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angsd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耐药现象日渐严重,且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远低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速度,因此,需要寻找应对耐药细菌的新方法。噬菌体作为感染细菌的病毒,具有数量多、特异性强等优点,有望替代抗生素作为消除环境病原菌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从贵州开阳、西藏乃东和辽宁盘锦三个地点采集的13个样品(6个沉积物样品、6个水样和1个钟乳石表面样品)中分离细菌及其相应的噬菌体。同时对宿主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以及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且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功能注释以及进化分析对噬菌体基因组结构进行初步探究。最终分离了39株细菌以及一株以Klebsiella quasipneumoniae为宿主的噬菌体KL01,宿主菌Klebsiella quasipneumoniae具有多重耐药性。噬菌体KL01属于短尾噬菌体科,最佳感染复数MOI=4,能够较快的裂解宿主菌,只能以Klebsiella quasipneumoniae为宿主,特异性强。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KL01的全基因组大小为45.854kbp,GC含量为42.5%;KL01全基因组有40个ORF,其中22个功能已知,18个为假想蛋白,不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与毒性基因;KL01与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中的SP6-like噬菌体属的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中宿主菌Klebsiella quasipneumoniae具有致病性,可以引起化脓性肝脓肿,但其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噬菌体KL01因其裂解速度快,特异性强并且不携带毒性基因和抗性基因,所以当其应用于环境中Klebsiella quasipneumoniae污染治理方面时,对环境影响较小且更加安全。本研究中分离的噬菌体KL01有潜力取代抗生素被应用于环境中致病菌Klebsiella quasipneumoniae的控制。
其他文献
我国钢铁流程余热资源丰富,但利用率相对较低。近年来各种余热回收技术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节能降耗效果,但目前炼钢连铸过程容器表面余热尚无法利用。本文采用热电转换技术对
氟硅聚合物既具有有机硅的耐热性、耐寒性等性能,又具有机氟材料的耐油、耐溶剂、低表面能等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纺织建筑等诸多领域。近年来,新型含全氟环
免疫层析法(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ICA)是一种适合实时和现场检测的快速检测技术,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检测快速、价格低廉等优点,无需任何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而
本研究在粳稻品种沈农9816(SN9816)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叶片表型稳定的斑马叶突变体l139。利用籼稻品种Kasalath与l139做杂交,构建F_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的定位,并对突变体l139和野生型沈农9816的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光合能力、超微结构和部分基因表达做了测定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l139从苗期到分蘖期表现为黄绿相
天然构造变形材料(岩石)组成成分往往十分多样、结构上具有多尺度特征。从变形岩石整体上(大尺度)看,许多形状不同以及流变强度不同的次级元素构成了岩石。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一个关键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实际观察的变形构造来揭示宏观区域变形的流变场。自然界的高应变岩石中普遍存在着流变场分配的现象。众多研究学者在传统的基于固体连续变形机制理论的变形分析中,经常忽视流变场的分配问题,因此在流变场如何分配的问题上一直缺
随着交通一体化的逐渐发展,轨道交通逐步成为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首要选择。作为主流车体结构之一的不锈钢车体,其生产制造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基于轻量化的设计思想,不锈钢车体多采用薄板焊接结构,电阻点焊是其主要的焊接方法。电阻点焊过程电流大、时间短,易产生飞溅、虚焊等缺陷,同时,点焊熔核的生长处于封闭空间,无法直接观测,给焊接质量控制造成较大困难。因此,高效、准确的点焊质量评估技术对于获得合格焊点、保
近些年来杀扑磷对水体的污染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杀扑磷是一种较理想的杀介壳虫药剂,毒性强,效果好,可以用于防治大多数农作物上的蚧壳虫等害虫。因它在农产品,水体等中不易分
兽用抗生素与有机氯农药在土壤环境中广泛存在,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但二者在土壤中互作的效应目前还鲜有报道。本文以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和五氯酚(Pentachlorophe
侧链型液晶高分子(SCLCPs)兼具高分子骨架无定型及侧链液晶基元各向相异的优异性能。通过高分子骨架与不同功能的液晶基元合理组合,可以实现具有特种功能的高分子的合成,近年来
我国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指出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由此可见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科技人员在创新发展中的战略作用。科技人员作为创新活动的设计者及组织者,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企业是承担技术创新的主要社会组织,而领导作为组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