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械复制时代到电子时代: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

被引量 : 20次 | 上传用户:dsgver454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世纪以来,机械复制技术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艺术革命,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发展方向。随着20世纪中叶电子技术的应用,以及20世纪末数字信息传播技术的普及,艺术领域再次发生变化,并形成与机械复制时代不同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趋势,艺术观念自身亦再次改变。追溯艺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发展踪迹,不难发现,技术与艺术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技术已成为艺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所产生的影响涉及到大众文化、文化研究、媒介文化、视觉文化、审美文化、后现代文化等诸多领域,形成了一个庞杂的知识网络。因此,对技术与艺术关系展开研究,对于认识当下的艺术发展实践,以及促进当代艺术及文化理论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技术对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早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对该问题的研究往往是将这种艺术类型放置于社会系统之中,对其进行社会批判,而没有对技术自身的性质和作用进行深入探析。因此,本文首先对艺术中的技术因素进行分析,借鉴媒介研究的理论方法,提出一种新的技术观,即“技术意识形态”,以立足于技术自身性质来探讨它对艺术的影响机制。同时根据技术的发展转向,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过程分为“机械复制时代”和“电子时代”两个阶段,对比不同技术对于艺术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对于两个时代中艺术的研究,在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美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感知方式和艺术主体两个角度对技术带给艺术的客观变化予以分析,最后对艺术在电子时代的变化进行审美反思。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概说。首先,是对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历史考察。通过分析二者词义和观念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二者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合--分--合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相比早期的混沌一体状态,技术与艺术在现代社会的融合,是建立在二者分化为两个独立领域的基础之上,由现代技术的发展所推动。根据现代技术的变化,在此融合过程中艺术经历了机械复制时代与电子时代两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精神特质。其次,对技术与艺术关系的问题史进行了梳理。伴随着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过程,对其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上半叶的法兰克福学派,对应的是以电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第二阶段为20世纪后半叶始于英国的文化研究,其间正处于由机械复制时代向电子时代过渡的阶段,电视代替电影成为主要的艺术形式;第三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媒介文化,它对应于发展高度成熟的电子时代,亦称为信息时代。三个阶段中,对于技术化艺术的认识随着其自身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从最初的否定、鄙视到如今更为客观的分析和批判,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并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研究传统。但是在如何看待技术的介入问题、主体问题、艺术在技术时代的审美变化这三个方面产生了诸多分歧,这些分歧亦成为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中有待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章是现代艺术理论视野中的技术观。首先对文化理论和哲学视野中的技术观进行辨析并发现,文化理论虽然将技术化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认识到技术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对技术自身的属性尚且缺乏明确的认识。在哲学中,“工具论”与“决定论’是两种主要的技术观,二者各具道理,亦都有偏颇之处,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以“形式的偏见”对二者矛盾予以调解,但其前提建立在社会选择对技术的影响之上,亦未能够将技术从其具体社会语境中抽离出来做独立的分析。本文借鉴当代媒介研究提出的“传播的偏向”、“媒介即讯息”等理论观点,提出“技术意识形态”这一技术观,对技术的影响做一种文化的分析。“技术意识形态”指的是特定技术由其自身的物理性质所引发的特定文化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与使用者、社会、经济等诸因素无关,完全是技术自身属性所带来的一个客观结果。它显示出技术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性力量,这种独立性往往不易察觉,因为技术发挥作用的方式是隐而不显的,而且总是处在与其它社会力量的互动与博弈中来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对技术的这种认识,本文研究的落脚点从对技术的使用转移到技术自身的性质,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机制:技术自身的性质对于艺术内容和题材的选择性,并对表现的内容以适合于技术自身的方式进行打造;技术不断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新艺术形式又改变着已有的艺术生态,因此,通过对艺术的全局性影响,技术塑造着同一时期艺术的整体面貌,使不同艺术形式分享某些共同的艺术观念。第三章是技术与审美感知。技术的应用带给艺术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审美感知方式的改变。首先,机械复制技术已为艺术带来了丰富的视听体验,到电子时代,随着电视、网络的出现以及电影等机械复制艺术的数字化转向,对感官体验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形成以视觉为中心的多元艺术感知系统,并出现视觉文化的转向。与传统的视觉中心主义和印刷时代的视觉文化相比,电子时代的视觉文化丧失了在认识论方而的优势,从理性走向了感性,成为一种充满欲望的观看形式,追求快感的满足。与此同时,技术为感官体验的满足提供的诸多手段,形成了艺术的感性化发展方向。以电影从叙事到奇观的转变和网络文学为例,可以看出对于感知体验的追求日益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普遍趋势,造成了艺术内在精神的日益世俗化。