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蒙亚啊多金属矿床成矿机理及找矿方向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uoq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亚啊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东段,是一个以铅锌为主,伴生铜、银、铟、镉等金属的大型多金属矿床(~2Mt Pb+Zn@11 wt.%;40000t Cu@0.2 wt,%;600t Ag@35 g/t;~100t In;2000t Cd)。目前关于该矿床的精细矿物学特征、成矿年代、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理等方面认识尚不完善,制约了我们对矿床成矿作用的总结,阻碍了矿床找矿方向的确定。此外,高寒高海拔、环境脆弱、第四系覆盖的特点也为绿色-高效-便携的找矿勘查新技术新方法的组合应用提出了挑战。本文对其进行精细研究,旨在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关键依据。(1)通过细致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岩相学观察,系统查明了蒙亚啊多金属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蒙亚啊矿床矿体主要呈透镜状、脉状、似层状产于来姑组砂板岩与洛巴堆组碳酸盐岩接触带及其附近或洛巴堆组断裂发育处,主要金属矿物以块状、浸染状、脉状赋存于矽卡岩、变质砂岩中。围岩蚀变以矽卡岩化、硅化、碳酸盐化为主。发育明显的蚀变分带及矿化分带,从南西向北东(Pb21→Pb14→Pb12)矿化以富集高品位锌,铅品位逐渐升高为特征,而蚀变则呈石榴子石-透辉石-硅灰石-符山石矽卡岩化→石榴子石-阳起石-绿帘石-绢云母矽卡岩化→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矽卡岩化的空间分带。此外,随着深度增加,石榴子石呈现出浅绿色→浅黄褐色→黄绿色→红棕色→黑色的垂向分带。(2)通过精细的矿物学研究,探讨了蒙亚啊多金属矿床中石榴子石的Ti、U、Sn的富集机制。根据环带特征,蒙亚啊矿床中的石榴子石从早到晚可分为三代,即Grt I、Grt II和Grt III。Grt I具明显的Si vs.Ti及Fe3+vs.Ti负相关性和Ti vs.Fe2+及Y vs.REE的正相关性表明在近封闭体系条件下,存在Ti4+(Z)(?)Si4+(Z)和Fe2+(Y)+Ti4+(Y)(?)2Fe3+(Y)两种晶体化学置换机制,除此之外,热液金红石的发现意味着石榴子石形成早期的富钛热液流体对钛的富集亦有影响。而U与HFSE和LREE的正相关性指示除了受晶体化学置换外,还受快速晶体生长初期的表面吸附作用影响。Sn与B、F的空间线性相关性表明在Grt II早期富B、F等挥发分的流体通过降低固相线温度促进岩浆熔体分离结晶,导致热液系统中锡的富集。Sn与显著的Eu正异常(δEu>10)的空间线性相关性显示Grt II晚期和Grt III中Sn的脉冲富集与外部富Eu2+交代流体的波动显著相关。综上所述,在封闭体系下,Ti和U分别通过取代Si4+和Ca2+富集于石榴子石,在开放体系下,Sn通过挥发分效应及外部流体脉冲富集于石榴子石中。(3)通过系统矿物年代学,厘定了蒙亚啊多金属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作用时限。除含矿白云母和辉钼矿外,在蒙亚啊矿床识别出黑榴石(53.8±3.2 Ma、54.9±4.8Ma)、独居石(54.35±0.29Ma)、磷钇矿(54.73±0.11Ma)、氟碳钙铈矿(54.9±1.8Ma)等至少4种矿物可用于蚀变-成矿年龄的限定。Pb12(54.5Ma)、Pb14(54.6~54.8Ma)和Pb21(53.8~54.9Ma)为同期矽卡岩矿化作用,暗示着蒙亚啊多金属矿床各矿体经历了大规模成矿事件,同为始新世主碰撞造山阶段诱发的成矿作用的产物,并认为矿区内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为成矿前与成矿后的岩浆作用事件的产物。