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盆底筋膜缺损部位与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改善效果相关性研究

来源 :泰山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at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因为盆腔脏器脱垂需要手术的患者,术前给予雌激素阴道局部治疗,探讨其改善效果是否与盆底筋膜缺损部位具有相关性,初步判断POP患者盆底筋膜缺损部位,为后期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以选取自2010年01月至2015年01月因盆腔器官脱垂就诊于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35例研究对象年龄均在46-77岁,平均为:62.17±9.31岁,绝经时间为半年到29年,平均12.72±10.01年,孕次2-8次,平均3.86±1.46次,产次1-5次,平均2.69±1.21次。每个患者应用Petros整体理论临床评估系统进行检查并记录其盆底损伤部位,根据其损伤部位分为三组,其中盆腔前部受损患者11例,盆腔中部受损患者16例,盆腔后部受损患者8例。三组患者术前均给予雌激素阴道局部应用,每天1次,每次0.5g,共2周,以后每周使用2次,每次使用0.5g,共4周。用药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20,PFDI-20)调查以了解患者用药前后主观症状改善情况,行阴道检查及POP-Q评分客观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症状评分以降低50%作为治疗有效指标,POP-Q分度法以减轻1个级别作为治疗有效指标,符合主观症状或客观评判一项有效指标即视为治疗有效,分别对三组患者的疗效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判断雌激素治疗效果与盆底筋膜缺损部位有无相关性。
  结果:
  1、雌激素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两组间的各项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患者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的改善效果与患者年龄、绝经时间以及孕产次无相关性。
  2、主观症状疗效观察:
  分别对三组不同盆腔区域受损研究对象用药前后进行PFDI-20问卷评分,观察每组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效果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盆腔前、中部受损患者用药前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有效;盆腔后部受损患者用药前后评分进行统计学运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盆腔后部受损患者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无效。
  3、客观指标用药前后比较:
  盆腔前、中部受损患者治疗前后行POP-Q评分检查各点进行统计学运算,Aa、Ba点变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各点用药前后进行统计学运算,得出P>0.05,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意义;盆腔后部受损患者用药前后行POP-Q评分检查各点进行统计学运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盆腔前、中部受损患者术前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Aa、Ba点症状改善有效,其余各指示点无效,盆腔后部受损患者无效。
  4、三组不同盆腔受损区域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效果比较:
  1)盆腔前部受损与盆腔中部受损患者对比:
  11例盆腔前部受损研究对象中,使用雌激素阴道局部治疗后有效数为8例,16例盆腔中部受损研究对象中,15例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有效,仅1例无效。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盆腔前部受损患者与盆腔中部受损患者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2)盆腔前部受损患者与盆腔后部受损患者比较:
  11例盆腔前部受损研究对象中,使用雌激素阴道局部治疗后有效数为8例,8例盆腔后部受损研究对象中,给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均无效。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盆腔前部受损患者与盆腔后部受损患者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治疗效果有差异,盆腔前部受损患者治疗后有效,而盆腔后部受损患者治疗后无效。
  3)盆腔中部受损患者与盆腔后部受损患者比较:
  16例盆腔中部受损研究对象中,15例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有效,仅1例无效,8例盆腔后部受损研究对象中,给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均无效。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盆腔中部受损患者与盆腔后部受损患者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治疗效果有差异,盆腔中部受损患者治疗后有效,而盆腔后部受损患者治疗后无效。
  结论:
  通过POP患者术前给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盆底筋膜缺损部位:症状改善明显的POP患者盆底筋膜缺损部位为盆腔前部及中部受损位,对于这两部分盆底筋膜缺损的患者可将雌激素外用作为短期的治疗方案;应用雌激素治疗无效的POP患者盆底筋膜缺损位于盆腔后部,即子宫骶、主韧带断裂的患者,对此部位有损患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基于GraphCut的眼眶软组织交互式分割方法构建  目的:  根据影像学数据对眼眶软组织进行分割测量对眼眶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机图像分割技术是提取医学图像中感兴趣组织信息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拟构建一种可交互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用于眼眶软组织的分割测量,并初步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以3DMed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系统作为开发平台,以图像分割算法为核心进行开发。针对眼
学位
背景:  随着生活质量和医疗卫生技术的提高和进步,人们的平均寿命得到提高,老龄化社会来临。老年人中由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髋关节炎以及股骨颈骨折入院治疗的病例也越来越多。全髋关节置换作为治疗这些病例的首选方法,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髋臼假体的准确植入是影响置换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和外展角是目前用于判断髋臼假体植入准确性的两个重要参数。  国内专家在
目的:  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stating functional MRI,rs-fMRI)成像技术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脑部功能的改变,同时探讨低频振幅(ALFF)、分数低频振幅(fALFF)、局部一致性(ReHo)及功能连接(FC)在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脑病(Diabetic Encephalopathy,DE)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脑病及评估其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客
目的:  应用光子CT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结合多种低剂量技术(比如管电流调制技术、低管电压技术、care dose技术),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多期相重建,探讨光子CT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多期重建动态显示腹主动脉夹层内膜搏动的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  2014年12月—2015年9月期间前瞻性收集怀疑主动脉夹层患者47例,所有患者行光子CT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其中真性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受累者30例
目的:  通过128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研究脾肾静脉分流的发生率及其常见类型,以及脾肾分流的存在与门静脉、脾静脉及左肾静脉管径大小的关系,探究脾肾分流的有无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之间有无一定的联系,进而更准确地评价脾肾静脉分流在临床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  在青岛市市立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中按照纳入条件及排除条件筛选1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疗法在治疗脊柱转移瘤中的初步临床疗效。  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行微创技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疗效分析。符合标准的49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体成形术术式下,根据是否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分为实验组(27例)和对照组(22例)。随访记录各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2周、术后2个月
目的:探讨沉默紫外线抵抗相关基因(UVRAG)对人白血病K562/ADM细胞自噬及耐药性的影响,初步揭示UVRAG参与白血病K562/ADM细胞多药耐药(MDR)形成的可能机制。  方法:  1.体外培养K562细胞及K562/ADM细胞,通过WesternBlotting检测UVRAG蛋白表达,筛选出表达高者为实验RNA干扰细胞株;  2.针对UVRAG基因设计合成特异性的UVRAGsiRNA及
学位
目的观察臭氧化生理盐水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方法雄性SD大鼠,体重180~250g。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大鼠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group,n=20),模型组(Modelgroup,n=20),臭氧组(Ozonegroup,n=20)。采用结扎坐骨神经的的方法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Sciatic Never Constriction Injury, CCI)
学位
目的:多种脑部结构变化与老龄化脑及2型糖尿病脑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磁共振检查的脑萎缩及病变指数(brain atrophy and lesion index, BALI)评分对糖尿病脑轻度认知障碍的预测性能。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按顺序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本院且资料完整的患者8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MoCA(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
学位
目的:观察剂量不同的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 Oxy)药物对哮喘大鼠的作用,探讨氧化苦参碱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  方法:40只清洁级、雌性、健康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每组8只。A组(哮喘组):第1、8天用新鲜配制的卵蛋白(Ovalbumin,OVA)/Al(OH)3悬浊液行腹腔注射致敏,15d-21d5%的OVA雾化液雾化激发,每天60min。B组(低剂量组):致敏、激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