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响应多功能纳米载体用于肿瘤联合治疗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qz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人们防癌意识的增强,癌症致死率虽然有所下降,但却因环境变化、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等因素加速了癌症发病的年轻化和普遍化。目前,癌症临床治疗方案以小分子抗癌药物为主,同时结合多种治疗手段如传统的放疗、手术治疗以及新兴的中西药结合疗法、基因疗法和免疫疗法等,然而仍面临着治疗效果不如预期、药物递送效率低等困境。最近,纳米递送载体尤其是刺激响应纳米载体应用于肿瘤治疗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刺激响应纳米载体可以利用肿瘤特有的微环境,响应释放所担载的药物,提高药效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还能在外源刺激(光、热和声等)下远程可控性、时空选择性地精准触发药物释放。因此,设计新型刺激响应载体,结合多种内源、外源刺激响应手段,用于肿瘤治疗中更具创新性和挑战性。化疗利用系统给药的优势成为最基础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其中以铂药为代表的化疗药物为抑制恶性肿瘤的首选。但是,在临床应用中铂药产生的系统毒性、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等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相比于化疗,基因治疗能够调控肿瘤中突变的基因组,从源头上根除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有望成为未来肿瘤治疗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此外,单一的治疗手段难以解决肿瘤的多发性、异质性等不确定性能,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治疗方式的联合治疗逐渐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向。为突破上述临床癌症治疗的瓶颈,构建多重刺激响应纳米载体应用于化疗与化疗、化疗与基因治疗等联合治疗更具临床应用价值。基于对当前刺激响应纳米载体的全方位调研以及对化疗、基因治疗等传统、新兴治疗手段的整体认识,本论文从癌症治疗出发,设计了酸响应和光响应、还原响应、超声响应三种刺激响应纳米载体,实现了中西化疗药物、化疗与基因药物、声敏剂与基因药物的共递送,达到了双重化疗、化疗与基因治疗等联合治疗的目的。首先,我们成功制备了光控溶酶体逃逸的双敏感双前药纳米粒用于协同光激活化疗。光激活Pt(Ⅳ)前药和中药斑螯中的主要成分去甲基斑螯素(DMC)以精确比例1:2引入双敏感双前药纳米粒(DDNP)中,保证了最佳的协同抗癌效果。相比于单敏感单前药纳米粒(SSDP),DDNP可在光辐照下,远程及时空可控性地从惰性Pt(Ⅳ)活化为毒性Pt(Ⅱ),且具备“开-关”的按需释放Pt(Ⅱ)的能力。此外,DDNP在光刺激下产生温和的氧化型叠氮自由基(N3·),可以破坏溶酶体膜,加速纳米粒溶酶体逃逸,提升DDNP的化疗效果。同时,在肿瘤细胞的酸性微环境中,利用酸敏感的β-羧基内酰胺基团可以酸响应释放DMC及Pt(Ⅱ)。DMC能够抑制蛋白磷酸酶PP2A的酶活性,阻断铂药带来的细胞DNA自我修复过程,增强对铂药的敏感性,实现光激活化疗与中药化疗的协同治疗。其次,由于激活光敏Pt(Ⅳ)前药的外源光的波长短及组织穿透能力差等问题,我们优选了对肿瘤细胞还原微环境响应的还原Pt(Ⅳ)前药,并将其应用于肿瘤联合治疗中。设计了一种还原敏感的氟化-Pt(Ⅳ)通用转染纳米平台(PtUTP-F)用于CT45靶向的CRISPR/dCas9激活,实现低CT45表达的卵巢癌的协同和个性化治疗。在还原微环境的诱发下,PtUTP-F分解并释放基因和毒性Pt(Ⅱ)。同时,PtUTP-F作为一种通用的基因转染纳米平台,能负载基因并高效转染进入多种细胞系如癌细胞、耐药性癌细胞等。在氟化修饰及质子海绵效应的双重作用下,PtUTP-F具备优秀的细胞内吞、溶酶体逃逸和基因释放能力。此外,PtUTP-F可传递dCas9-CT45质粒,提高CT45表达进而抑制蛋白磷酸酶PP4C活性并阻断DNA修复过程。PtUTP-F/dCas9-CT45增敏了铂药对A2780肿瘤的化疗效果,最终呈现了以CRISPR/dCas9为基础的基因治疗和化疗联合的协同及个性化治疗。最后,为突破外源光的波长、穿透力等局限以及改进内源还原响应的不够充分、不够特异等缺点,我们探究了近年来显露组织穿透强、更易临床转化等优势的超声响应体系,并成功构建了超声敏感的靶向型脂质体(Us-Ma-Lipo)基因递送系统。甘露糖修饰的Us-Ma-Lipo能更好地靶向肝癌细胞,促进细胞内吞及更高效的siRNA转染性能。在远程超声触发下,声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MME)产生的ROS,具备多重功能:其一,使不饱和磷脂氧化导致脂质体裂解,从而缓释HMME及siRNA;其二,可杀伤癌细胞;其三,有望破坏溶酶体膜并促进基因逃逸,进而提升基因转染能力。进一步,Us-Ma-Lipo担载siBCL-2可以沉默抗凋亡蛋白,达到基因治疗和声动力治疗的协同治疗的目的。此外,我们期待Us-Ma-Lipo 负载经硫酸软骨素、鱼精蛋白简单预处理后的 pEGFP 质粒,表现出更强的DNA转染性能,并最终应用于CRISPR/Cas系统的超声可控递送中。
其他文献
