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英语培训招生平面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few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多模态话语作为一种语篇成为了主流的研究对象。目前,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对平面广告进行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因为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容易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另外,由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英语培训的平面招生广告也随处可见。但是目前针对招生广告这一语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还很少。雅思托福培训平面广告作为一种语篇类型,具有多模态语篇的特征,包含语言和图像。因此,对雅思托福平面招生广告这一类语篇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本文选取了30篇具有代表性的平面招生广告为语料,以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并且结合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并以Royce的图文语意互补理论为原则,本文首先提出了对雅思托福平面招生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型,继而以此为框架就图文的人际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逐一对选取的广告展开分析。研究这类广告的语篇分别在三个元功能方面呈现了什么样的特点从而对人们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发现:第一,就视觉图像的再现意义以及文字和图像模态之间的概念互补关系而言,大多数的雅思托福培训类的平面招生广告的图文关系为相互搭配,图文的意义通过相互补充来呈现一定的言语效果吸引人们的关注;第二,在互动意义方面,视觉图像和文字主要通过态度的一致性和会话加强来传递整体图文信息,使雅思托福培训类的平面招生广告吸引人们的关注并且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第三,在构图意义方面,培训类招生广告大多数是以左右布局呈现,以文字或者图像作为凸显来引起关注。
其他文献
本文所论的名物,是指唐代边塞诗中作为客体来描写的客观物象,如生活器具、兵戈服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本文所谓的诗性考察,是借助于诗性思维的方式对唐代边塞诗中描写的名物所承载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研究。诗性思维,又称原始思维,意指人类儿童时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其特征为主客不分,运用想象力将主观情感过渡到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成为主观情感的载体,从而创造出一个心物合融的主体境界。唐代边塞诗中所描写
学位
学术界之前对柳永词的研究主要从作家生平、作品思想内涵、词作艺术特征、社会文化价值等方面出发,更多关注柳永的俗词、艺术上的美学价值和他的社会文化价值,较少研究柳永俗词和雅词之间的关系。笔者从词史上雅俗之辨出发,探讨柳词雅俗并陈的矛盾性以及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进而从读者的角度探讨宋、元、明、清时期柳永词的接受情况,最后探讨了后世作家对柳词的传承。论文旨在进一步完善柳词研究,使人们能更公正、更客观地认识
学位
东汉以来,随着佛教逐渐传入中国,汉译佛经活动也逐渐发展成熟,至唐代进入了繁盛的阶段,大量的佛经被翻译成了汉语,地婆诃罗所译的《方广大庄严经》(以下简称《庄严经》)就是这一时期的译作。本文以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影印本中的《庄严经》爲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归纳类比、字书佐证、综合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该经书中的俗字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研究,并以此展现唐代汉译佛经中的俗字使用面貌,探究俗
彼得·凯里是当代澳大利亚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继作家帕特里克·怀特之后澳大利亚最受国际文坛关注和认可的澳大利亚文学代表性人物。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入文坛以来,凯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他被视为澳大利亚民族文学的代言人,纵览凯里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他的写作无不体现着对澳大利亚历史、文化、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他的小说为读者开拓了探究澳大利亚历史画卷的全新视野,展现了澳大利亚的历史风貌和民族文化。 
乡村振兴是我国针对农村的全面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是我国文化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当下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是广大农村,并且具有共时性,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存在互动发展的可能。龙鼻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结合起来,其利用旅游开发促使当地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互动发展的经验在湘西具有典型性,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及传承。但依然存在非遗开发
学位
“凝视”是西方近现代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发展与自古希腊缘起的视觉中心主义密切关联。理论家们先后为“凝视”理论注入主客体、权力等多种维度扩充其理论体系。而让-吕克·南希利用解构主义思想突破了原有“凝视”理论之下的主客二分,打破了他者在“凝视”下对主体的规训与约束。南希提出主体与他者之间是平等互通的,没有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主体,他者仅是相对于主体而言有区别的他者。因此不存在他者“凝视”对主体的束缚
文类批评是詹姆逊辩证批评理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詹姆逊看来,文类范畴是联结作品形式与社会历史语境的桥梁,也是形式与内容辩证统一和历史转换的中介机制。文类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批评整体逻辑的重要环节。  詹姆逊的“文类”概念具有三种不同的涵义:一是作为体制的文类;二是作为形式的文类;三是作为亚体系的文类。詹姆逊两个维度和三个面向,一个维度是文类-历史批评;一个维度是文类-政治批评。文类-政治批评又包含两
学位
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又译为罗兰·巴尔特,1915-1980),法国最重要的文论家和批评家之一,其于1968年之后不断丰富的文本理论是西方文艺理论研究中不可绕开的理论重镇。本文将罗兰·巴特1968年转向后结构主义阵营之后的文本理论作为主要着眼点,从文本的主体性、文本的审美特性、文本的内在指向(愉悦)三方面入手,并将两类特殊的文本:声音文本(大音写作)与摄影文本(摄影的“写作”)置
学位
黎巴嫩学者乔治·泽丹是阿拉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近现代阿拉伯文化复兴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著述颇丰,致力于帮助阿拉伯同胞构建历史认同和民族认同,在客观上对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泽丹本人并非民族主义的拥趸,其思想更接近半个世纪后被广泛探讨的多元文化主义。  本文从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定位出发,通过有针对性地择取泽丹的“历史小说系列”并进行原典细
卡勒德·胡塞尼是现代阿富汗裔美国文坛的一位先驱,《追风筝的人》是他的首部作品。小说以触动心灵的笔触描写了两个阿富汗男孩之间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作者在小说中精心构建了多维的空间,主人公阿米尔在阿富汗与美国之间的空间之旅,实际是一场个人身份与民族身份的认同之旅。本文将尝试在空间理论的框架下,通过梳理书中构建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尝试对阿米尔在不同空间内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探讨和解读。  本文首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