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在淡水甲藻水华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e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藻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各类水体的真核藻类,由于其多数种类具有鞭毛,能够运动,因而相比于其他不能运动的藻类而言,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同时,在不利的环境下甲藻能够形成孢囊避免受到伤害,待到环境适宜时孢囊再度萌发回归水体,并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由于甲藻水华对自然环境、水产养殖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因而,甲藻水华常被记录或报道。也因此甲藻水华发生机制及防控策略的研究一直是藻类学和生态学的重点和难点。自然状态下,藻类水华的发生、持续和消退阶段均受如:温度、光照、营养盐等生态因子的影响。磷是组成生物体大分子物质的重要成分,参与多个关键代谢通路,并直接影响着藻类的生长和环境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因此被认为是水体浮游植物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之一。水体中的溶解性磷(DTP)主要包括溶解性无机磷(DI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然而,浮游植物能够直接利用的磷源为DIP(主要成分为PO43-)。大量的研究表明,DIP的增加,导致了浮游植物水华的发生。然而,对甲藻的研究发现,在DIP浓度较低的水体中,甲藻也可以形成大面积的水华,由此推测,DOP可能也在甲藻生长、水华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DIP与DOP在甲藻水华各时期间究竟扮演着何种角色,目前尚未有深入研究,尤其是在淡水甲藻方面。因此,为了探究磷在淡水甲藻水华过程中作用,本论文拟从孢囊萌发、藻类增长期、种群竞争和水华消退开展室内模拟甲藻水华进程研究,同时结合野外原位水华高通量测序,从生理和分子水平来探究磷对淡水甲藻的影响,旨在揭示磷在淡水甲藻水华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孢囊等量转接入不含磷(P-free)、含有无机磷(DIP)和含有有机磷(DOP:C-O-P、C-P)的培养基中,结果表明:(1)不同磷源下甲藻孢囊的萌发情况不同。在P-free条件下,前2-5天甲藻孢囊的萌发率低于其余三种有磷处理,有机磷(C-O-P、C-P)处理下甲藻孢囊萌发率介于P-free组和DIP组之间,DIP处理下甲藻孢囊萌发率最高,说明DIP的存在会促进甲藻孢囊快速萌发,而磷限制会使得孢囊萌发出现延滞现象,有机磷可以补偿磷胁迫对孢囊萌发的抑制作用;(2)在实验后期,DIP条件下甲藻的营养细胞比例和萌发率均高于P-free组,而DOP处理下的甲藻的营养细胞比例和萌发率与P-free组无显著差异,说明DIP是甲藻孢囊维持萌发率的最优磷源;(3)在P-free条件下,在实验前期、中期和后期甲藻细胞80%以上均处于G1期,说明磷胁迫条件下,甲藻细胞分裂被阻断在G1期,而在DIP和DOP处理下可以观察到不同分裂期细胞比例的变化,说明DIP和DOP均可以推进细胞分裂进程;(4)不同磷源条件下,甲藻各时期细胞比例的不同,或许是因为不同磷源对甲藻细胞分裂节律存在一定影响,C-P或许会改变甲藻的分裂节律。2.通过对甲藻进行不同浓度DIP培养和不同磷源(DIP、C-O-P、C-P)培养下的光合和生长状况以及不同磷源下甲藻的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磷浓度的增加,甲藻的生长和光合效率显著增强,说明磷浓度显著影响甲藻的光合作用,高磷浓度促进甲藻细胞密度的增加;(2)在有磷存在的条件下(DIP、C-O-P、C-P),甲藻的比生长速率显著高于P-free处理,说明不管是DIP还是DOP均可以促进甲藻的生长,而无磷处理则显著抑制了甲藻的生长。在DIP处理下,甲藻的光合效率显著高于P-free处理。荧光参数结果显示,DOP缓解了磷胁迫对甲藻光合的影响。此外,通过对P-C曲线分析得出,在DIP和DOP处理下的甲藻Vmax显著高于P-free组,而半饱和常数K0.5(DIC)则显著低于P-free组,说明DIP和DOP的存在提升了甲藻对无机碳的亲和力;(3)在P-free处理下,甲藻受到了磷胁迫,通过增加对含硫氨基酸的代谢,同时加强对铵的转移,增强氮代谢来缓解缺磷导致的胁迫;而DIP促进了甲藻NADH的产生和TCA过程;C-O-P的存在同样增强了甲藻的对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代谢;C-P处理下,甲藻激发了乙醛酸循环,间接支援了能量代谢的关键过程—TCA。3.水体中存在多种藻类,硅藻和绿藻常与甲藻同时存在水体中,并且硅藻和绿藻也能形成水华,甲藻的种群维持跟自身与其他藻类的竞争力息息相关。