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对工作回报的影响--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ihu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家庭关系背景的变化,当代中国民众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分配”和“铁饭碗”,转为如今的“自主就业”和“自由就业”。人们越来越需要利用自身社会资本,来帮助自己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但对任何一个就业者而言,找工作的过程和正式的工作过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阶段,找到一份工作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在进入工作之后,获得的工作回报会逐渐成为就业者更关心的问题,因为后者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职业生涯。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中国就业者的“工作回报”为因变量,将关注点从求职过程转向实际职业生涯,客观上考察就业者从工作中取得的实际酬劳,主观上考察就业者的工作满意度。具体而言,在相关研究成果和CGSS2015中我国就业者样本数据的基础上,本文主要聚焦两个问题:第一,社会资本在对就业者求职过程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能否同样帮助就业者获得更好的工作回报?第二,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将如何影响就业者获得工作回报。
  目前,对社会资本与工资回报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理论视角一一“网络资源理论”和“社会闭合理论”。两种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从不同角度考察社会资本的来源。“网络资源理论”认为,社会资本主要来自外部社会网络,个体借此主动寻求与职业相关的有益资源和机会。相应地,“社会闭合理论”认为,社会网络相对封闭,主要包括代际间的交流,个体可直接从较为完整的、封闭的网络连接结构中直接获益。在对就业者工作回报的影响上,两种理论视角从不同方面产生影响,从“网络资源理论”角度看,就业者自身资源有限,但可以通过社会网络渠道,获取更多社会资源和信息,从而获取更好工作回报;从“社会闭合理论”角度看,就业者则可直接从自身具有的闭合网络连接结构中获得帮助和机会,进而提升工作回报。
  但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相关理论研究未能充分适用不同社会背景,并且对个体而言,存在一定既属于“社会闭合”,又属于“网络资源”的社会资本,比如自身家庭经济社会地位,自身教育水平等;个人可以直接从这些社会资本中获益,同时也可以利用它们,寻找有利于自己的资源。所以,为进一步探索中国就业者所掌握社会资本对其工作回报的影响效果,本文结合“网络资源理论”和“社会闭合理论”中对社会资本的含义,根据就业者获取社会资本的渠道,将自变量操作化为“闭合社会资本”、“半闭合社会资本”和“非闭合社会资本”,主要提出两个假设:第一,假设个体社会资本越丰富,有利于提升个体的工作收入:第二,假设个体社会资本越丰富,有利于提升个体的工作满意度。
  经过模型建构和对变量的交互分析,本文两个研究假设部分得证,具体研究结论主要如下:
  对于第一个假设,就业者的“闭合社会资本”与其工作收入无关,而就业者的“半闭合社会资本”和“非闭合社会资本”与其工作收入有关,就业者主要通过动用自身具有的网络资源,才能帮助自身获得更高的职业收入。具体而言,属于“半闭合社会资本”的“家庭地位”和“被访者教育水平”均与工作收入呈正相关,属于“非闭合社会资本”的“朋友互动频率”和“邻居互动频率”分别与工作收入呈正相关、负相关。可以看出,对于第二个假设,就业者的“非闭合社会资本”与其工作满意度无关,而就业者的“闭合社会资本”和“半闭合社会资本”与其工作满意度有关。具体而言,属于“闭合社会资本”的“父亲所属职业权力”和“母亲所属职业权力”分别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负相关,属于“半闭合社会资本的”的“家庭地位”和“被访者教育水平”均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
  总体而言,本文在已有的“网络资源理论”和“社会闭合理论”研究基础上,将社会资本重新划分为“闭合社会资本”、“半闭合社会资本”和“非闭合社会资本”,契合了中国当前就业者获取工作回报的现实,丰富了现有研究对社会资本影响工作回报的分析。但本文也存在两方面不足:第一,对于“母亲职业权力越高,就业者自身工作满意度越低”这一现象,还形成非常合理的解释;第二,因本文因变量为“当前被访者的工作回报”,故无法探究社会资本对就业者是否会产生持续影响。这些问题有待未来研究进行改进和深入探讨。
其他文献
随着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推进,第三方评估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但是既有的经验研究要么主要是聚焦于政府绩效评估背景下政府内部的各种权力的分配:要么是关注评估过程中上下级政府间互动和博弈过程或央地关系,鲜有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绩效评估过程中各方行动主体的关系及互动过程。而本研究则试图将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置于基层贫困治理的场域中,分析第三方力量的介入对于精准扶贫考核评估中各行动主体关系和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影响。
  本文在基层贫困治理的情境下构建了“技术霸权-双重压力-行政动员”这一分析框架,希望通过结合精
非正规经济占据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较大比重,在社会运行中扮演着降低失业率,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非正规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地方政府的介入和管制息息相关,地方政府对非正规经济的治理状况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发展特征和现代化过程中政府的治理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非正规经济呈现出与城市发展秩序不兼容的特征,地方政府逐步介入非正规经济并对其进行管制。本文以河南省A市的无证载客三轮车为个案,探究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其的治理策略和无证载客三轮车市场的兴衰。
