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春病毒血症仿生疫苗构建及其免疫效果评价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鲤春病毒血症(Spring viremia of carp,SVC)是一种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的水产疾病,可引起鲤科鱼类的大规模爆发性死亡。近年来,国内多地检测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的存在。如何做好对SVC的预防工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渔用疫苗在水产病害防治上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SVC疫苗的开发仍处于实验室阶段。随着对疫苗免疫机理的深入研究,设计和研发由抗原、免疫佐剂和递送系统等组分构成的多组分疫苗,已成为当今疫苗研究的热门方向。而仿生纳米材料与靶向因子可以用于构建高效安全的疫苗递送系统。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制备了鱼类红细胞膜包裹壳聚糖-DNA纳米粒子并进行甘露糖修饰,构建了可用于有效保护和高效递送SVCV抗原的靶向性仿生纳米疫苗系统,并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探究了疫苗系统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的相关增效机制。研究取得的具体结果如下:1.靶向性红细胞膜包裹壳聚糖载DNA疫苗系统构建将工程菌扩大培养后使用质粒大提盒制备质粒pc DNA3.1-G,利用壳聚糖与质粒的静电吸附作用形成球形纳米粒CS-G,并通过物理挤压法将斑马鱼红细胞膜与CS-G结合生成红细胞膜包裹壳聚糖纳米粒CS-G@M,接下来对仿生纳米粒子进行甘露糖修饰,构建了靶向性红细胞膜包裹壳聚糖载DNA疫苗系统CS-G@M-M。随后,使用透射电镜、蛋白浓度测定和动态光散射技术(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对疫苗系统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靶向性红细胞膜包裹壳聚糖载DNA疫苗系统构建成功,粒径约为204 nm,具有核壳结构且稳定性良好。2.靶向性仿生纳米疫苗系统安全性评价将上述疫苗系统与鲤巨噬细胞和鲤上皮瘤细胞系(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 cell line,EPC)进行共孵育培养;并对斑马鱼进行腹腔注射免疫试验,通过细胞毒性检测、生长性能检测和组织切片观察等方法综合性评估疫苗系统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细胞水平,将鲤巨噬细胞和EPC细胞分别在浓度不高于20μg/m L的疫苗系统中处理24 h后,细胞活性均可达到90%以上;在个体水平,以4μg/g剂量的疫苗系统对斑马鱼进行注射免疫,60 d内,免疫后的斑马鱼和未处理的斑马鱼相比无异常行为,且在鱼体的主要组织器官如脑、肠、脾、肝和肾中均未发现异常或损伤;进行腹腔注射免疫后斑马鱼的生长发育也未受影响。证明该疫苗系统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会对鱼类细胞和个体产生明显毒副作用。3.靶向性仿生纳米疫苗系统免疫效果研究将疫苗系统通过腹腔注射免疫斑马鱼后,采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等方法结合SVCV病毒攻毒试验来评估该疫苗系统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在免疫相同时间后,与对照组及CS-G@M组相比,CS-G@M-M可显著提高免疫斑马鱼血清抗体水平和免疫相关生理指标水平,并显著增强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SVCV分别对不同免疫时间的斑马鱼攻毒后,CS-G@M组在免疫后3 d、21 d和70 d的相对保护率依次为38.7%、49.3%和34.7%,而CS-G@M-M组的相对保护率依次为63.3%、85.3%和51.3%。证明CS-G@M-M疫苗系统对SVCV具有长期高效的预防作用。4.免疫增效机制研究制备亲脂性荧光染料DiD标记的CS-G@M和CS-G@M-M疫苗系统后,通过免疫荧光、活体成像和ELISA等技术,研究靶向性仿生纳米疫苗系统在鱼类抗原提呈细胞和免疫组织中的递呈、分布与代谢规律。结果显示:在细胞水平,鲤巨噬细胞对CS-G@M-M的摄取量显著高于CS-G@M和对照组。在个体水平,斑马鱼的肾脏、脾脏和后肠组织对CS-G@M-M的摄取量也显著高于CS-G@M和对照组。并且在注射免疫6 h后,可以在脾脏、肾脏、后肠等免疫器官组织检测到CS-G@M和CS-G@MM,且CS-G@M-M和CS-G@M相比在鱼体内具有更长的持续作用时间。同时,靶向性仿生纳米疫苗系统能够显著刺激抗原提呈细胞的活化,诱导黏膜免疫反应和系统性免疫反应的产生。表明CS-G@M-M疫苗系统可通过加强对抗原提呈细胞的呈递和延长疫苗的持续作用时间来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的靶向性红细胞膜包裹壳聚糖载DNA疫苗系统(CS-G@MM)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其免疫增效机制是通过延长疫苗系统在体内持续作用时间,并提高疫苗对抗原提呈细胞的提呈效率,产生强烈的黏膜免疫和系统性免疫反应,从而实现对SVC的高效防治。本研究成果能够为产业提供高效、低成本、易于推广的渔用疫苗,也可以为其它水产动物疫苗的研制、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对水产品的绿色安全生产和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
其他文献
