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藉《咏怀诗》阐释史中的诗学问题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_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诗史中,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或谓它“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或称其“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对这样一部产生于“乱世”、且意旨模糊、含义深远的优秀组诗的解读,就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学阐释的一大景观。 本文正是抓住了这一文学接受、阐释过程中的“无达诂”现象,以西方阐释学、接受理论的方法和视野,对阮籍《咏怀诗》阐释史进行了系统、细致的研究,发现并认为,传统的阐释方法偏重于社会历史的维度,热衷于对作者讽喻之旨、所言之志作考证、索隐式的解说;而以西方接受理论、阐释学来分析的现代论者又只是一般性论述“无达诂”和“读者”参与创造的合法性。但上述两者都无法解释这样一种接受现象:并不是所有古典文学作品都能享有《咏怀诗》那样如此丰富的多重解释、如此令人神往的阅读体验。读者参与创造的空间与作品所能提供的空白是紧紧联系的。有鉴于此,本文在注意读者维度、即《咏怀诗》的阐释者们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审美趣味的同时,更强调回归作品本身,具体分析《咏怀诗》隐喻、用典、否定、虚化等语言策略和意象经营,从文本内部结构揭示出它为读者驰骋想象、参与创造所提供的广大艺术空白。而这,对克服西方接受理论过分强调读者的任意性解读的弊端,可能有些微启示。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会议报道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宣传报道会议的内容更加多彩、形式更加多样,好听、好读、好看的会议新闻满足了广大百姓的需求,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以中央电视台
期刊
期刊
以巫为突出特征的巫文化是屈骚生成的土壤,然而,巫文化到人屈骚注入了会么才使其获得了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价值?该文认为,形成于巫文化并于 传承的性恋原型是一个 值得注意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带动我国广播电视报业创造出辉煌的业绩,80年代到90年代,是广播电视报的黄金时期。90年代以后,城市晚报、娱乐报、都市报异军
金秋10月,阳光灿烂,丹桂飘香,由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广告协作网主办、大河报社承办,为期三天的第十七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经营峰会,10月16日在郑州大河锦江饭店拉开帷幕
近年来,儿童文学在教育上的认知、德育、审美功能已得到普遍认同,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在1999年的《香港学校课程整体检视改革建议》中特别提出了语文教学必须要“加强中国文学
白居易是中唐诗歌革新的领军人物,他的诗歌浅近通俗,在当时以及后代都深受读者喜爱。宋人尤爱白居易,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羡慕白居易闲适的生活,也为他旷达适意的人格魅力所折
本文以主位-述位理论为指导,对对外汉语教材中说明性语篇的主位选取特征和主位推进主要模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通过对相关中介语语料的分析,找出留学生学习说明性语篇的习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