  本文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地方政府对无证载客三轮车治理的实践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各类社会组织的结构及社会交往的模式,进而引发了整个社会结构及其组织方式的重塑与重组,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虚拟社会”。伴随着粉丝影响力的扩大及粉丝产业渗透力的增强,粉丝已依托虚拟社群形塑出一种新的互动模式。在以往有关互动的研究中,互动理论涉及的大多是面对面的互动过程,极少涉及非面对面或以某种技术媒体为中介的互动。然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身体不在场的互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如何认识及解释这一新的互动类型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本研究将以“Jay2u歌迷会”社群为例,探究社群中粉丝参
中国的朝鲜族是由朝鲜半岛地区迁移而来的一支跨境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识别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加速,朝鲜族群体的文化传承、社会交往、族群认同等层面都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本研究以全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延边)为目标区域,并以美国社会学家戈登提出的同化/融入模型为分析框架,对延边90后朝鲜族青年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与深度观察,尝试对这一代朝鲜族进城青年社会融入的进程进行分析。同时,也对朝鲜族青年社会融入的基本表现、整体性特征、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并对
本文以一个农民工家庭为个案,考察乡-城流动背景下的家庭变迁。以往相关研究,大部分只关注家庭流动的结果,而忽视过程;关注结构性原则,忽视行动与情感,这就导致在家庭变迁研究中,看不到流动给家庭成员互动及协商过程带来的具体影响,忽视了个人在家庭变迁过程中的能动性。因此,本文综合利用家庭变迁理论和生命历程历程理论,结合个人打工史与家庭结构变迁,找到家庭、个人在社会宏观政策变迁下的结合点,清晰地展现个人与家庭在社会变迁下的行动,通过家庭关系适应性调整,适应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变迁,并最终在流动的背景下保持和谐的家庭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教育获得、学业成就和社会地位都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教育尤其是亲子关系对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巨大的变化,也相应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层,与此同时,不同阶层均表现出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孩子的全面发展越发重视。在此背景下,本文借助中国教育追踪调CEPS2014-2015学年的数据来考察当前我国家庭主要选择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是否存在
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命题下,城市综合体因为推动城市生活向多元、高效、融合的方向发展,从而成为当代城市中一种典型的空间范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迅猛发展起来。
  目前,城市综合体己经受到建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但是社会学对城市综合体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研究采用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中国城市综合体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发展和社会评价两方面的内容。研究成果能够推动城市综合体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与姊妹学科共同拓展对城市的认识;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中国城市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其最大
“奢侈品”对于当今的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伴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家。
  本文在已有的非炫耀性消费文献基础上,围绕我国奢侈品行业内的非炫耀性消费现象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中国非炫耀性奢侈品消费现象”的状况和成因。具体研究工作在我国奢侈品商场的国际珠宝区中实地展开,通过300份调查问卷、32例个案深入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信息收集。通过分析发现,奢侈品行业中确实存在着“非炫耀性消费现象”,即消费者在了解一定产品知识的基础上,有意或无意地避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新兴行业企业对人力的需求加大,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区域性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传统行业企业员工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对于有配员要求的企业,该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员工流失造成的“用工荒”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将员工的流失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是确保企业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关于如何控制员工流失的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改进就业工作环境、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改进薪酬结
全球范围看,近几十年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财富极为不平等的发展过程,面临巨富阶层爆炸式增长的趋势,预示着较为悲观的未来财富分配格局。托马斯·皮凯蒂(2014)分析指出,其中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机制下,资本收益率显著高于经济增长率。
  相比西方,中国因自身体制、发展阶段和环境上的特殊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金融化趋势明显,以股市、房地产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居民实现了财富的增长和财富结构的优化。但从当前客观情况看,以贫富差距增大为代表,社会不平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