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教育资源的近代化是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厘清教育资源的时空分布状况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区域教育的近代化过程。又因为教育资源包含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所以本文将其对应为学校、教师和经费。本文将利用近代的教育统计资料重点分析这三个要素在近代江苏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以期了解江苏省的教育近代化过程。晚清时期,江苏省广设学堂,兴学校,新式教育初步发展。进入民国后,将学堂改为学校,各类学校的数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资源的近代化是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厘清教育资源的时空分布状况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区域教育的近代化过程。又因为教育资源包含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所以本文将其对应为学校、教师和经费。本文将利用近代的教育统计资料重点分析这三个要素在近代江苏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以期了解江苏省的教育近代化过程。晚清时期,江苏省广设学堂,兴学校,新式教育初步发展。进入民国后,将学堂改为学校,各类学校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江苏省逐步形成以初等教育为主体、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虽然江苏省整体的学校数量领先其他省份,但是省内各地区之间分布极不均衡,苏南地区为教育资源的中心区,苏北教育资源水平相对落后。随着新式学校的大量出现,江苏省新式教师的数量也逐步增加,教师队伍逐步专业化。这主要表现为传统教育机构的教师主要由科举考试选拔出的精英人才构成,而至民国时期,毕业于师范学校、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的教师的比例不断加大,教师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江苏省各地区教师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苏南地区的教师资源相对丰富,苏北地区相对欠缺。学校和教师数量的增加,离不开教育经费的配套与支持。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江苏省教育经费的来源基本一致,主要分为官方拨给、学田和学产收入、学费收入、民间捐款和各种捐税等。但是在民国时期,县政府在教育财政的权力逐步增大,中央财政权力较清政府时期变小。就地区分布而言,各地区之间分布极不均衡,由于苏南地区经济发达,故其教育经费相对充足,苏北地区相对薄弱。再基于学校、教师和经费的时空分布状况,剖析江苏省公共教育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从纵向来看,近代江苏省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共分为初步阶段(1901-1911年)、发展阶段(1912-1923年)、发展缓慢阶段(1924-1927年)和高速发展阶段(1928年-1937年)。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江苏省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受到了严重摧残,教育发展陷入萎缩。从横向来看,江苏省教育资源配置中心区由集中走向分散,呈现逐渐向北移动的趋势,但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中心区仍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就其影响因素看,经济因素是引起近代江苏省公共资源配置变迁的直接原因,也为根本原因,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也间接影响了江苏省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状况。
其他文献
农村快递物流,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0年开始连续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快递进农村”,甚至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对“快递进农村”作出明确部署和要求,通过政策文本的梳理可发现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快递进农村”工作。为响应国家战略,国家邮政局出台相关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快递进村”试点工作,试图为广大农民提供便民化的快递服务,力图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在国家政策的引领、政
随着社会大背景下“全民阅读”的推动,父母逐渐注重儿童的早期阅读教育,开始意识到家长身体力行地参与对于儿童早期阅读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诸多学者对“早期阅读”或“亲子阅读”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但对“父亲和母亲参与早期阅读的比较”研究较少,父亲和母亲作为幼儿共同的教养人在参与幼儿早期阅读过程中能否做到均衡参与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综合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父亲和母亲参与3-
教育公平一直是古今中外学界讨论和研究的重点,从中国春秋时期先贤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到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平等思想,从古希腊先哲柏拉图的“正义观”到现代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论,乃至于21世纪国内外推动教育公平发展的种种举措,都是中西方教育公平理论发展与实践演进的真实写照。教育公平的相对性和历史性使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样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化成为21世纪世界最重要的趋势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并对旅游地社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区参与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与灵魂,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可以让旅游社区实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使社区居民获益。因此,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居民参与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湖北省武汉市小朱湾有非
村级公共权力是最基层的权力,其运行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乡村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对村级公共权力实行有效监督,是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内在需求。村章作为村级公共权力的象征,其行使代表着权力的运行。只有对村章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够实现对村级公共权力的有效监督。为此,山东省Y村先后实施了“村章镇管”、“村章片区管”的公章管理模式,既规范了
自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乡村地区复杂的血缘地缘业缘等乡土文化因素成为了基层治理的挑战,因此强调指令与规范的正式制度往往难以单独胜任乡村治理需求。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有必要结合非正式制度的手段,利用柔性治理方式将乡土文化阻力转化为乡土文化动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著名的加拿大当代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被冠以“加拿大文学女皇”的称号。阿特伍德的作品构思精巧、风格多样,多涉及女性、民族、生态等题材。她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多部文学经典,广受好评。她的长篇小说《羚羊与秧鸡》出版于2003年,问世当年就被提名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并最终入围布克奖的决选名单。《羚羊与秧鸡》从末世中唯一人类幸存者雪人的回忆展开,讲述了一
中国正在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隔代教育现象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了隔代互动行为的产生,然而由于祖辈和孙辈之间存在代际隔阂,在相处过程中通常难以产生有效和谐的互动。为降低代际隔阂在隔代互动中的影响,促进祖孙之间形成有效和谐的隔代互动,本文尝试从祖孙的情感需求出发,深入挖掘情感需求并将其转化成设计策略,指导隔代互动产品的设计。本文将隔代互动产品的研究范围限定为教育类产品,针对隔代互动教育产
目前,促进我国农村发展是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脱贫攻坚战虽已胜利,但我国农村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村民主体性活力仍旧不足,其在农村建设中的优势性仍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农村文化塑造等方面造成了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种强调发现社区优势、挖掘社区资产的新社区发展模式,主张通过资产动员、聚焦内在、关系驱动这三个取向去推动社区发展,重塑社区经济、文化
概念史研究的是“概念”,探寻的却是概念背后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同一语词,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概念,原因在于其背后体现的知识样式和认知模式的转型。本文的研究主题“常识”即是如此,“常识”概念的生成、演进背后反应的亦是近代中国知识转型中的变与不变诸样貌。“常识”本是中国传统语素,在清末新政时期被当作英语common sense对译语在留日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由于中西之间跨语义交际的暖昧特性,初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