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已经成为我国主要致死疾病原因之一。其所致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影响人类生活质量。故针对AS发病机制的研究是当代医学研究的重点及热点。研究表明,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是AS发生的五大危险因素。其中以糖尿病合并AS最常见。所以寻求一种能同时治疗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势在必行。二甲双胍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双胍类降糖药。既往临床试验表明二甲双胍具有显著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特性,但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旨在通过体外实验研究二甲双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一、二甲双胍体外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二甲双胍(Metformin)对人低密度脂蛋白体外氧化修饰的影响。方法:提取正常献血员全血制备低密度脂蛋白,分为LDL组(阴性对照组)、Cu2+介导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组和不同浓度(10、20、50、200μmol/L)二甲双胍预处理保护组,检测各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TBARS)和电泳迁移率的变化,分析二甲双胍对LDL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影响。结果:低密度脂蛋白在体外铜离子介导下,24小时后其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相对电泳迁移率增大,表明铜离子可诱导LDL发生氧化修饰。当加入二甲双胍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和相对电泳迁移率较Cu2+介导组明显降低(P<0.05)。不同浓度二甲双胍作用24小时后,随二甲双胍浓度增加,其氧化LDL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和相对电泳迁移率变小,抑制加强,二甲双胍降低LDL的TBARS值以及减慢LDL电泳迁移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二甲双胍能抑制铜离子介导的LDL氧化,能有效地降低LDL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具有一定的抗脂质氧化功能。二、二甲双胍对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过氧化氢(H20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endothelial cells,HUVECs)氧化损伤和凋亡的保护作用,以进一步研究二甲双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VECs,建立H202氧化损伤模型,用二甲双胍预处理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内皮细胞活力;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流式细胞仪测活性氧(ROS)含量、细胞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1)HUVECs经H202氧化损伤后细胞活性降低(P<0.05),细胞培养液中LDH含量显著增加(P<0.05),细胞中MDA含量升高(P<0.05),SOD含量降低(P<0.05),ROS含量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增高(P<0.05);(2)经二甲双胍1、10、20、50μmo1/L处理后,较H202损伤组细胞活性升高(P<0.05),且20μmol/L为最佳药物浓度;经20μmo1/L二甲双胍预处理后,细胞培养液中LDH含量显著降低(P<0.05),细胞中MDA含量降低(P<0.05),SOD含量升高(P<0.05),ROS含量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5),较H202处理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二甲双胍有利于维持细胞膜的完整结构,抑制自由基对内皮细胞的损害作用;(2)二甲双胍能够抑制H202诱导所致的内皮细胞损伤凋亡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研究目的:  1)探讨PSD-93基因敲除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抑制兴奋性毒性机制;2)探讨omega-3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抗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有效的脑保护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英]/W.Gottschalk……//Znduced Mntations in plont Breeding.1983.91—94。大麦最重要的病害是由真菌Erysiphe graminis引起的白粉病。应用物理和化学诱变剂处理,已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