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自交不亲和细胞学基础及候选S基因克隆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it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交不亲和(self-incompatibility,SI)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利于异花授粉的生殖隔离,是防止物种退化、保持遗传变异的重要机制。SI的研究一直是生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目前关于S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十字花科、茄科、蔷薇科和罂粟科等植物上,关于菊科SI的研究甚少。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菊科植物的代表物种,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且菊花中存在SI现象,以其作为实验材料开展SI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主要以切花小菊为材料,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菊花SI的机理,研究结果不仅能丰富植物SI研究领域理论知识,而且将为提高菊花杂交育种效率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为了解菊花SI特性在品种间的分布规律,研究了 24个切花小菊品种的雌蕊可授性、自交结实率和亲和指数。发现15个品种的自交结实率为0(如‘Q10-22-2’),5个品种的自交结实率低于0.50%,3个品种的自交结实率为0.50%-1.24%,1个品种(‘Q10-33-1’)的自交结实率为56.50%。结果表明,在这24个菊花品种中,大多数品种自交不亲和,少数品种自交亲和。2.‘Q10-33-1’自交结实率高达56.50%,但其自交后代的自交结实率存在分离现象,为0~37.23%。为了解自交结实率差异的细胞学原因,以‘Q10-33-1’4个自交后代—‘Q10-33-1①’、‘Q10-33-1③’、‘Q10-33-1④’和‘Q10-33-1⑩’(自交结实率分别为37.23%、26.77%、7.97%和0)为实验材料,系统地研究了这4个后代的花粉活力、雌蕊可授性和胚胎发育情况。发现‘Q10-33-1①’、‘Q10-33-1③’和‘Q10-33-1④’的自交结实率与花粉活力呈正相关;‘Q10-33-1⑩’自交不亲和,主要表现为花粉管停留在柱头表面,不能穿过柱头,致使结实率为0,即结实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花粉活力和雌蕊可授性的不同。3.为了解菊花SI的原因,从24个菊花品种中选择了 1个自交不亲和的品种,‘Q10-22-2’。‘Q10-22-2’自花授粉后24 h柱头上花粉萌发数仅为3.7,且在其胚囊中未发生双受精作用。对‘Q10-22-2’不同发育时期的柱头和花药取样,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数据分析,找出了 15个候选柱头S基因和6个候选花粉S基因。在候选的柱头S基因中,13个与十字花科植物(属于孢子体自交不亲和(sporophytic self-incompatibility,SSI))中的柱头 S基因为同一家族,2 个与茄科植物(属于配子体自交不亲和(gametophyticself-incompatibility,GSI))中的柱头S基因为同一家族;在候选的花粉S基因中,5个与十字花科植物中的花粉S基因为同一家族,1个与茄科植物中的花粉S基因为同一家族。结果表明,菊花中同时具有SSI和GSI系统S基因所在家族基因。4.从‘Q10-22-2’中克隆了 2个十字花科植物S基因所在家族的同源基因,其中柱头S基因命名为CmSRK1,花粉S基因命名为CmPCP1。组织荧光定量发现,CmSRK1在成熟的柱头中特异性表达,而CmPCP1在成熟前3d的花药中特异性表达。亚细胞定位显示CmSRK1和CmPCP1均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转录激活活性分析发现这2个蛋白无转录激活活性,酵母双杂交结果显示CmSRK1与CmPCP1之间不存在互作。分别将CmSRK1和CmPCP1构建在含柱头、花药特异性启动子的表达载体上,并转化拟南芥。将转CmSRK1的拟南芥作为母本,转CmPCP1的拟南芥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发现2个转基因株系的杂交结实率都很低,分别为19.62%和11.64%,而野生型拟南芥的杂交结实率为84.43%。结果推测,CmSRK11和CmPCP1分别是菊花的柱头和花粉S基因,决定菊花的SI,且菊花的自交不亲和为孢子体自交不亲和。5.从‘Q10-22-2’中克隆了 3个茄科植物S基因所在家族的同源基因,其中柱头S基因分别命名为CmRNS1和CmRNS2,花粉S基因命名为CmFB1。组织荧光定量发现,CmRNS1和CmRNS2在柱头中未特异性表达,而CmFB1在花药中也未特异性表达。亚细胞定位显示CmRNS1、CmRNS2和CmFB1均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转录激活活性分析表明这3个蛋白均无转录激活活性,酵母双杂交结果显示CmRNS1和CmRNS2均不与CmFB1互作。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不是菊花S基因,说明了类似茄科的GSI系统在菊花SI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不大。
其他文献
