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我们所理解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的世界。然而,语言并非一种客观透明的传播媒介,而是对外界事物进行积极地加工、能动地生产意义。语言不仅反映社会现实,而且建构社会现实。批评话语分析是对话语和相关社会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对环境话语的批评性分析旨在以话语作为社会研究的切入点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引导人类活动朝着环境友好、生态健康的方向发展。 环境话语体系制约着我们界定、解释和应对环境事务的方式,是维系环境机构事务运转的核心。本文以大众媒介语境中的环境话语作为公共话语的典型来考察中国社会与环境话语体系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语言是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的反映,社会发展的细小变化都能折射在语言上。本文以语料库技术的统计数据为切入点,从主题词、词频、搭配、语义韵等方面宏观地分析了当代中国环境话语体系在五个发展阶段中如何推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法制、文化变革,以及如何不断更新、拓展自身的能指系统,其流变的轨迹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环境议题全球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语言传播着各种世界观,不间断地干预社会进程。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对环境话语进行不同视角的分析来洞察话语背后的媒介价值及其主导公众社会行为的机制。就这一部分本文首先吸收了新修辞学的理念以丰富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与实践。新修辞学在继承古典修辞学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理论、批判理论实现了修辞的批评性转向,重新获得了与社会现实的关联性。由此,新修辞学与批评话语分析出现融合的态势。不同的社会集团通过修辞资源的争夺、修辞策略的较量来实现自身话语陈述的合法性,重新界定现实的意义,通过言语控制来寻求认同以实现社会生活的秩序化。环境话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在环境公共突发事件中的风险沟通。从新闻体裁、叙事策略以及话语微观语境与社会宏观语境的辩证关系等方面进行的批评性分析为人们了解媒介语境中公共话语的运作规律、社会主体之间的权力博弈提供了路径。除了作为权力博弈的道具,话语的建构功能也实施着对社会的反作用。国家形象的塑造过程是一个媒体如何描述、如何传输以及公众如何解读的过程。文章从语料库的定量分析和社会语境分析考察塑造国家形象的三大力量——政府职能机构、企业组织集团以及以国民个体为单位的社会公众——在环境事务体系中的角色和功能,表明了推进环境法制、经济体制、环境意识等变革的迫切性。以此为依托来提升媒介生态传播能力,才能在环境与发展的平衡中更好地塑造国家生态形象以维护个人与国家的环境权益。除了分析环境话语的生产、分配,在环境话语的消费中形成的环境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话语的意义是在话语生产者、话语以及读者的互动中产生的,环境话语是环境意识的外在表现。话语分析者解构再建构的分析结果只具有指导性,并不具有普适性,不等同于公众在社会性、个体性双重选择后形成的环境意识的状况。“语言与环境意识”的社会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显示了话语分析者对话语的分析结果与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的契合度,即媒介语境中环境话语对读者产生的“言后效果”在多大程度上与话语分析者的分析结论相一致。由此可见,中国工业化的合理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充分调动大众媒介的传播能力和意识形态导向功能。合理的话语策略能有效引导公众环保意识,建构公众的环保身份,形成生态行动的合力,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赢得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话语权。 本文对环境话语的批评性分析,从宏观与微观、历时与共时的视角,结合语料库技术、修辞批评、社会调查等不同理论和方法,拓展和补充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建设向纵深发展,同时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综合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