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增温与氮沉降对青藏高原沼泽草甸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_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暖和大气氮沉降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现象,会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青藏高原分布着世界中低纬地区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多年冻土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系统特征,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在全球气候变化胁迫下,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系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寒沼泽草甸是青藏高原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生境。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主要分解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和快速。研究气温升高和氮沉降增加对青藏高原沼泽草甸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碳氮循环和高寒生态区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增温室和外源氮素添加的方式,进行模拟增温与氮沉降试验,试验设置了三个单独增温水平(0、1.5~2.5、3~5℃)、三个仅氮添加水平(0、5、10 g N·m-2·yr-1)以及三个增温同时施氮处理(1.5~2.5℃,0 g N·m-2·yr-1;0℃,5 g N·m-2·yr-1;1.5~2.5℃,5 g N·m-2·yr-1),采集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模拟增温、氮添加及其交互作用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响应特征,并结合相关土壤因子的测定,分析其对增温和施氮条件下土壤细菌群落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增温、施氮及其交互作用下,土壤细菌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表明增温和施氮处理下,细菌维持自身群落结构稳定性的能力较强。增温处理下,随增温幅度的增加,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高增温幅度明显提高了酸杆菌门相对丰度。不同增温幅度均降低了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两种增温处理均增加了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施氮处理下,随氮添加水平的升高,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趋势。不同氮添加水平均提高了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均降低了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增温施氮交互作用下,单独施氮降低了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单独增温时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增加,增温施氮交互作用时明显降低。仅氮添加时增加了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单独增温和增温施氮交互处理时变化不明显。增温、施氮及交互作用下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均呈降低趋势。相比对照,各处理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均增加。厚壁菌门相对丰度相比对照,在增温、施氮及交互处理下均减少。(2)增温、施氮及其交互作用降低了细菌α多样性指数,但整体差异不显著。其中,增温处理下,高增温处理显著降低了10~20 cm土层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0.05)。低幅度增温没有显著改变Chao1指数,高幅度增温时,10~20cm土层Chao1指数相比对照显著降低(P<0.05)。施氮处理下,施氮水平为10 g N·m-2·yr-1时,显著降低了10~20 cm和20~30 cm土层土壤细菌Shannon指数(P<0.05)。不同施氮水平均降低了20~30 cm土层细菌Simpson指数(P<0.05)。高氮添加降低了10~20 cm土层Chao1指数,低氮添加降低了20~30cm土层Chao1指数(P<0.05)。增温施氮交互处理下,单独增温降低了0~10 cm和20~30 cm土层Simpson指数。单独施氮时,20~30 cm土层细菌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增温施氮交互处理显著降低了10~20 cm和20~30 cm土层细菌观测值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和Chao1指数。(3)增温、施氮及交互作用下,土壤细菌群落均受到了不同土壤因子的调控作用。增温条件下,铵态氮和微生物量氮是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pH、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机碳、含水量、微生物量碳和氮与特定细菌门存在显著相关性。施氮条件下,pH、铵态氮和含水量是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pH、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机碳、含水量、微生物量碳和氮与特定细菌门存在显著相关性。增温施氮交互处理下,pH和铵态氮是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关键土壤因子,pH、全氮、有机碳、含水量、微生物量碳和氮与特定细菌门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其他文献
近年来,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之一,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能耗低、操作简单、分离效果好的水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与水资源回用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最广泛的分离膜是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的聚酰胺膜,主要包括反渗透膜和纳滤膜。聚酰胺膜具有良好的离子分离能力,在水处理工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聚酰胺膜的分离性能仍是限制其更广泛应用的问题之一。为了提高聚酰胺膜的分离性能,研究者常会使用纳
学位
黑河中游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但该区域景观类型众多,各景观类型生态需水量各不相同。因此本文以黑河中游作为研究区,探究该区域不同景观类型的土壤水分状况,旨在为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防风固沙工程建设提供相关依据。本研究于2021年5-9月(雨季)对研究区不同景观0-100 cm竖直剖面上土壤水分进行观测,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黑河中游各景观类型土壤体积含水率总体表现为:河岸
学位
近年来,随着造纸、印染、农药及医药等的迅速发展,生产中间体氯酚(CPs)类物质造成的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其治理和修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环境难题。在众多的水处理技术中,利用纳米零价铁的强还原性和Fenton技术的强氧化性处理CPs污染水体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磁性纳米Fe3O4负载的纳米零价铁(n ZVI)为催化剂,构建类Fenton体系对三种典型CPs(即,对氯苯酚(4-CP)、2
学位
随着检测技术的增强,在水体中逐渐发现了内分泌干扰物、药品及个人护理品等难降解、高毒性的新兴污染物,它们无法通过传统的生物处理法去除,因此发展出了低耗高效的高级氧化技术,其中以过硫酸盐为氧化剂的高级氧化技术因低成本,高氧化还原电位,p H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成为研究热点。改性生物炭因成本低、比表面积大、活性高等优点成为常用的催化剂。本文选择西北地区常见且商业化应用成熟的两种植物制备的生物质产品:沙蒿胶和
学位
近年来,如何从水环境中有效去除药物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成为全球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传统废水处理技术无法完全去除这些物质,致使PPCPs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水环境中,尽管PPCPs的残留浓度通常在ng/L-μg/L之间,但持续输入到自然环境中的PPCPs总量相对较高,长期暴露于PPCPs可能会诱发“三致”毒性、遗传毒性等毒理学效应。因此,如何经济有效的针对性去除这些污染物质,对于水体污染修复具有
学位
近年来,土壤多环芳烃(PAHs)和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日趋严峻。在复合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技术中,围绕植物开展的联合强化修复成为新的途径,其中化学强化植物修复技术备受关注。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易降解的新型螯合型表面活性剂N-十二酰基乙二胺三乙酸盐(LED3A)作为螯合增溶活化试剂,用于研究LED3A对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强化效果。初步探究了LED3A对土壤中Cd和芘的增溶解吸效果,以分析其用于强化植物修复的可
学位
报纸
兰州市位于中国半干旱地区,特殊的河谷盆地地形,非常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加之高温强紫外线的气象条件,以及近年来石化产业大气污染物的高浓度排放,抬升了兰州市整体大气臭氧(O3)的污染水平。2019年4月25日至6月15日,兰州市西固工业区大型石化企业进行停产检修,在此期间出现臭氧及其前体物VOCs浓度显著下降的情况。本学位论文研究将该时段称为“检修期”。其后的2019年6月15日至8月31日时段,
学位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大量重金属废水,其中含Cu2+废水主要来源于电镀、矿山开采、印刷电路板、印染等。微量的Cu2+可以促进人体内血红素的合成和铁的吸收,但是过量摄入Cu2+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常用的Cu2+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法、膜过滤法、混凝-絮凝法、吸附法等,其中絮凝法以其较高的去除率、简便的操作方法而备受关注。聚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是水处理中常见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学位
泛北极地区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主要属于低温限制型生态系统,因而泛北极地区植被对全球变暖敏感,气候变暖导致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土地覆盖类型和植被碳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气候变暖整体上促进了北极植被的生长,林线北移和苔原地区的灌木化已经成为事实。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要明确北半球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响应过程和机理,就需要高精度的植被类型分类数据作为基础资料。但是,目前泛北极地区植被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