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支穹顶随机摩擦损失计算方法及其引起的结构性能不确定性分析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youm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弦支穹顶作为一种新型复合空间结构形式,因结构效能高、施工方便而在大跨空间结构中应用广泛,但张拉环索时不可避免存在预应力摩擦损失,降低了结构的承载性能,甚至威胁结构的安全性。论文针对弦支穹顶结构索撑节点处的摩擦系数随机变化特征,基于概率统计学,从摩擦系数的取值方法,随机摩擦在结构整体中的精确模拟及其对结构性能的具体影响规律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基于弹塑性力学和有限元理论,提出一种适用于弦支穹顶结构的三维等效摩擦单元,建立该单元的有限元分析格式,并组装到结构的整体刚度矩阵和荷载列阵中,完成撑杆下节点带摩擦的滑移摩擦过程,并通过理论推导与数值计算验证了该摩擦单元的适用性,实现弦支穹顶结构考虑摩擦损失的有限元分析。
  (2)基于摩擦学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张拉索的两端张拉控制力不等与随机摩擦损失的索力计算方法,并将其引入弦支穹顶结构找力中,通过张拉试验结果验证方法的可靠性。准确确定出了弦支穹顶结构张拉施工过程中的各索段的内力分布情况。发现同一张拉段的索力由两侧张拉点向索段中间近似呈线性递减,且预应力控制值越小,计算精度越高。
  (3)广泛调研统计已建工程和试验的撑杆下节点种类及其摩擦系数,基于概率统计原理,建立了滚动式撑杆下节点摩擦系数的随机数学模型。发现调研计算的拉索与撑杆下节点间的摩擦系数变异性较大,现场监测数据变异性大于试验所得数据,且节点处的摩擦系数随拉索内力增大而增大,而采用滚动式撑杆下节点可有效减小摩擦系数,建立的新型滚动式撑杆下节点处摩擦系数随机数学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4)利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仿真分析了所有索撑节点处摩擦系数均发生随机变化时的力学性能随机数理特征,并通过静载试验结果对结构性能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建立了综合考虑摩擦损失、杆件初弯曲以及节点安装偏差等多种随机缺陷耦合的数值模型,研究了随机缺陷对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发现结构节点位移与杆件应力均对其临近区域的索撑节点摩擦系数较为敏感,但节点位移还对最外圈索撑节点处的摩擦系数较为敏感;预应力随机摩擦损失会大大影响弦支穹顶结构的静力性能,降低了结构的预应力效应和极限承载力。
其他文献
脊椎动物中,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抗炎因子,在广泛的免疫反应中起抑制作用。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参与IL-1R/TLR炎症信号的转导,在调节机体的自身免疫过程有重要作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STAT3)具有包括参与炎症、肿瘤发生、代谢紊乱和免疫反应等过程的多种生物学功能。  在脂多糖(LPS)刺激下,哺乳类IRAK1能够易位至细胞核与STAT3形成二聚体并调控IL-1
学位
NAC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并参与植物对胁迫的反应。转录因子可以调控基因的表达。植物在新陈代谢中会产生活性氧,正常环境下,植物中活性氧的产生与消除是动态平衡的;逆境胁迫下,会导致活性氧迅速积累,所以植物中形成了抗氧化剂防御机制来避免活性氧的伤害。实验室前期克隆了辽宁碱蓬SlNAC2基因。发现非生物胁迫条件下,转SlNAC2拟南芥抗氧化酶活性提高,SlNAC2可能对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本
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作为临床感染中最常见的致病菌,由于其固有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已经对多种传统的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因此新型抗生素的研发迫在眉睫。抗菌肽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菌药物出现在人类的视线中,抗菌肽是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由生物体特定基因编码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其独特的杀菌机理使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抗菌肽是目前最有应用前景的新型
(1)基于形态结构、早期发育、生活史和分子分析的方法,发现产自山东省麦岛的蜈蚣藻属(Grateloupia C. Agardh)一新种,结果如下:①藻体直立,单生或丛生,质地粘滑,软骨质,紫红色,高10—20cm,宽2—6mm,藻体扁压,二叉分枝或不规则分裂成多个叶片,基部长有小育枝。②藻体由中央髓部和两端皮层组成。果胞枝、辅助细胞生殖枝丛是Grateloupia型。囊果类球形,可见于藻体表面。四
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家族是一类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天冬氨酸切割位点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已鉴定的哺乳动物Caspase有14种,Caspase不仅参与细胞凋亡的启动、传递和执行过程,还在细胞分化、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Caspase家族在高等脊椎动物中的研究较为深入,而最原始的无颌类脊椎动物七鳃鳗中Caspase家族分子的组成、结构及原始功能特征至今未有报道。此外,为了进一步
学位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特征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以及路易小体(Lewy bodies, LBs)的存在。临床上,该病的特征表现为动作缓慢、僵硬及静止性震颤等,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年龄老化、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共同作用所致。小胶质细胞是脑内介导炎症的主要效应细胞,其可被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p
学位
补体系统是古老的防御系统,是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经典途径、旁路途径或是凝集素途径的补体分子活化,均可通过补体的末端效应序列组装成膜攻击复合体(MAC),MAC为中空的C9聚合体,含有MACPF结构域,其插入病原体的脂质双层膜,造成病原体死亡,这是机体防御机制中最有效的一环。至今为止,七鳃鳗中未有类似高等脊椎动物C9同源分子的报道。因此,本论文基于雷氏七鳃鳗基因组数据鉴定含有MACPF
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是一种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单细胞绿藻,当周围的环境不利于其生长时,细胞可通过积累虾青素抵御不良环境。虾青素,又称虾红素,是一种天然的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的萜类物质,可广泛应于日常生活中,比如:食品,饲料,药品,保健品,化妆品以及商品染色等领域中。由于雨生红球藻是获取天然生产虾青素的优良材料,所以雨生红球藻备受广大探究虾青素制备的学者以及各生产
七鳃鳗作为最古老的无颌类脊椎动物,是研究脊椎动物起源进化的模式动物。近些年有关七鳃鳗免疫系统、进化发育学等领域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以日本七鳃鳗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灿烂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感染后的日本七鳃鳗白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挖掘其抗菌免疫应答过程中的重要基因和相关通路,为揭示日本七鳃鳗在弧菌胁迫下的免疫应答过程和抗菌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利用高通量测
七鳃鳗属于无颌类脊椎动物,是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代表,素有“活化石”之称。众多学者认为七鳃鳗是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器官分化、分子进化及适应性免疫起源研究的重要模型。在发育生物学研究中七鳃鳗为神经嵴、外胚层的基板以及有颌类脊椎动物重要特性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是研究脊椎动物进化和发育的动物模型。七鳃鳗基因组中存在一些与人类神经障碍有关的基因,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和脊髓损伤,这意味着七鳃鳗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