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红葡萄酒陈酿期间乙醛对氧接触程度的响应机制

来源 :烟台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酒在酒精发酵结束后,通常会选择进行一段时间的氧气处理,使葡萄酒达到一个成熟稳定的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陈酿过程。通过陈酿,达到稳定葡萄酒颜色,降低干涩口感,增加复杂香气的目的,而这些都离不开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另外,乙醛作为葡萄酒中除水外含量最高的乙醇的氧化产物,几乎参与了葡萄酒中所有重要的化学反应。譬如,花色素苷和黄烷醇的结合、乙醛介导下生成黄烷醇和花青素的缩合反应以及乙醛参与下吡喃并花色素苷-黄烷醇结合物的生成。最终葡萄酒中乙醛的含量也是作为判断葡萄酒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本论文旨在葡萄酒氧化过程中,SO2、总酚含量和金属离子(铜、铁离子)对乙醛和多酚类化合物演变的影响。主要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对葡萄酒样品进行了3次氧气接触循环,发现氧气消耗率具有阶段性差异。在氧接触初期,葡萄酒的耗氧率是最快的,主要依赖于葡萄酒中存在某些可以与氧气快速反应的物质。这些物质快速消耗氧气的同时,也被迅速的反应,耗氧率降低趋于稳定。所有葡萄酒样品的平均初始耗氧率(OICR)为3.880 mg L-1 day-1,约为所有葡萄酒样平均耗氧率(OACR)的3.5倍,并且二者之间完全没有相关性,表明氧化机制只是葡萄酒的一般行为模式。(2)研究了葡萄酒陈酿过程中,氧气消耗率与葡萄酒初始成分(SO2、总酚含量和金属离子(铜、铁离子))之间的关系。其中,多酚类化合物在金属离子(铜、铁离子)的催化作用下与氧的反应速度最快,且总酚含量与耗氧率呈负相关。失去金属离子和SO2作用的葡萄酒,总酚含量对于葡萄酒耗氧率的影响是及其微弱的。SO2作为还原剂,将葡萄酒中的醌再循环为邻苯二酚或与醌形成加成物,或者直接与过氧化氢反应促进氧化进程的正向进行,提高了耗氧率。但是单独添加SO2酒样的耗氧率,要低于SO2与金属离子共同作用的酒样,我们认为SO2促进氧气消耗的功能在铜和铁离子的催化下才能充分发挥。(3)葡萄酒中通常添加SO2作为抗氧化剂,来保护葡萄酒氧化变质。理论上,SO2的添加能够清除邻苯二酚氧化生成的过氧化氢和醌,减少羟基自由基(OH·)的产生,抑制葡萄酒氧化产物乙醛的生成。然而在实际的试验过程中发现,添加了SO2的葡萄酒,随着游离态SO2的耗尽,乙醛水平呈现显著性积累;相反,未添加SO2的葡萄酒中,氧化产物乙醛几乎没有积累。说明,SO2在充当抗氧化剂的同时,也存在某种氧化机制能够促进氧化的进行。一方面,SO2在葡萄酒条件下发生自氧化链式反应,产生一系列具有强氧化能力的自由基,如硫酸根自由基(SO4·-)、过氧硫酸根自由基(SO5·-)等,其中,SO4·-又可以和羟基或H2O反应获得OH·进一步促进氧化。另一方面,SO2通常用来降低酶促反应动力学和形成更复杂的α磺酸盐来作为氧化相关的醛类储备,一旦游离态SO2耗尽,部分醛类得以释放。另外,添加少量铜和铁离子的情况下,也能够显著性提高邻苯二酚的氧化速率,提高乙醛的产量。(4)总酚含量高的葡萄酒,乙醛产量越低,游离花青素的消耗越大。实验开始时,高酚酒样的花青素含量为72 mg L-1,是低酚酒的近2.1倍,100天后下降至0.8倍,说明期间大量的游离花青素与多酚缩合,形成了更复杂的色素。另外,乙醛作为连接花色苷加合物的乙基桥起作用,然后进一步以环化形式重新排列成更稳定的吡喃花青素。游离态的SO2能够捕获与花青素结合的乙醛,保护花青素,但是随着游离态SO2的耗尽,乙醛起作用并且加速了花青素的损失。考虑到花青素与乙醛的反应,要比其它多酚类化合物与乙醛的反应敏感的多,随着游离态花青素含量不断降低,乙醛消耗的速率也慢了下来。
其他文献
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的能源需求和持续恶化的环境问题迫使人类不断寻求可循环、廉价、清洁和环境友好的新能源。在各种替代能源里面,氢能源是一种高热量、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并
离子液体(ILs),完全由离子组成的低熔点盐类,在室温下呈现液态。性质稳定、导电性强、不易燃、蒸气压低,被称为继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之后的又一“绿色溶剂”。随着离子液体的广
脂肪肝是围产期奶牛常见的能量代谢紊乱性疾病,我国围产期奶牛脂肪肝发病率在25%-50%。奶牛脂肪肝发生的关键环节是甘油三酯(TG)在肝细胞中的过度蓄积。内质网(ER)作为脂质合成及多种脂代谢酶的定位场所,其内环境的平衡对于肝细胞脂质代谢稳态的维持至关重要。肝细胞受到异常脂代谢信号刺激会引起ER稳态的破坏,即内质网应激(ERS),ERS能加剧肝细胞脂质的合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对于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于陆地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已经日趋紧张,特别是我国虽然陆地疆域辽阔,但人均资源拥有量一直处于世界落后水平,而南海
曹庭栋所著的《琴学·内外篇》阐述了其对琴律、琴调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并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两个新理论。对于这两个新理论的产生,可能是受到了当时“实学”思潮的影响及“准法”已在琴上被广泛运用所致。新理论之一是用于指导琴调的“十六律”理论,该理论意在使十二律各自为宫的情况下,可构成完整的五声音阶。另一个新理论是用于琴律的“三节之降杀”理论,指导了按音与泛音的不同律位体系。其中,按音律位呈现出了“固定调”与
《汉南游草》两卷(含《汉南纪游》一卷,《游汉南诗》一卷)。(清)王志沂撰,内容为作者随从陕西巡抚卢厚山由陕西关中地区(西安、咸阳、宝鸡)至汉南地区(汉中、安康、商洛)沿途视察军队驻防,检阅汉南军事的驿程记。书中对行军沿途的山川河流、历史古迹、文化遗产、墓葬碑刻、人文地理、物产特色等都做了详细说明。本书对历代陕西的历史地理研究、陕西农业发展的研究等反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
抗生素大量使用及持续性排入环境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光合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和废水中,且在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很大应用潜力。本研究拟通过构建三电极电
上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西方流传到了中华大地上,尤其是苏俄的社会革命告捷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在中国各地大范围兴起传播。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现实的急切需要、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使得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大潮。中国人民不断认同其思想,以它为指南指导我国的革命事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情况介绍中,首先分析了其传入中国的背景、传播过程的特点和传播的成就。当时中国人民迫切想
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简称ε-PL)产自白色链霉菌,为25-35个赖氨酸通过异肽键脱水缩合形成的高分子等聚物抗菌肽。作为一种天然绿色安全的生物防腐剂,成为近年来研究
二维层状过渡金属硫族化物(TMDs),例如WSe2、WS2和Mo S2具有优异的电学与光电特性,因此在电子和光电子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在这些层状半导体中,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