此外,矽卡岩矿床中干矽卡岩阶段(石榴子石原位U-Pb)、湿矽卡岩阶段(云母类39Ar-40Ar)、氧化物阶段(稀土矿物、金红石原位U-Pb)、早期硫化物阶段(辉钼矿Re-Os)、晚期硫化物阶段(闪锌矿Rb-Sr)均存在可靠准确的定年矿物,这为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中多金属矿床(尤其是以铅锌为主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年龄的限定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4)通过多矿物原位S-Pb-Nd同位素体系,限定了陆陆主碰撞背景下矽卡岩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特征。不同硫化物S同位素分布存在差异:辉钼矿(平均为2.4‰)>闪锌矿(平均为1.3‰)=黄铁矿(平均为1.3‰)>磁黄铁矿(平均为0.9‰)>黄铜矿(平均为0.6‰)>方铅矿(平均为-0.3‰),这表明各种硫化物与硫化氢之间已达到了硫同位素分馏平衡,显示硫主要来源于岩浆,即由岩浆热液带来或通过热液溶解岩浆岩中的硫化物获得。硫化物的Pb同位素整体相似:206Pb/204Pb为18.660~18.830,207Pb/204Pb为15.694~15.734,208Pb/204Pb为39.141~39.445,显示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近于一致,并与念青唐古拉群基底的铅同位素组成相近。铅构造模式图和同位素Δγ-Δβ图解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源于上地壳。独居石的初始(143Nd/144Nd)ⅰ范围在0.511821~0.511821之间,对应的εNd(t)在-16.6~-15.2之间,其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为2.1~2.21Ga,指示成矿物质具明显的壳源特征,且源于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因此,认为成矿物质源于上地壳岩浆,与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念青唐古拉结晶基底)的同位素特征相似。矿石与花岗斑岩的Pb-Nd同位素对比显示两者同位素差异性较大,暗示花岗斑岩并非成矿岩体,与U-Pb同位素定年差异具有一致性。此外,S-Pb同位素在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分带性,总体上由南西向北东方向,闪锌矿δ34SVCDT值逐渐降低,方铅矿Pb同位素值逐渐升高,反映了来自南西方向的热液在向北东方向迁移过程中与灰岩不断反应,导致水/岩比值逐渐降低。(5)通过精细的矿物学研究,探明了蒙亚啊多金属矿床闪锌矿的成矿流体演化过程。根据矿物产状及共生组合特征将蒙亚啊矿床闪锌矿分为四大类七小类。通过闪锌矿GGIMFis温度计和硫逸度计发现在闪锌矿形成最早期(Sp I),以星状、十字状、不规则闪锌矿固溶体出溶于黄铜矿中,其共析点形成温度(~500℃)在蒙亚啊闪锌矿中最高。随着温度降低到400℃左右,出现了黄铜矿固溶体的闪锌矿Sp II-a和发育黄铜矿-磁黄铁矿固溶体的闪锌矿Sp II-b,该世代的闪锌矿以高Fe(~20 mol.%Fe S)为主要特征,且位于低硫化区与中硫化区边界。此外,该世代可能还存在赋存于石榴子石矽卡岩中的闪锌矿Sp III-a,较Sp II具较低的Fe含量(~10 mol.%Fe S),且位于中硫化区。随着流体冷却到300℃,在Sp III-a的外围发育了一薄层闪锌矿Sp III-b,其Fe含量(0.1-1 mol.%Fe S)突变,且靠近高硫化区。随着温度持续降低到<250℃,出现了赋存于石英方解石脉中且与方铅矿共生的闪锌矿Sp IV,演化过程中Fe含量(1-10 mol.%Fe S)突增,且回归中硫化区。此外,四代闪锌矿定义的演化趋势遵循“岩石缓冲区”,而不是硫-气体缓冲区。这表明,除与大气降水加入外,成矿流体与岩浆岩和变质岩平衡冷却也是成矿条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6)通过总结论文研究成果,建立了蒙亚啊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在54Ma左右印度与欧亚大陆进入主碰撞阶段中期,陆陆碰撞诱使地幔物质上涌并汇聚在莫霍面附近陆壳底部。大规模壳源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不断冷却结晶形成蒙亚啊矿床隐伏侵入体,并不断分离出超临界流体,伴随挥发分的逸出与Zn、Pb、Cu、Sn、In、REE等成矿元素的富集。矽卡岩早期体系近封闭,石榴子石以富Ti-U钙铁榴石(黑榴石)为主;中期挥发分(F,B)效应,In-Sn在富Al钙铁榴石中脉冲富集;晚期体系开放,大量含In-Sn热液脉冲式进入富Fe钙铁榴石,形成了复杂的石榴子石热液体系。