对甲藻、硅藻和绿藻在不同磷源条件下的单培养和共培养体系中的生长趋势以及磷的消耗进行分析:(1)在单培养体系中,DIP和DOP处理下的三种藻细胞密度均高于P-free组,说明三种实验用藻都可以利用有机磷维持自身生长;(2)在三种含磷处理组,DIP组的磷浓度降低最快,说明DIP是藻类吸收的优先选择;(3)在单培养体系,三种藻中甲藻对磷的吸收最为快速,即使共培养体系中磷的消耗也快于单培养硅藻和单培养绿藻体系,说明甲藻具有更好的磷吸收能力,可以为后续的生长和繁殖快速累积物质基础,这可能是甲藻在水华现象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4)在培养体系中,磷浓度降低后,硅藻和绿藻的生长也随之降低,而甲藻种群却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说明与硅藻和绿藻相比,甲藻更能耐受低磷环境;(5)在不同培养体系中,绿藻和硅藻均在前期磷充足的时候呈现出较高的比生长率,继而出现种群快速增长,后期磷降低后,种群显著降低,培养体系中磷含量的变化,对硅藻和绿藻的影响更为剧烈。4.通过对甲藻在不同磷源条件消退现象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在不同磷源处理下,培养体系中的甲藻死细胞比例未有明显变化,在前期P-free组的甲藻孢囊形成率高于DIP组和C-O-P组,在后期DIP组的孢囊形成仍然显著低于P-free组,说明在磷胁迫下,甲藻大量形成孢囊来度过不良环境,而DIP和C-O-P的存在延缓了孢囊的形成;(2)在P-free组,实验后期甲藻的SOD、POD、CAT以及MDA含量显著高于DIP和DOP组,说明磷胁迫加剧了细胞膜脂过氧化,导致MDA积累增加,从而SOD、POD和CAT等抗氧化酶系统被激活,以应对细胞内氧化作用的加剧,而DIP,C-O-P和C-P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缓解过氧化反应;(3)磷胁迫条件下,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可能导致端粒缩短,使得细胞复制受阻,而DIP和DOP的存在在一定时间范围维持了端粒酶的活性;(4)通过对不同磷源处理下甲藻DNA的提取以及DNA片段化情况的观察发现,在四种磷源条件下,甲藻均没有出现DNA降解的情况,说明甲藻主要通过孢囊的形成来应对环境变化。孢囊的形成使得水体中甲藻密度下降,从而造成甲藻消退。5.利用转录组技术并结合原位数据分析了甲藻水华不同时期和甲藻垂直迁移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发现:(1)在水华前期,水体磷含量较高,总磷约为0.23 mg/L,随着水华进程的延续,磷含量逐渐下降,在水华中期,总磷含量为0.1 mg/L,在水华后期降至0.05 mg/L;(2)在水华前期,水体磷含量较高时,捕光复合体相关基因上调,光合系统Ⅱ和光合系统Ⅰ大量关键基因上调,说明藻细胞增强了光合作用。在水华前期,细胞周期基因也显著上调,说明藻细胞加强了对DNA的复制和相关细胞周期激酶的磷酸化,正在进行大量繁殖。光合作用的顺利进行依赖于类囊体膜的完整性,而充足的磷含量保证了膜的完整性,不仅如此,磷也是DNA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细胞周期激酶磷酸化的必要元素,磷的存在支持了DNA的大量复制。此外在水华前期,藻细胞的转录、翻译过程和碳固定、糖酵解/糖异生以及TCA等通路均显著上调;(2)在水华中期,细胞运动、氧化磷化过程和核糖体相关基因表达均增强,说明在水华中期细胞运动加剧,能量生成增加,甲藻增加了对磷的需求,焦磷酸酶基因表达增强;(3)在水华后期,水体中磷被进一步消耗,后期细胞运动相关基因显著上调,此外氧化磷酸化过程也显著增加,RNA的转运和翻译过程相关基因均显著上调。其余上调的通路中涉及到ATP代谢,磷是ATP的必要成分,细胞的运动又伴随着ATP的消耗,间接增加了对磷的需求,使得细胞进一步增强了焦磷酸酶的表达,增加对胞内磷的调控;(4)通过对甲藻昼夜垂直迁移研究发现,在白天水体中磷含量较高,夜晚水体磷含量较低,白天甲藻聚集在上层水体,在晚上下移到较深水层,相对白天而言,晚上甲藻分布较为分散。对甲藻垂直迁移转录组进行WGCNA分析发现,基因可分为9个模块,其中与磷显著相关的模块有turquoise模块、black模块、pink模块、red模块、blue模块和green模块,相关模块的核心基因主要负责编码核糖体蛋白和光合作用等。这些核心基因在迁移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模式,总体而言,在白天甲藻在上层水体进行光合作用,在夜间甲藻降至深层水体,大量消耗水体中的磷,依赖核糖体进行各种蛋白质合成,为第二天的生命活动做准备。综上所述,在甲藻水华期间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水华初期,磷促进了甲藻孢囊萌发和细胞分裂;在甲藻快速增长时期,磷的存在提升了甲藻的光合作用和碳同化能力,显著促进甲藻的生长;在种群维持阶段,甲藻对磷的特殊响应使得甲藻种群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在种群消退过程中,生理水平上磷缓解了过氧化胁迫,延缓了种群消退,在分子水平上,磷参与多个重要代谢通路,通过对不同通路的调控影响着水华的消退过程。
其他文献
食糖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甘蔗是中国第一大糖料作物,甘蔗糖产量占中国糖料产量的88%。当前我国食糖自给率仅为71%,随中国人口增长及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食糖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保证食糖自给面临巨大挑战。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甘蔗平均单产为79.4 t ha-1,与世界甘蔗单产排名前十国家相比,仍存在28.6 t ha-1的产量差距。甘蔗生育期长,生物量大,对氮素需求量大。但