以氯丁酰氯(CBC)为小分子试剂,通过傅-克酰基化反应在双酚A型聚砜主链引入可交换氯,制备了氯乙酰基化聚砜(CBPS),然后以羟乙基磺酸钠(HES)为试剂,与氯甲基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了一种具备较长柔性侧链的一种侧链脂肪磺酸型磺化聚砜(PS-ES),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标表征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并采用溶液浇注的方法制备了相应的聚砜阳离子交换膜(PSCEM),探索了PSCEM性能和温度之间的关系。结
学位
以球磨法制备La2O3掺杂Ni,并以此为催化剂,以板状刚玉、SiC粉、球状沥青、α-Al2O3微粉、SiO2微粉、Al-Si合金粉和铝酸钙水泥为原料,制备了Al2O3-SiC-C试样,研究了催化剂和热处理温度(500、700、900、1 100和1 450 ℃保温3 h)对Al2O3-SiC-C试样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球磨后Ni的XRD衍射峰强度明显降低,角度产生偏移,表明La固溶到N
利用液体以及固体NMR技术研究了丁腈弹性纳米粒子(NBR-ENP)的结构和运动性,得到了弹性纳米粒子辐照交联的反应机理以及梯度交联的结构特征等信息。NBR-ENP以及相应的未辐照交联的丁腈橡胶(NBR)在适量的氯仿溶剂中达到平衡后均分成上层溶液和下层凝胶,从它们的液体1H谱可得到双键含量变化的信息。丁腈胶乳粒子经辐照后1,4-双键含量降低,且具有反应程度不均匀的特点。并通过13C CP/MA
会议
目的观察"动留针术"治疗中风后上臂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97例上臂屈肌痉挛患者在西医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动留针术组及巴氯芬组。动留针术组选穴肩前、青灵、尺泽,行苍龟探穴手法得气后予伸展运动法。巴氯芬组口服巴氯芬片,每次15 mg,每日3次。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14、28 d的改良Ashworth评估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上肢FMA简化运动功能评分量表。结果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评
目的:对基层卫生院消化性溃疡内科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分析和探讨。方法:我院将收治的8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患者诊治时间为2016年5月-2017年5月,将这些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1人。对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对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
基于非期望产出视角测度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效率,探讨2003—2017年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资源禀赋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效率呈稳步上升态势,但全域和资源型城市表现出一定梯度效应,有两极分化现象;(2)各城市生态效率总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并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不同类型城市演化存在显著的时空惯性。(3)资源禀赋存在显著门槛效应,资源型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生
长三角一体化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旅游业发展在助推长三角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索长三角城市群26个核心城市2007-2017年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内旅游生态效率存在着显著不均衡性,研究期内旅游生态高效率城市有所减少,较高效率城市数
在生物体内,转录形成的RNA依据其是否直接参与指导合成蛋白质(或多肽)可被简单地分成两类:蛋白编码RNA(mRNA)和非编码RNA(ncRNA)。起初人们普遍认为大多数ncRNA是“垃圾RNA”。随着对ncRNA作用机制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发现在很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均有ncRNA参与,如DNA复制,RNA剪接,蛋白质翻译,基因组防卫等。而且通过对人类基因组以及疾病机制的研究,人们发现不仅基因与人类复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作为负链RNA病毒,具有易突变的特性。流感病毒RNA聚合酶,核蛋白以及病毒基因组组成核糖核蛋白复合体,是病毒基因转录与复制的最基本单元,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在病毒的生命周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HDAC6作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能够通过调控微管蛋白的细胞骨架,介导抗病毒免疫应答或者直接调控病毒蛋白参与各种病毒的生命周期。因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