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意识”探析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apwor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意识”是指台湾民众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共同心理认知,是“中国意识”在台湾地区的反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台湾意识”具有不同内涵。从明清时期发展至今,“台湾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爱乡爱土的炽热情怀,历经磨难的悲情意识和自己当家作主的朴素愿望。“台湾意识”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大陆移民开拓和定居台湾是“台湾意识”形成的最原始因素,主要表现为爱乡爱土的炽热情怀;长期的殖民统治是“台湾意识”形成的外来条件,主要表现为历经磨难的悲情意识;政府的腐败无能是“台湾意识”形成的政治原因,不仅加深了台湾民众的悲情心理,还促发了对民主的诉求和愿望。“台湾意识”的形成也有其现实因素,经济的腾飞和中产阶级的崛起为“台湾意识”形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阶级基础,使台湾民众当家作主的民主诉求由理论成为现实。台湾民主化以来,“台湾意识”有两种发展趋向,一种是与“中国意识”相融合的趋向,具体表现为“台湾认同”。另一种是与“中国意识”相背离的趋向,即“台独意识”,这是“台湾意识”的异化内容和结果。蒋氏父子在位期间,“中国意识”一直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台湾意识”异化为“台独意识”并急剧发酵;马英九上台以来,“台湾意识”逐渐与“中国意识”相联结。在台湾蓝绿政党轮流执政的背景下,“台湾意识”的两种发展倾向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但要明确的是,“台湾意识”的本质是“中国意识”,“台独意识”绝不等于“台湾意识”。“台独意识”是“台湾意识”的异化,“台独”不能代表也绝对不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和现实因素的制约,大陆和台湾关于“台湾意识”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中国意识”作为“台湾意识”的本质这一事实从未改变。“台湾意识”是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因素,紧随“台湾意识”的发展动向,要坚决反对“台独意识”,尊重台湾的主流民意,在搁置争议的基础上,以“民族认同”为契合点,凝聚两岸共识,推进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其他文献
“慎独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提出是在中国的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慎独修养”的蕴义也随之丰富和发展了。从先秦儒家
情绪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们能左右人们的信念和态度,引导人们的思维、决策和行为。在现代企业经营中,信息成为企业重要资源,而信息技术的使用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
水资源,被称为继石油之后第二个新战略资源。全球人口的高速增长和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水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资源紧张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其中因国际河流引发的跨界水资
居住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涉及面广、影响面大且政策性强,有必要从国家的宏观角度对住宅发展进行系统的战略指导。与城市地区相比,我国村镇地区住宅发展相对滞后,虽然在数量和质
随着中国内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旅游纪念品相继开发出来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带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商品也已成为发展地方经济、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在城市
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意识形态基础。从本质来看,信访是公民、组织的政治参与。
许多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很容易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引起食品的品质变化,破坏食品中的维生素和色素,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甚至引起酸败和恶臭,氧化产生的自由基危害人体
自我状态的概念是基于沟通分析(TA)理论的。Berne(1961)把自我状态描述为“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思想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模式的状态”。根据Berne的观点,自我状态分为五个大类:
在全球国际贸易的推动下,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港口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也在这一过程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同时港口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有互动作用,港口作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