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种子发育转录组解析与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克隆及籽油活性分析

来源 :河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zh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高低是油脂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类油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芍药籽油含有极高的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潜在的功能保健食品。因此,对其脂肪酸合成途径及关键酶基因的解析有助于后续对其功能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应用。本论文以芍药品种‘杭白芍’为材料,鉴定了籽油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测定了发育过程中果荚和种子的形态特征、种子的营养成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杭白芍’种子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应用q PCR技术验证了油脂合成相关的8个功能基因在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通过WGCNA共表达模块分析了差异基因与油脂合成生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基于转录组数据克隆了3个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并对其编码的蛋白质序列进行了综合的生物信息学分析。(1)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得到了芍药籽油、牡丹籽油和花生籽油,对其进行了抗氧化活性分析,发现芍药籽油和牡丹籽油的抗氧化活性均显著高于花生籽油;抑菌活性测定表明,芍药籽油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呈中灵敏度,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抑菌活性均为低灵敏度。(2)芍药种子发育过程形态特征变化表明,0-30 DAF为果荚快速生长期,20-50 DAF为种子快速生长期;在种子不同发育时期可溶性蛋白质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可溶性糖积累趋势为先升后降,之后趋于稳定,淀粉的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升高并趋于稳定;通过超临界CO2萃取不同发育时期的‘杭白芍’种子油,出油率为11.1%~22.8%;GC-MS表明,芍药种子不同发育时期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7.2%~90.24%,其中OA、LA、ALA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32.12%、22.64%、33.64%。(3)对‘杭白芍’20、40、60、70、80和90 DAF六个时期(每个时期6个生物学重复)的种子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共鉴定出35688个单基因和6899个差异基因,相关性分析将6个时期的基因聚为4个阶段,GO注释为35个功能组,KEGG富集到57个术语,其中有6条途径、198个单基因与油脂代谢有关;ICDHm、ICL、G6PDH和PDH四种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对脂肪酸积累均具有积极催化作用;首次采用WGCNA分析差异基因与油脂合成相关生理性状之间的关系,共获得10个共表达模块,其中turquoise模块与α-亚麻酸呈高度正相关(P=0.97),GO注释到脂质生物合成和代谢直接相关的有6个通路,筛选到10个核心基因;应用qRT-PCR对脂肪酸生物合成相关的8个基因进行定量表达分析,其结果证实RNA-seq数据是可靠的。(4)成功克隆了脂肪酸合成途径的5个关键基因Pl SAD、Pl FAD2、Pl FAD2-2、Pl FAD6和Pl FAD7,Gen Bank登录号分别为OM291909、ON568339、ON631077、ON631078和ON631079;Pl SAD为定位于叶绿体的无跨膜结构域、无信号肽、稳定的亲水蛋白;Pl FAD2和Pl FAD2-2蛋白均有5个跨膜结构域,定位于内质网,无信号肽,Pl FAD2为亲水不稳定蛋白,Pl FAD2-2为亲水稳定蛋白;Pl FAD6为定位于叶绿体的无信号肽、有3个跨膜结构域、不稳定的亲水蛋白;Pl FAD7为定位于叶绿体和内质网的无信号肽、有2个跨膜结构域的稳定亲水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均与同科同属的芍药和牡丹相似性最高。
其他文献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花色形美,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但牡丹季节性强,花期相对集中,从开花到凋落时间往往不足一周。‘洛阳红’是乙烯敏感类型切花,花瓣萎蔫蓝变是其衰老的主要特征。植物内源激素乙烯、糖、能量代谢及相关信号网络均是影响切花衰老进程的重要因素。由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构成的蛋白质可逆磷酸化是实现信号转导的关键步骤,对信
学位