同时导致整个蒙亚啊矿床发育大量的矽卡岩化,在Pb21矿体主要以石榴子石-符山石-硅灰石矽卡岩为主,在Pb14矿体主要以石榴子石-阳起石-绢云母矽卡岩为主,在Pb12矿体主要以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矽卡岩为主。成矿流体持续与围岩接触,导致流体温度下降,辉钼矿、金红石、稀土矿物、黄铜矿、少量闪锌矿等矿物沉淀。随着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和压力下降导致金属络合物稳定性减弱,闪锌矿、方铅矿开始沉淀。其中早期黄铜矿出溶的星状Sp I在近500℃的温度下结晶沉淀;随着围岩缓冲平衡冷却作用使流体温度降到380℃左右,此时流体中硫水平较低,高Fe的Sp II大量沉淀,并伴随黄铜矿、磁黄铁矿固溶体分解。随流体继续上升,局部大气降水作用及围岩的缓冲作用使流体冷却到300℃左右,流体中硫含量升高,Fe含量急剧下降,形成环带状Sp III;随后大量大气降水的加入使流体降温至<250℃,流体中硫含量降低,Fe含量升高,生成大量Sp IV。通过以上机制综合作用形成了大量的铅锌矿体及伴生了大量的金属矿物。(7)建立了矿物地球化学、短波红外光谱、便携式X荧光光谱及气体地球化学测量的勘查标型,指明了蒙亚啊矿床主成矿元素及共伴生元素的找矿方向。蒙亚啊矿床矽卡岩蚀变分带特征及金属硫化物原位S-Pb同位素特征均指示热液自南西向北东运移,即Pb21→Pb14→Pb12。短波红外光谱的白云母短波可能指示矽卡岩热液作用路径,即矽卡岩成矿流体运移通道,其标识为白云母Al OH以短波为主,主要介于2194~2201 nm之间;白云母Al OH结晶度较高和Al-OH波长吸收深度较强。便携式X荧光光谱可快速识别成矿元素,其找矿标识为Zn元素异常强烈,异常面积大,三级分带明显,异常连续,形态规整。气体地球化学具深穿透功能,可验证热液流体运移通道的含矿性,确定矿致沉淀位置,其找矿标识为H2S和SO2气体出现明显连续三级异常,H2S>0.15ppm、SO2>2.25ppm,且两者套合性较好。综合认为Pb14矿体的西北、西南及东北部和Pb20矿体北部具较大的找矿潜力。此外,锡石-黄锡矿-石榴子石中Sn、闪锌矿中In-Cd和稀土矿物中REE等元素富集现象指示Pb21和Pb14可能具共伴生关键金属成矿潜力。
其他文献
天然气水合物因其巨大的能源潜力,能高效、安全的储运天然气而引起全世界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合理的添加表面活性剂能有效的提升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速率,有助于水合物储运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应用。尽管如此,关于表面活性剂促进水合物形成内在机理却始终没有完全弄清楚。明确其机理,有助于新型高效的天然气水合物促进剂研发,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采以及石油工业中深海油气的安全运输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定量拉
学位
原生高砷地下水引起的健康灾难是世界性的环境地质问题,其造成的地方性砷中毒直接威胁人体健康。砷甲基化过程作为地下水系统中砷的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将毒性更高的无机砷转化为毒性低的甲基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砷的环境风险从而减轻对人体的毒害,有望成为调控地下水砷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砷的生物甲基化过程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目前对湿地和水稻田系统中的砷甲基化过程的研究较多。通常认为微生物是砷甲基化过程的
学位
页岩油气等非常规资源目前被视为常规油气资源不断枯竭情况下必不可少的资源。要准确确定非常规页岩油气资源潜力,需要深入了解页岩的有机地球化学性质及其分布。而页岩(烃源岩)的油气资源潜力很大部分取决于总有机碳TOC含量。对有机质最常用的有机地球化学检测方法是岩石热解技术(Rock-Eval)。在本项研究中,利用这项技术对坦桑尼亚东南部曼达瓦盆地的三叠纪-侏罗纪Mihambia,Nondwa和Mbuo三套
学位
土壤被认为是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最主要的储存库。进入土壤中的PAHs经过老化后,会形成不同的赋存状态。现有研究采用连续萃取方法将土壤中PAHs的赋存状态划分为生物可及态(也称可脱附态,主要采用非耗竭式的提取方法进行测定)、稳定吸附态(也称有机溶剂提取态,主要采用耗竭式溶剂萃取方法进行测定)和不可萃取态(也称结合态,主要指代耗竭式溶剂
