,系统地开展了Al/Ni含能多层膜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微结构、Al/Ni含能多层膜的电学特性、Al/Ni含能多层膜合金化反应机制、Al/Ni含能多层膜电爆等离子体流场特性以及基于Al/Ni含能多层膜的冲击片雷管特性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磁控溅射制备了不同调制周期的Al/Ni含能多层膜样品,采用TEM、XRD、AFM、DSC、XPS和APT等分析和表征方法对薄膜样品的微观结构、化学成分、粗糙度、放热性、界面结构和成分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Al/Ni含能多层膜成膜质量好,薄膜内部无孔洞、裂纹,叠层结构明显,层与层之间界面平直、清晰。Al/Ni含能多层膜主要以多晶状态存在,由Al和Ni相组成,其中在Al膜和Ni膜界面处存在原子互扩散厚度和原子扩散长度的不对称现象,调制周期为500 nm的Al/Ni含能多层膜,在Al沉积到Ni薄膜界面处的元素混合及原子互扩散层的总厚度为42 nm,而在Ni沉积在Al膜界面处的元素混合及原子互扩散层的总厚度仅为24 nm。同时研究了退火温度和调制周期对Al/Ni含能多层膜相的演变、薄膜微观结构以及原子扩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调制周期小于100nm时,在473 K时开始出现合金化反应,在573 K反应完成;而调制周期大于100nm后,在573 K时才开始出现合金化反应。另外,退火过程中存在Ni元素只向上层Al扩散的异常原子扩散行为,该现象来源于初始态Al/Ni含能多层膜界面的不一致。(2)采用MEMS技术制备Al/Ni含能桥箔换能元样品,在脉冲电流条件下,分别对不同调制周期的Al/Ni含能桥箔换能元的电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换能元的电爆时间和提供给飞片的驱动能量与Al/Ni含能多层膜的调制周期有关。降低调制周期能够有效降低换能元电爆炸时间和提高飞片的驱动能量,调制周期为25 nm的Al/Ni含能桥箔换能元拥有最短电爆时间和最大驱动飞片能量。(3)基于分子动力学计算原理,建立了Al/Ni含能多层膜计算模型,获得了Al/Ni含能多层膜初始温度和调制周期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当初始温度低于Al熔化温度时,Al/Ni含能多层膜体系依靠固体扩散,合金化反应速率较慢;当初始温度高于Al熔化温度时,Al/Ni含能多层膜体系出现液体扩散现象,扩散系数较高,合金化反应速率明显增加;同时调制周期的增加会显著提高Al/Ni含能多层膜发生合金化反应的时间。分析了调制周期为25 nm的Al/Ni含能多层膜在电爆炸熔化阶段发生了合金化反应,导致能量转换效率最高,其反应机制可描述为:由于Al原子的低熔点特性,Al/Ni含能多层膜中Al薄膜优先发生熔化,熔化后的Al原子加剧了Ni原子向Al薄膜层扩散,在Al和Ni薄膜界面处产生Al Ni金属间化合物,在此过程中,由于Ni薄膜的存在导致熔化后的Al薄膜层仍然能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体积并未明显膨胀,因此Al Ni金属间化合物能继续形核长大,直至反应完成。对Al/Ni含能多层膜电爆炸后产物进行分析表明,反应产物为Al Ni金属间化合物,验证了脉冲能量作用下Al/Ni含能多层膜的合金化反应机制。(4)采用发射光谱法和阴影成像测试了Al/Ni含能多层膜电爆等离子体的特性,分析了Al/Ni含能多层膜调制周期、输入能量对等离子体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调制周期为25 nm的Al/Ni含能桥箔换能元产生的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和密度最高,电爆更加剧烈,因此,周期为25 nm的Al/Ni含能桥箔换能元的电爆等离子体射流膨胀和空气冲击波膨胀速度最大。(5)对Al/Ni含能桥箔换能元对驱动飞片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调制周期对飞片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调制周期为25 nm的Al/Ni含能桥箔换能元电爆驱动的飞片速度最高,与传统Cu桥箔相比,飞片速度提高了28%左右。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基于Al/Ni含能多层膜的冲击片雷管样品,开展了加速膛直径对起爆特性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采用加速膛直径为0.8 mm的冲击片雷管起爆HNS-IV炸药的感度最高;采用加速膛直径为0.6 mm和0.4 mm的冲击片雷管起爆HNS-IV炸药的感度基本相当。上述应用研究结果可为高能量转换效率冲击片雷管的设计、制备提供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航天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以无人机为代表的航空飞行器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对航空器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人机飞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技术可以提高航天器的自主运行能力。此外,复杂多变的空间环境不可避免地对无人机造成影响,自身长时间运行也会使系统产生不同类型的故障,其中44%是执行器故障造成的。因此,研究执行器的故障诊断和飞控系统的容错控制,对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系统稳定运行