牡丹籽油富含α-亚麻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伴随着牡丹籽油产业的日益壮大,牡丹籽油生产加工废弃物如饼粕和果荚的产量也逐年增多。本研究围绕牡丹籽油生产加工废弃物饼粕和果荚及木质纤维素基的高值化利用和开发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采用超声辅助法对‘凤丹’饼粕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得到的粗提液中单萜苷类化合物的含量为80.09 mg/g。经HZ-806型大孔树脂纯化,经HPLC-MS
学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植物木质部水力导度对环境的响应已经成为植物抗旱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热点。前人研究多集中在水力导度与结构特征关系的研究,但木质部冲洗液中的离子对水力导度的调节作用缺乏系统的研究。硅作为植物生长的有益元素,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硅对植物木质部水力导度是否存在影响。本研究以北方广泛栽培的具有异形叶特征的3种圆柏属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茎木质部水力功能性状、
学位
生物炭基肥可有效固持肥料养分在土壤中缓慢释放,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降低化肥使用量,实现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多数研究侧重于优化烟区施肥管理制度、秸秆还田及施用有机肥等方面,而对于利用生物炭基肥改善烟田土壤、烟叶品质和产量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云烟116为供试材料,在重庆烟草科学研究所彭水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共设3个处理:T1(对照):常规施肥(农家肥2250 kg/hm~2+烟草复合肥750 kg/
学位
烟叶醇化是改善烟叶吸食品质的重要环节之一。为探明河南中烟重点产区片烟原料在新郑醇化库内自然醇化过程中质量变化规律,明确烟叶最佳醇化时间范围并筛选出与感官评吸质量关系密切的关键指标,本研究以2018年度河南许昌B1FJ、湖南郴州B2F、福建南平B2F、湖南郴州C3F、福建南平C3F、云南丽江C3F和东北牡丹江C2L片烟为试验材料,跟踪研究不同产区烟叶自然醇化9~30个月期间外观质量、感官评吸和化学成
学位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耐贫瘠、高产、可鲜食、保健作用突出、种植效益高的特点,在人们膳食结构改变的当今备受青睐,已在很多贫困地区被列为精准扶贫开发的优势作物,但其栽培技术与理论研究相较于其他粮食作物相对缺乏。为了探讨鲜食型甘薯适期收获和食用时间,2019年4月至10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甘薯产业研究院开展田间和室内试验,进行生育天数和室温贮藏天数调节鲜食型甘薯营养与商品特性的研究。田间试验设
学位
轮耕和垄作是提高旱地农田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高效耕作方式,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协调水肥气热、促进肥料高效利用,是促进旱地农田稳产增产的关键途径。为探明耕作和培肥模式对豫西旱地玉麦轮作田土壤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的长期定位试验,以夏玉米和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轮耕模式、垄作模式、培肥模式的田间试验,研究各耕作
学位
谷子是自花授粉的二倍体短日照喜温作物,在我国遗传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泛,其作为一种营养均衡、食药兼备的杂粮受到广泛欢迎。株高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株适当矮化可以增强抗倒伏能力、提高种植密度、利于机械化收获,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减少田间劳作,因此矮秆是谷子一个重要的育种目标。本研究构建了谷子矮秆不育系488A与高秆SSR41杂交产生的F2代分离群体及F2-3家系,对488A矮秆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
学位
小麦产量三要素,即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一般由主茎穗和分蘖穗构成,而分蘖的产生、生长发育和成穗对整个群体构成和产量水平都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磷素是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能促进冬小麦分蘖、生长,显著提高产量,但其盲目施用、利用率低,导致磷矿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明确维持小麦高产的最佳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施磷量及进一步探索调控冬小麦分蘖的磷素响应基因及其代谢通路,使其既能维
学位
醇化在烟草加工中是极其重要的步骤,能够有效提升烟叶品质。许昌“上六片”是河南中烟的重点原材料,但目前关于许昌上六片的最佳醇化周期尚不清楚。烟叶表面的微生物在烟叶醇化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而对于微生物对烟叶化合物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本试验测定在河南新郑醇化库中醇化的许昌上六片醇化不同时期的p H值、碘值吸光度值、总糖、还原糖、淀粉、总氮、烟碱(尼古丁)、总钾、氯、叶黄素、类胡萝卜素、多酚、有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