自从Geim等人对石墨进行机械剥离成功制备出石墨烯后,关于二维层状材料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通过对这些二维层状材料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人们发现维度降低会导致很多新奇的物理现象,如单层过渡金属硫化物中的高温铁磁性、电荷密度波、超导电性和可能的自旋液体等,新型二维层状化合物迅速成为凝聚态物理领域基础物理研究以及先进器件制造领域的热门材料。在对这些新型二维层状材料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这些关联电子材料中展现众多
学位
俯冲带镁铁质岩浆岩通常记录了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是研究俯冲带不同类型壳幔相互作用、大洋/大陆俯冲带构造演化和造山带岩石圈地幔性质的重要载体。华北陆块东部自古生代以来受到了北部古亚洲洋板片俯冲、南部古特提斯洋板片俯冲和华南陆块俯冲以及东部古太平洋板片俯冲的叠加影响,是研究不同类型壳幔相互作用的理想区域。该地区出露有中生代和新生代时期不同性质的镁铁质岩浆岩,为识别不同性质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以及恢复造山
学位
想要机器人能够帮助人类从更多繁重、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就需要机器人具有在非结构化环境中执行操纵任务的能力,而这是领域的一个挑战。软体机器人手臂因其具有被动柔顺性、连续变形性、交互友好性等性质为解决非结构化环境中的操纵问题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受到软体手臂设计和控制两方面的限制,目前还没有工作探究软体手臂在执行操纵任务上的可能性。为此,本文首先探究了软体手臂的设计问题,基于蜂巢气动网络结构设
学位
近年来,随着石油化工、化学制药、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纺织工业等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含油废水被排放到自然界中,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等严重问题。在含油废水中,油的存在形式通常可以分为四种:浮油、分散油、乳化油和溶解油,其中乳化油的去除是含油废水处理的重点与难点。随着膜分离技术的迅速发展,不同种类的微孔膜材料被广泛应用到工业废水的处理中,但仍存在易被污染、水通量低、成本高等缺点,限制了膜分离技术
学位
目的 探讨血清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对高血压相关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接诊的56例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进入ACI组;另同期选取56例健康体检者进入对照组。对患者的Hcy、D-D等指标进行检验,分析两组Hcy、D-D水平差异、
期刊
消费电子产品走向微型化、轻薄化、智能化,带动有效散热需求不断释放。工业界成熟的电子设备散热方案(传统的热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终端产品的散热需求。当下广泛应用于电子封装领域的低成本、轻质高分子材料几乎不具备散热功能。散热材料的开发已然成为制约电子芯片提高运算速率、功能性与可靠性,延长服务寿命的技术瓶颈。因此,开发新型散热高分子复合材料作为即经济又可靠的被动冷却方案,是解决高热导率材料的巨大需求
学位
随着信息时代下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实际生活中的数据规模呈现指数级别的增长并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影响。数据进一步紧密相互关联并以多种的网络结构形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实际应用中,因此如何从结构化关联图结构数据中挖掘潜在的复杂关联规则并建模演化预测模型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规模维度的不断增长,传统网络分析模型受限于庞大的模型存储和计算开销的限制而无法得到灵活运用。不同于传
学位
中性束注入是托卡马克装置中重要的加热手段,注入到等离子体中的中性粒子电离产生快离子,快离子通过碰撞加热等离子体。在磁漂移的影响下,一部分位于边界的快离子会横越磁面运动并形成轨道损失,高能量的快离子轰击在器壁表面,会对器壁表面及部件造成损伤。因此,研究中性束快离子损失的位置分布与束截面注入位置的对应关系,改进中性束的注入截面,有助于改善和减少中性束快离子损失和杂质产生,为托卡马克聚变装置的高功率加热
学位
离聚物是指聚合物主链上以共价键连接少量离子基团(通常低于10mol%)的缔合高分子。在以碳氢为主链的离聚物中,由于高分子基体的低极性,极性离子基团之间由于静电吸引作用形成较强的物理交联。这种物理交联相互作用赋予了离聚物优异的力学与机械性能,使其被广泛用于胶黏剂,涂料以及包装和弹性体等领域。根据主链上离子基团分布位置的不同,离聚物通常可以分为离子无规地分布在聚合物主链上的无规离聚物和离子基团固定在聚
学位
G-四链体是一种非典型的核酸二级结构,并且已经被证明存在于人类细胞中。G-四链体参与了许多生理过程的调节,包括癌症相关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因此,以G-四链体为靶点已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新型抗肿瘤策略。目前,G-四链体配体的研究在国际上已备受关注。本文通过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凝胶电泳、细胞毒性、共聚焦荧光成像等手段研究了芳杂环配体与G-四链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证明配体可以稳定细胞内G-四链体结构、影响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