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啉酮缩氨基硫脲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表征及性质研究

来源 :新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o78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相关的化学已研究并发展了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例如螺旋化合物,像俘精酸酐,螺噁嗪类,由于它们在信息记录,信息处理,各种发射材料和分子开关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些研究者对含有光致变色配体的过渡金属及稀土配合物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螺吡喃、螺噁嗪等,但对含吡唑啉酮缩氨基硫脲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研究还鲜有报道。 本文在前几届研究生的工作基础上,合成了一系列以吡唑啉酮环为变色主体的新型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及相关衍生物,通过对它们变色性质和晶体结构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它们的变色机理,并总结了结构与光致变色性能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合成了四个具有光致变色性质的化合物,1-苯基-3-甲基-4-对溴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缩氨基硫脲(PM4BrBP-TSC)、1-苯基-3-甲基-4-对溴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缩4-甲基-氨基硫脲(PM4BrBP-MTSC)、1-苯基-3-甲基-4-邻氯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缩4-甲基-氨基硫脲(PM2CBP-MTSC)、1,3-二苯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缩4-甲基-氨基硫脲(PPBP-MTSC)。用元素分析、IR、~1HNMR确定了它们的结构,用固体时间相关紫外—可见光普法(所谓时间相关光谱法,就是每隔一定的时间,测定样品的光谱,比较不同时间的光谱的不同,即可清楚地看到光致变色的变化)表征了它们的光致变色性质,并计算出了光致变色的动力学反应级数,采用单晶XRD法及其它光谱分析技术得到了PM4BrBP-MTSC及PM4BrBP-TSC的结构,根据结构解析,我们推测,其变色机理可能是分子结构由一种酮式变为一种酮式,发生了构象变化。 第二部分合成了1-苯基-3-甲基-4-丙酰基-5-吡唑啉酮(PMPP)类及1.苯基.3一甲基一4苯乙酸基一5一毗哇晰酮(PMPaP)类的毗哗啦酮衍生物,采用单晶衍射法确定了l一苯基一3一甲基一4苯乙酸基一5一毗哩琳酮缩氨基晚(PMPPSC)及 卜苯基上一甲基个苯乙酸基6J 哇咐酮缩氨基脱叩MPaP七C)的绝对构型,并用其它光谱技术确定了另外几种衍生物的结构。通过对结构的分析,说明了它们不具有光致变色性的原因,从而得出:当毗哩琳酮4位取代基不是给电子共扼大的基因如苯环等时,所合成的化合物不具有光致变色性,或者说它们的光致变色过程已在溶液中完成,析出的产物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结构,即使增加能量也不会使其发生框架结构的变化,所以观察不到光致变色现象。 第三部分合成了一系列含NNS杂环的毗哇咐酮衍生物,并用元素分析,IR’HNMR单晶XRD衍射法进行了表征。对三个测出晶体结构的杂环化合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它们的反应机理,并通过与PMCP—TSC结构的对比,分析了化合物不具有光致变色性的原因。
其他文献
针对垂直反射法检测混凝土防渗墙质量的理论模型及分辨率的问题进行探讨,从理论上证明了该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并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为防渗墙的无损检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
督灸是一种将中医经络理论与传统灸法相结合的特色外治疗法,该疗法选用艾绒和生姜,并可配合督灸粉,在后背督脉脊柱段进行“隔姜泥铺灸”,通过综合经络、腧穴、艾灸、药物等多
图数据模型,简称图数据,是表示实体和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和结构化的关系模型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相比,图数据表达形式多样、灵活,且易于实现。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各种数据
不重视自己网站性能的代价会很高昂。差的网站性能,可能将客户导向到更高成本的服务渠道上(如把网上业务转由电话或柜台来完成)。还可能因此出现更差结果,即客户可能彻底离开这
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治疗痰饮型眩晕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痰饮型眩晕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西医西药治疗,如
“搜狐将会坚持并提高自己的纯粹性和精准性,专心做互联网,跟随互联网成长而成长。”——针对新浪与分众的合并,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日前表示,搜狐将坚持做纯粹的互联网媒体,目前
当前的时代是经济腾飞的时代,各个行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如果想维持优势地位,就必须将创新放在首位,才能不断进步。企业要想提升整体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依靠所有员工共
我国农村改革二十三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久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
目前,关于投资项目经济分析和风险分析及决策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是针对一些具体项目进行的,还没有形成公认的系统化的评价体系和应用模型,特别是风险分析中的实际应用模
元评价,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米歇尔·斯克里芬于1969年提出,我国学者又称“元评估”(徐枞巍)、“再评估”(周志刚)、“再评价”(吴钢)、“后设评价”(陈玉琨)等,是指“按照一定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