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行为与公民体验的关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uhua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其中之一就是公民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政府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做出变革,但变革的脚步相对于公民的要求来说总是略显滞后。因此,公民对政府的看法与态度也在持续渐渐地改变,具体表现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满意度降低以及政府形象日趋负面化等等。从最近几年时有发生的暴力性社会泄愤、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可以看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较为紧张且不够和谐。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改善政民关系,尤其是十八大召开以来,政府更加注重建设良好的政民关系,愈发重视公民的诉求。这一点,从近一年多时间来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可以看出。本篇文章的中心问题是:从政府的角度,研究如何建设良性政府与公民关系的路径。本文将“用户体验”这一互联网和计算机软件领域的概念引入到公共行政领域,借用“用户体验”的涵义及使用规则,将政府看做产品的提供者,将公民看做产品的消费者。为此,公民在消费或者说享受公共产品和服务时也会对该种产品产生体验。而政府作为产品提供者,应该也必须将公民使用产品获得何种体验作为必须关注的工作重点。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在公共行政的过程中,政府行为作为刺激传导给公民,公民在接收到此刺激的时候便会做出相应的回答,换句话说就是政府行为会作用于公民的体验,而公民的不同体验又会对政府产生不同的反作用。本篇文章引入“公民体验”这个概念,将其作为衡量政府行为效果的指标,力图建立政府行为与公民体验之间的联系,根据这种联系政府可以在施政过程中选择能使公民获得正向体验的行为或行为方式,从而使政府更好地为公民和社会服务,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文章首先阐述了政府权力的来源以及政府为公民服务的理由,即为什么由政府来提供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做出管理行为,政府为什么必须为公民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然后通过分析公共行政领域中公民体验与计算机互联网领域中“用户体验”的不同,以及公民正、负体验对政府施政的不同影响,推导出政府不得不重视、必须关注公民体验的结论。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政府行为分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政府的管理行为两种,再根据这两种行为各自的特性,研究它们对公民体验作用过程中影响体验结果的因素,得出公民正体验及负体验产生的条件。最后根据正、负体验产生的条件来指导政府作出行为或行为方式的选择,目标就是让政府选择使公民获得正向体验的行为和行为方式,而消减或避免产生负向体验的行为,也就是如何使公民获得正向体验的路径研究。为了使文章的整体结构更加完整且值得推敲,笔者还将公民体验偏差以及政府无能为力时应该怎么办作为文章的内容补充加以呈现。
其他文献
人口的结构性流动与随之出现的非血缘性杂居,构成了持续性推动东周、秦、汉时期社会转型的微观场景,而作为一种宏观层面的必然结果——地缘政治因素与制度雏形应运而生,这构
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由于罪犯集中服刑改造,常常将彼此获得的减刑情况进行比较,由此,对罪犯认罪服法、回归社会和提高司法公信力而言,减刑裁量的均衡性显得比量刑均衡性更为重要。减
报纸
监测连续阴雨天太阳能路灯的工作情况能否满足设计条件下抵抗连续阴雨天10~15d的要求,检测道路平均照度,验证所测路段的太阳能路灯照度能否满足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的规定,为
<正>马克·扎克伯格简介:马克·扎克伯格,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的美誉。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辍学生。据《福布斯》杂志保守估计,马克·
癌症是导致人类死亡最多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癌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环境污染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制高灵敏度的用于临床检测肿瘤标志物和监测环境重金
<正>《舞侠》是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吕行、许言在2010年原创的舞蹈剧目,曾荣获首届全国体育院校艺术展演表演、编导金奖第一名。该作基于"舞武同源",融合中国传统文
项目教学是一种积极的、新型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项目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综合运用项目教学与其他常用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纷纷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创新的实现需要培养大量创新人才作为支撑,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由地下水中上层滞水的基本概念谈起,总结北京地区修建地下铁道和基坑施工时,常常遇到的上层滞水问题,以及近期施工中取得的一些主要经验和认识.并通过一个工程实例,予以
近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从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两个维度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对于该课程内涵、特征、价值、意义等基本理论问题,学界多基于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