学位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最大的一次地球生物灭绝事件。其后的早三叠世见证了漫长且曲折的生态复苏过程,环境和气候条件持续波动,并伴随着若干次次级灭绝事件的发生,生态系统在大灭绝之后约800万年的中三叠世安尼期才得以完全复苏。为了厘清二叠纪末大灭绝和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过程、速率、时限以及进行全球范围内生物环境事件的精确对比,高精度的生物地层时间框架是必不可少的。牙形石在大灭绝中没有发生显著的多
学位
第四纪以来海平面升降频繁,全球沿海地区经历多次海侵-海退事件,受此影响泥质海岸带分布大面积地下咸水,部分区域地下水盐分高于周边海水,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水盐来源识别及现代海(咸)水入侵过程,对于地下咸(卤)水沉积环境与演化模式并没有形成系统认识,而明晰地下咸(卤)水成因机理,对于掌握咸(卤)水分布和运移规律,进而防控咸水入侵、保护有限淡水资源有重要的理论
学位
地质资料是人类探索地球的认识积累和客观记载,是全社会的公共财富。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积累了海量的地质资料信息,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利用价值,应将其作为一项数据资产妥善管理并提供社会和公众获取使用。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存在“业务协同不足、数据保管分散、信息孤岛困境”等问题,需要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地质资料资源汇聚和集成,促进地质资料信息利用和共享
学位
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温度和降水格局也在发生改变。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是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最复杂、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升温速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降水也在持续增长。以咸(盐)湖为主的青藏高原湖泊在水量和水质等方面敏感地响应着气候变化,表现出湖泊扩张和盐度降低的趋势。在冰雪融水增加、雨水冲刷、地下水汇入和氮沉降持续增长的影响下,湖泊氮输入日益增加,展现出硝酸盐、有机氮积累的特征。湖泊生境中孕育着
学位
海岸带是陆地与大洋的交界面,由于海洋和陆地之间持续地相互作用,海岸带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的自然区域,也是资源与环境条件最为优越的区域。目前,世界上超过半数的人口居住于海岸带,因而,海岸带在经济、环境、军事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近几十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海岸带地区面临着严峻的自然环境和人地矛盾问题,使得海岸带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敏感。国际上先后成立了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国际
学位
砷(As)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有毒准金属,大同盆地是中国原始高砷地下水的典型分布区,该地区砷的迁移转化与微生物活动直接或间接触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密切相关。地下水系统中广泛存在的金属还原菌可利用铁(氢)氧化物作为厌氧呼吸的末端电子受体,而铁(氢)氧化物的还原和溶解会导致As(V)还原为更具流动性的As(III)进入水体中。外源电子穿梭能显著促进微生物细胞外电子转移,从而影响微生物活动介导的As/Fe的迁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