使用高脂饲料(High-fat diet,HFD)是水产养殖中降低饲料成本、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长期摄入HFD会给鱼类的健康和品质带来负面影响。硒作为一种抗氧化剂,能调节酶促反应和氧化还原平衡,并参与机体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代谢。本研究以草鱼为对象,探究了硒对饲喂HFD草鱼肌肉营养物质沉积和肌纤维形成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此外,本研究还评估了硒对饲喂HFD草鱼越冬后肝肠健康的改善作用及机
学位
学位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体系中,共生双方通过分泌并交换化学信号物质的方式共同调控共生体系的建立。首先由宿主植物分泌出类黄酮,这类化合物通过作用于根瘤菌,诱导根瘤菌结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合成结瘤因子(Nod Factor,NF)。结瘤因子作为共生信号分子被宿主植物受体(NFR1/NFR5)识别,导致根瘤菌侵染及根瘤的形成。为了进一步阐明早期共生信号分子相互作用的调控机制,本文第一章以蒺藜苜蓿为材料,
学位
马铃薯贮藏蛋白类磷脂酶A(patatin-related phospholipase A,pPLAs)是一类能够非特异性水解磷脂的脂酰基水解酶,通过水解磷脂分子sn-1或者sn-2位酯键而产生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和溶血磷脂(lysophospholipid,lyso PL),这两种酶解产物及其衍生物在植物生长发育、胁迫和激素应答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有关水稻
学位
维生素A对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维生素A在人体内不能自主合成,需要依靠外界摄入,当维生素A摄入量不足以满足人体需要时,将会引起维生素A缺乏症,而维生素A缺乏症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其严重。β-胡萝卜素可作为维生素A合成的前体物质,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子经过加工后形成居民日常食用的大米。水稻胚乳中β-胡萝卜
学位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太平洋沿岸的水域,以厄瓜多尔附近的海域更为集中,其对盐度适应范围广、生长速度快且经济价值高,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全球2018年产量为496.62万吨。自引入国内三十年以来,因其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具有适盐性和适温性广等特点,以及养殖经济效益好、技术成熟等优势备受关注。目前,中国的南美白对虾养殖生产量为186.29万吨,位居世界首位。高位池、工厂化与小棚模式是沿海地
学位
脱落酸(ABA)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激素,它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做出响应。PYL/PYR/RCAR已经被鉴定为ABA受体,在拟南芥中共有14种。受体PYL结合ABA后发生构象变化,然后与一类蛋白去磷酸化酶(PP2C)发生相互作用,抑制PP2C的去磷酸化酶活性,进而激活SnRK2s激酶活性,从而使下游ABA响应基因得到表达,最后使植物在环境胁迫下能够生存。虽然ABA对植物的生
学位
我国有大量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农作物秸秆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木质纤维素生产蛋白饲料的技术可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变废为宝,实现秸秆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解决粮食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污染、传统能源枯竭等问题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提高玉米秸秆利用率和生产秸秆蛋白饲料为目的,研究了碱处理对玉米秸秆酶解效果的影响,并针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如下结果:(1)提高氨水浓度有助于秸秆预处理效果的增强。用1
学位
稻渔综合种养是在传统的稻田养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稻田水面进行各种水产品养殖,在收获水稻的同时获得水产品的一种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也是近年来我国鼓励大力发展的一种水产养殖模式。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市是陕西省水稻的主要种植区,也是陕西省稻渔综合种养殖的主要发展区、渔业发展主产区。作为陕西省渔业发展的主产区,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的水产品安全决定了整个陕西省的水产品安全。因此试验课题依托于
学位
大口黑鲈弹状病毒病是由大口黑鲈弹状病毒(Micropterus salmoides rhabdovirus,MSRV)引起的一种对大口黑鲈造成致命性威胁的流行性疾病。该病主要感染大口黑鲈苗种,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一旦发病,在一周内可导致90%的鱼类死亡。目前,由于大口黑鲈弹状病毒病商业化疫苗的缺乏和对疾病治疗的需求,药物防控技术仍然在该病的防控中占据重要地位。现有的报道表明,天然化合物厚朴酚与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