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发行豁免制度研究

来源 :山东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xzsx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为防止金融风险,凡公募的证券发行在信息披露方面一以贯之的实行无差别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但这种无发行规摸大小区分的制度安排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了比较沉重的负担,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基于成本效益的分析而选择回避采用公开发行证券的方式进行融资。然而直接融资的高额成本与间接融资的倾斜对待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匮乏,一项能够使中小企业降低发行成本、提高融资效率的制度创新成为目前小额资本市场的迫切需求。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小额发行豁免制度开启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先例,基于我国正在进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这一社会现实需求的背景,对小额发行豁免制度展开研究确有必要。文章运用比较分析法和法经济学分析法,通过对小额发行豁免制度的理论研究以及对我国现阶段对小额发行制度的现实需求进行分析梳理,借鉴美国小额证券发行豁免制度的立法实践经验,研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小额发行豁免制度,将小额发行豁免制度与证券发行制度紧密结合,达到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与小额发行豁免制度之间的衔接。在实现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护投资者,从而平衡促进资本形成与保护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文章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小额发行豁免制度的背景以及对国内外小额发行豁免制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从而得出了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是对小额发行制度进行了基本的理论阐述,包括小额发行豁免制度的起源以及与小额发行相关的概念进行区分,简单阐述了小额发行豁免制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对小额发行豁免制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对小额发行豁免制度的现实需求同法律基础缺失之间的矛盾。第四章对美国的小额发行豁免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研究和梳理,以《JOBS法案》为切入点,对美国关于小额发行豁免制度的立法探索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为我国构建小额发行豁免制度研究提供指导。第五章对小额发行豁免制度在我国的构建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构建理念以及发行主体、投资人、发行限额和配套措施。
其他文献
随着2017年6月民事诉讼法修改,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正式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民事公益诉讼工作迈入全新的快速发展轨道。检察机关已成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要主体,而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具有案情复杂、专业性强的特点,为达到保护公益的目的和实际效果,证据调查工作作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工作的基础,关系到案件办理的质量和效果。一直以来在民事法律监督领域,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更多的是专注于生效裁
2018年,我国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增设了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为国际追逃和其他适用缺席审判的案件提供了制度支持,对维护国家利益、提高诉讼效率、保障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刑事缺席审判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存在的正当性基础正在由义务本位逐渐转为权利本位。同时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拥有不同于对席审判的独有特征,具体包括诉讼构造不完整性、适用范围有限性和审判结果可撤销性。对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在实践中适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检察机关就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反贪局、反渎局等职能从检察院分离,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检察机关的职能发生了重要转变。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我国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信息化建设面临更高的要求,正在从普通的检察信息化建设向智慧检务建设过渡。2015年以来
民事证人特权制度一直是我国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此制度的本质是为了保护除了诉讼中发现案件事实真相的价值之外的促进社会稳定和保障个人权利的价值。因为在当今社会中,已经不再是诉讼价值一元论,除了诉讼中发现案件事实真相价值之外,还存在着其他更为重要的价值,如亲情伦理、职业信赖、公共利益安全等价值。此制度的确立,不仅标志着对法律对私权利的维护与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国家公共利益予以一定的保护,更重要
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是民事诉讼法中案外人救济制度的一种,于2007年我国民诉法修改时被确立下来。通过司法实践中的制度运行,原来在案外人执行异议程序中存在的审执不分的混乱情况基本不复存在,且极大改善了案外人的实体权益被不当执行行为侵害而难以有效救济的困境,但由于我国立法并未对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制度进行详细规定,加之司法实践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刚刚度过幼年期的制度又迎来了司法实践中的异化。如何从整体上完善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我国已运行一段时间,被追诉人反悔的情形在认罪认罚案件中现实存在,为发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优势有必要对被追诉人反悔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认罪认罚是指被追诉人自愿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对司法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自愿接受司法机关作出的处罚。所谓反悔是指已经认罪认罚的被追诉人在后续诉讼程序中撤回先前对犯罪事实的供述或认罪认罚的允诺,程序正义价值内在要求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英烈权益保护领域民事公益诉讼的设立,其目的在于修复近亲属及社会公众受到伤害的民族情感与民族记忆,同时教育引导社会公众尊重英雄烈士,维护民族荣誉并且规范自身行为。通过司法实践的观察发现单纯以赔礼道歉的方式使被告承担民事责任不能达到公益诉讼的目的。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更好地促进被告人认识错误,加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与警示教育效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一制度尚且面临现实困境与问题,但是应当在司法实践中积极
商业秘密纠纷案件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占比很少,但审理难度普遍较大,加之我国商业秘密保护制度起步较晚,法院审理相关案件的经验又较少,多重原因导致商业秘密纠纷案件审理中争议较多。由此,立足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本身,借鉴产权学派的进路,研究与商业秘密有关的信息产权如何在私人之间,或私人与公众之间进行分配,才能既使商业秘密保护对激励新信息生产增加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又使因保守商业秘密导致的信息限制造成的损失最
2018年我国正式确立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2019年10月,“两高三部”联合发布《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该项制度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细化。“认罪”是指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认罚”是指犯罪嫌疑人自愿接受惩罚,“从宽”既包括实体上的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也包括刑事诉讼程序的简化。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检察机关承担着主导作用,该项制度在检察
“公众参与理论”的内涵在于公众有权获取环境信息,参与环境决策并实施环境监督,无论是在国际法层面还是国内法层面,都已构成环境审判的一项基本原则。然我国环境公益诉讼领域,将原告适格主体范围被限缩为一定条件下的机关、公益组织。这一规定的初衷是以诉讼担当理论、诉讼信托理论为基础,补强原告诉讼能力,避免滥诉。但这一规定反射性地导致公众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程序性权利的丧失,实体法上对实际受环境公益诉讼诉之利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