其次,技术改变了时空感知方式。在美学范畴方面,技术带来的变化表现在艺术作品的“震惊”体验对“灵韵”审美经验的代替。震惊是一种无法使用意识的快速的动态观赏模式,反映出技术对现代社会节奏的改变。在时间上,引起震惊的迅速变化与灵韵所植根于其中的传统的永恒不变形成对比;在空间上,震惊代表了大众生活于其中的拥挤的城市空间,丧失了灵韵产生所要求的距离感。在艺术价值方面,则经历了从“膜拜”、“展示”到“呈现”价值的转变,显示出艺术空间的日益扩展。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产品的展示价值首次超过了膜拜价值,进入电子时代,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传播技术已将艺术拓展至日常生活领域,不必特意寻求便自动出现,意味着呈现价值进一步取代了展示价值。在时间上,在媒介中无止无休、不间断的、即时的流通,使艺术带有了信息朝生暮死、转瞬即逝的特征,永恒价值不再。第三,从机械复制技术对“视觉无意识”的开拓,到电子技术中“虚拟现实”的生成,艺术展现出一个个崭新的世界。相较之下,“视觉无意识”展示的依然是现实世界的表象,而“虚拟现实”则完全由数字技术所生成,已经脱离了与客观现实的对应关系,但是它却有着与现实同样真实的表层,从而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艺术感知系统。这套艺术感知系统拓展了主体对于现实的感知能力,同时亦使之呈现出虚拟化特征,并进而引发关于现实自身的哲学思考。第四章是技术与艺术主体。本章通过两个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异质主体--“天才”与“赛博格”的对比,来考察技术对于艺术主体的改变。以作为印刷文化的文学为开端的机械复制时代,继承了传统艺术的主体观,即艺术家作为艺术的创作者,被视为“天才”,作者的权威是其集中体现。但在电子时代,艺术主体的“天才”形象已经被出没于网络空间的“赛博格”所代替。“赛博格”原指人造的控制论的有机生物,现在则代表了人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这样一种生存状态,成为电子时代主体的典型意象。从作为创作者的“天才”到“赛博格”,显示出主体哲学内涵的转变:作者是一个理性主体,赛博格则是一种技术主体,反映出技术的巨大力量。技术主体超越了固定的界限并凸显出身体因素,是对理性主体的一种颠覆。作为一种交流方式,技术在主体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刷术将个体构建为一个独立的、有固定身份的、稳定的主体,这正是现代型的理性主体,作者观念得以成立的前提。电影对技术的依赖,以及它快速流动的画面对观众感官的强烈吸引力,均对主体的理性能力形成严重的挑战。在电子交流方式中,电视不受逻辑关系和因果法则制约的播放模式,以及观众注意力分散的接受特征,使其以娱乐精神瓦解了印刷时代的理性精神。网络艺术通过主体的虚拟化、文本的易变性、多维化、交流的互动性等特征,消解了作家的权威形象,更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的稳定的、连续的、中心化的理性主体,有利于塑造一种不稳定的、碎片化的、去中心化的、多重的新型主体。第五章是电子技术与艺术的审美变化。进入到电子时代,艺术出现了泛化与物化的双向运动,隐藏在这两种趋势之后的,则是艺术精神的失落:艺术影像的无限扩张使艺术形象的内涵耗尽,美学的勃兴背后亦隐藏着深层的经济逻辑,艺术影响的增强伴随着艺术的超越性本质的消弭。但是相对于机械复制技术,电子技术具有更为自由的全新内涵,为恢复艺术的审美与人文精神提供了新的契机:电子技术的虚拟性摆脱了机械复制技术对于客观现实的严重依赖,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双向的、互动的、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为艺术民主时代的来临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而艺术的民主化必将形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局面。认识到电子技术所具有的这种双面性,就需要坚守艺术的精神追求,同时充分发挥它的优势,避免不利的影响,处理好艺术作品中叙事结构与技术手段的关系,在艺术的精神向度与感官体验之间、以及艺术品质与经济效益之间寻求一种综合与平衡,将艺术引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第四版WHO(2017)内分泌分册甲状腺交界性肿瘤新分类的诊断标准在病理诊断实际工作中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及其他的问题。方法以WHO(2017)新分类为标准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1-2012年3715例病理报告中筛选出191例甲状腺描述性诊断进行重新分类,镜下以可疑侵袭及无侵袭但具有甲状腺乳头状癌核特征为标准筛选出甲状腺交界性肿瘤可疑的病例,再由5名病理医师(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由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组成,将讲授式与讨论式教学模式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及创造
本文以西南写生考察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为基础,研究分析旅游景区中公共设施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公共设施是属于社会公众使用的公共物品或在公共场所中为公众提供服务的
玉米种质基础狭窄一直是限制我国玉米育种进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利用遗传基础丰富的种质资源就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引进的94份玉米自交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资产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部分之一。在我国中小茶企业的资产管理还不够完善,有许多的弊端和不足,本文通过对其问题和弊端的分析,来提炼和得到中
该文通过回顾国内外二语习得界面研究概况,总结近年来基于语料库的二语习得研究现状,提出将语料库方法运用于二语习得界面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进而将语料库与二语习得界面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正在迅速的发展,并逐步成为商业机构、科研单位研究的热点。云计算的产生将会对传统软件行业、互联网运营模式、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冲击,从而推
曲轴扭转振动是引起发动机振动的主要原因,气缸压力所产生的周期性交变力矩会加速曲轴的疲劳,甚至引起曲轴断裂。匹配合适的曲轴扭转减振器是减少发动机扭转振动的有效措施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满足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争取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解决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缓解由于生态环境带来的各种压力,改善我们生存的
本文选题来源于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中国贸易成本估计及其效应的经验分析》(项目编号为:09YJAT790090)。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和贸易理论的不断创新,贸易成本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