Cs-Pb-Br型卤化铅钙钛矿包括三维(3D)的CsPbBr3、零维(0D)的Cs4PbBr6、二维(2D)的CsPb2Br5等,因其具有强发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发光二极管、激光、太阳能电池等光电器件。其中,3D的CsPbBr3钙钛矿是唯一确定拥有本征光致发光(PL)性能的材料,而关于2D的CsPb2Br5钙钛矿和0D的Cs4PbBr6钙钛矿的发光来源却众说纷纭。部分研究者们认为纯的CsPb2Br
吸波技术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完美的吸波材料应该具有宽带、宽入射角度、极化不敏感、低剖面等特性。基于超材料设计理念的吸波体具有设计自由度高、结构简单、剖面低以及吸收率高等特点,这使得超材料吸波体具备实现完美吸波材料的潜力,在近十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超材料吸波体在带宽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对于宽角度超材料吸波体的吸收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仍然相对欠缺,亟待挖掘新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本
光学微腔,通过循环谐振作用将光场长时间限制在其中,可极大地提升腔内光功率,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物理研究以及光电子器件领域。相比其他类型的光学微腔,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具有极高的品质因子与较小的模式体积,显著地增强了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因此受到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过去的二十年间,不同材料以及形态的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被发明并制备,以满足不同的研究与应用需求。基于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的非线性效应,特别是光学
二氧化钒(VO2,Vanadium dioxide)在接近室温时(341K)会发生可逆的绝缘-金属转变(IMT,Insulator-Metal Transition),并伴随着在太赫兹(THz,Terahertz)波段显著的透射率变化,因此被广泛用于制备具有动态调制效果的THz器件。近些年来对VO2薄膜生长机理的研究进展迅速,降低了具有高调制性能的VO2薄膜的制备成本,为VO2薄膜在THz可调谐器
相依序列的收敛性质是近代概率极限理论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在概率统计、金融与保险、可靠性理论、复杂系统以及计量经济学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本文致力于研究包括NSD序列、AANA序列、ANA序列以及END序列在内的4类相依序列的极限收敛性质,利用相依序列的矩不等式和一些概率不等式,进一步研究了相依序列的完全收敛性、完全矩收敛性、强大数律以及含随机系数线性过程的强收敛定理,并获得了一些新的结果。本论文
由于能够很好地解释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某些重要现象和规律,偏微分方程的理论与应用已成为重要的数学研究方向.这些理论包括方程解的存在性、唯一性、有界性、有限时刻爆破以及大时间渐近行为等.特别地,趋化性是细胞或生物体对化学刺激产生的定向运动,在胚胎发育、伤口愈合和肿瘤入侵等各种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研究如下三类趋化模型:(ⅰ)具有一般旋转灵敏性的吸引-排斥趋化模型(?)(ⅱ)具有一般旋转灵敏
现代微电子和集成电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集成度过高引起的局部热功耗过高等不可避免的问题。兴起的自旋电子学利用了电子的自旋自由度,成为了构造高密度、低功耗、非易失的新一代自旋电子学器件的基础,也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全新变革。对自旋流的激发、传输和探测成为当今自旋电子学的研究主题。本文以液相外延法制备的超低损耗亚铁磁性绝缘体钇铁石榴石(YIG)薄膜为基础,研究了YIG/金属自旋异质结中的自旋泵浦
合作行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系统中。复杂网络上的演化博弈理论为解释自私群体中合作行为的涌现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复杂网络刻画了种群的拓扑结构,博弈模型描述了智能体之间的交互模式。网络结构和个体行为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这种多样性为选择提供了基础,因此对合作涌现至关重要。零行列式策略作为重复博弈新理论,可以单方面保证双方长期收益满足线性关系。剥削策略是零行列式策略的一个重要子集,保证了自身的收益不低
作为应用于电子通信领域的基础关键性材料,微波介质陶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发展至今,陶瓷材料在微波频段介电性能的改善问题始终是研究的重点以及难点。然而目前该领域始终存在以“经验”作为指导思想展开实验,尽管存在可借鉴性,却无法从根本上利用理论指导实验,在研发新体系或对材料进行改性研究时没有“指挥棒”的作用发挥,因此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成为研究学者的迫切需求。众所周知介质陶瓷的独特性体现在微波特性随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