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早期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成效研究(1949-1966)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节点,其研究生教育实践不仅为改革开放后研究生教育的恢复发展和学位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制度基础,更为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对新中国早期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成效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有助于探寻我国研究生教育智慧,丰富与拓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与理论研究,对当下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本文从高等教育理论的视角,全面考察新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新中国早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形成过程、实施特点及实践作用,评价其人才培养成效,总结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深化对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本研究搜集了 9家全国各省档案馆和高校档案馆的相关史料,通过访谈和口述史、回忆录、人物传记等资料与历史档案互相印证,互为补充,在掌握大量一手史料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个案研究、统计分析、理论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论述新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创立过程,从近代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产生、新中国研究生教育兴起的动因与演变历程三个方面把握新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脉络。第二章全面阐释新中国早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特点与形成过程,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调整、招生方式的变革、培养方式的改进、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四个方面揭示新中国早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第三章通过不同学科类型研究生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探析新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的实施特点。第四章以北京师范大学为案例,探讨其研究生教育的典型性和实施过程,从高校层面反映新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历程。第五章探讨新中国早期研究生培养成效,分析成因,通过经验总结与历史反思,为当今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提供启示。通过考察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新中国研究生教育是在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指导下,为满足高等教育改革和经济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现实需求中兴起与发展的。在破旧立新的关键转折期,新中国在模仿改造与艰难的自主探索中建立起与国情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开创精神,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价值。第二,新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在又红又专人才观的指导下,树立了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研人员的教育目标,对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形成包括考试招生、导师指导、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实习与劳动、毕业论文写作等主要环节的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改革开放后研究生教育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模式借鉴。第三,新中国早期研究生招生在入学考试与保送免试两种方式中反复摇摆,最终确立国家统一考试与高校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制度,树立“宁缺毋滥,保证质量”的招生原则,有助于选拔优质生源,为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第四,新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立足现实需要,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规格,选拔优质生源,严格遴选导师,建立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训练和科研训练,培养方式灵活多样。此外,通过建立严格的学业考核制度和论文答辩制度、加强学籍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实行助学金制度等一系列举措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经实践检验,新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为我国科学、教育、文化、经济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人才,不仅充实了当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更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才培养成效值得肯定。第五,新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经验为当今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培养研究生须把握正确的目标定位,坚持立德树人,立足现实需求;研究生招生须以效率优先,宁缺毋滥,保证质量;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研究生教育应重视通识教育的基础作用,坚持培养学科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宽广的高水平人才;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途径和培养方式应根据时代需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竞争压力的加大,当代父母被迫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而亲子旅游能为父母提供寓教于游、亲情慰藉和释放愧疚的机会,已被广大家庭所接受并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契机。但蓬勃发展的亲子旅游市场则更多关注于家长诉求,忽略了儿童的旅游体验,这制约了亲子旅游的发展。在亲子旅游中儿童与父母同属于一个亲子群体,尽管成人愿意牺牲自己的旅游体
学位
赤潮的暴发,会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引发伤亡和损失。将水下声学与海洋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微藻声学探测技术,对海洋生态灾害监测、预报以及防控,有着重大应用价值。目前,赤潮监测主要通过现场采样对藻细胞进行计数,或以传感器、遥感方式测量海水叶绿素等间接实现。水声监测,虽具有实时原位监测的优势,但如何用于微米级的藻类监测,实现准确的浓度测量、粒径分析仍是研究的难点。本文以常见赤潮种甲藻的藻细胞声学散
学位
本文研究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扩张行为背后的“组织合法性”动机,并结合“集体行动”理论从审计团队视角讨论事务所做大过程中面临的“合法性陷阱”,进而研究该现象的严重程度对事务所审计质量和团队跳槽行为的影响。本文讨论的“组织合法性”表征了一个组织对于社会系统规则、价值观、社会规范等“共享观念”的适当程度(Deephouse et al.,2016),它包括监管合法性、实用合法性、道德合法性以及社会认知合
学位
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治理变革是民族区域历史深入走向世界历史的客观要求,它契合了世界历史的演进规律,能够有效应对全球现代性危机,满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生存与整体性发展需求。全球治理作为一种规约全球发展的历史性存在,随世界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在世界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不同逻辑主导。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治理是世界历史初级阶段资本全球化运动的客观产物,本质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主宰,然而随着资本内
学位
DNA自组装技术是以单链DNA为结构基础,利用DNA碱基精准的互补配对的特性,从而程序化调控单链DNA的空间连接特性,以形成具有复杂形貌的纳米、微米尺寸的组装结构。不同于无机纳米颗粒或者嵌段高分子的组装,基于DNA的序列特异性和纳米尺寸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对组成结构的每一条DNA进行特异性寻址及选择性编辑。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在DNA模板上的任意位点精准组装无机纳米颗粒、高分子、核酸分子和蛋白质等功能
学位
鲁棒模型拟合旨在从包含离群点和噪声的数据中拟合出有意义的模型实例。该方向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关键方向,相关算法与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如车道线监测、运动分割、图像拼接和光流估计等。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系统所处理的数据不可避免地存在由传感器、环境或人为等因素产生的离群点或噪声,这给鲁棒模型拟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此外,多结构数据通常包含多个模型实例,而这些模
学位
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智能交通、远程医疗、位置服务等新型应用模式,然而这些场景下存在着严重的隐私泄露、窃听攻击、高级持续威胁(APT)攻击等,已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物联网新型应用模式下的隐私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如环境复杂多变、隐私泄露模型不可知、终端设备资源有限、应用时延敏感等。围绕物联网环境下的隐私泄露威胁与挑战,本论文分别以云存储系统、移动边缘计算和基于位置的服务三个典型应用
学位
2017年9月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民办教育进入“营非”分类管理新时代。以“投资办学”为主的民办高校向非营利性办学转型面临诸多隐患和风险,有效防范办学风险实现非营利性办学目标至关重要。通过研究为民办高校实践非营利性办学防范风险和国家分类管理政策过渡提供参考。民办高校“实然原貌”是办学风险防范研究的基本土壤。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的分析框架,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深
学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电源,被广泛应用在不同的领域。然而,PEMFC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提高相关组件的性能和寿命。质子交换膜(PEM)作为燃料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燃料电池的成本、耐久性和性能有重要影响。然而,广泛使用的商用Nafion在低湿度条件下质子传导率降低,限制了燃料电池的效率和大规模使用。设计和开发高性能的PEM是实现PEMFC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本论文以强化PEM的
学位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车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交通与智慧出行等车联网新应用不断涌现,车联网移动设备的连接数及移动数据流量需求呈爆炸性增长;传统的移动网络因回程带宽与频谱资源等限制,难以满足高密度接入设备对高带宽低时延业务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5G支持通过移动边缘计算(MEC)技术将缓存、计算和处理等功能下沉至网络边缘,极大地增强了车联网的数据分发和处理能力。基于MEC技术的缓存可实现将热点内容预放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