学位
三峡水库2010年10月26日正式蓄水至175m,达到三峡大坝设计最高蓄水位,标志着垂直落差30米的三峡水库消落区正式形成。水库消落区是三峡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流天然的保护屏障,其生态、环境的健康是库岸稳定和水库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植被和土壤是消落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库现行的水位调度模式下,三峡水库消落区的淹水—落干交替发生,使得大部分的原生植物因无法适应水库长时间大深度水淹而消亡,
学位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富含蛋白质的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近年我国南方草食畜牧业发展迅速,对紫花苜蓿草的需求剧增。但是,南方土壤多为酸性,其中的铝离子(主要为Al3+)是影响酸性土壤中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紫花苜蓿对铝毒非常敏感,很难适应酸性土壤,极大地限制了紫花苜蓿在南方的推广种植。因此,培育适应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的紫花苜蓿品种是解决紫花
学位
世界可耕地面积的40%~50%是酸性土壤,土壤酸化限制了全球粮食作物的产量,影响了世界农业的良性发展,而铝胁迫是酸性土壤中限制植物正常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土壤从中性变为p H小于5.0时,土壤中的铝从难溶性的硅酸盐等形式转变为可溶性铝,主要以Al3+和Al(OH)2+的形式存在,其中Al3+对植物的毒害最大。植物受到铝胁迫时,根系的伸长受到抑制是最早可见、最易观察到的表型。铝胁迫会破坏植物细胞、
学位
教育与受教育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在这种教育实践中,人不断确证自己自觉自为的本性,也不断体悟生命本真的应然状态,从而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修养与思想境界。高校德育是这种教育实践的特殊存在样态,它的目的在于,在意识形态的边界内对受教育者进行先进政治信仰、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养,进而促进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通过高校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仅是必
学位
<正> 董某,女,25岁。1986年3月15日初诊。患银屑病7年,反复发作,皮损四季不退,冬重夏轻,曾多方治疗,终未痊愈。目前检查:头皮、手臂、双下肢播散性大片皮损,呈对称性分布,皮损多是圆
期刊
背景与目的:糖尿病是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当糖尿病发病超过10年,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神经并发症,具有发病率高,难治愈,生活质量低等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尽管在了解DPN的病因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因其发病机制和致病途径较为复杂,目前临床上尚无批
学位
技术,作为一个人类社会独有的客体性实在,它和整个人类的生命一样古老而漫长,它是对人类世界影响最深最广的现象,它不断改变着社会的根本秩序,引领人类走向新的生活。以技术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哲学因而成为了一门新兴的哲学且展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哲学的技术转向甚至成了近年来整个哲学界的重大事件。以技术哲学为研究视角洞悉现代大学教学问题,是技术哲学和大学教学两个领域具有批判反思意义的相遇。研究技术与现代大学教学的
学位
自有社会以来,社会性成为人的基本属性。人的社会性不仅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体现在学习中。人是学习的存在,社会性学习是人存在的重要体现。社会性学习从更大的层面揭示了人学习的建构性、交往性、合作性和实践性。作为整体存在的人,学习无时无刻不在社会领域发生。无论在课堂还是操场,工作场合或家庭闲聊中,社会性学习都在发生;社会性学习使学习走出工具性的标签,成为人存在的标志。从某种意义来讲,社会性学习通过个体与
学位
作为湿地基本要素之一,水文影响湿地植物物种分布和种群的稳定性,迫使湿地植物进化出相应的适应性性状。全球拦河筑坝热潮影响下,全球河流湿地系统的水文节律发生剧烈变化,尤其在大坝形成的水库内。因为水库水位抬升和水位的周期性波动,水库内原来不受水淹影响的河岸高地变成了一类新型湿地:水库消落区。在水文节律稳定、每年蓄水时间很长且水位涨落落差很大的大型蓄水水库中,生长在其消落区不同高程区域中的植物每年均要面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