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探测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及惰性中微子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微子从被预测到发现,由于很难被探测到,以及对标准模型的挑战,成为粒子物理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在发现中微子振荡后,人们认识到中微子具有质量和味混合的性质。中微子混合规律六个参数之一的θ13的值,对宇宙起源、粒子物理大统一理论、以及未来中微子物理的发展方向等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合作组在考虑事例率加谱形的分析后,得到了关于θ13值的最新研究成果,即sin2(2θ13)=0.092±0.008,对应x2/NDF=166/171。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主要包括三个实验厅,每个实验厅都包含了反中微子探测器和Muon探测器,前者即是为了探测大亚湾核反应堆产生的反中微子,而后者则是为了屏蔽周围岩石放射性和探测Muon以压低本底对整个实验的影响。对探测器状态的监测和控制则需要探测器控制系统来完成。探测器控制系统需要监测和控制的系统包括:高压电源、VME机箱、温湿度监测、气体系统、刻度系统等;这些系统包含了8000多个监测点,多种硬件类型和通讯协议。  考虑到大亚湾实验对探测器控制系统的要求,探测器控制系统被设计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架构,主要包括服务端(server)和客户端(client)。服务端面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硬件部分包括各合作组成员采购的商业产品以及开发的各种数据采集设备;软件部分负责硬件的数据采集及控制,同时需要实现数据的分布式管理,在探测器调试时期为实验及值班人员提供足够的界面,并提供足够的错误及报警信息,使他们可以轻松监测和控制探测器。客户端主要负责接收来自服务端的数据,实现对所有探测器的状态监测;并向服务端发送命令来完成对硬件层的控制;提供足够的界面及错误和报警信息。目前大亚湾实验的控制系统运行良好。本论文将详细阐述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探测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本论文的另一部分工作是惰性中微子的研究。LSND和MiniBooNE的实验中出现了一个约1eV2的质量平方差,而3味中微子是无法组成这个质量平方差的,因此暗示了惰性中微子的存在。对反应堆反中微子流量(v/fission)的重新计算,以及将中子寿命时间的更新,使得以前反应堆实验中的中微子探测数量与期望值之比小了5.7%,这个现象就称为反应堆反中微子异常,也可以由惰性中微子来解释。本文利用大亚湾的实验数据对惰性中微子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在质量平方差小于0.1eV2时对θ14最好的排除精度。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早期宇宙学中若干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十世纪中叶热大爆炸宇宙学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到了八十年代Guth、Linde、Albrech
该文通过SU(N)规范理论中协变反常为零这一重要约束条件,得到了新的SU(N)规范势分解和用基本标量场表述的内部结构的具体形式,文中讨论了这种规范势分解和内部结构的合理性与
该文采用草酸盐共沉淀法制备MnZn铁氧体粉料,然后用真空充氮气烧结的方法制取了热敏MnZn铁氧体样品,并对不同Zn含量n的MnZnFeO的磁性和居里温度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可作为热敏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电子转移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基元步骤,电子转移反应的研究是理论化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该文研究的中心内容为NO/NO体系自交换电子转移和NO/NO的非自交换体系电子转移的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该文着重研究了多孔硅蓝光、近紫外光发射、以及HO处理、激光照射、Sm掺杂、超监界干燥等过程对多孔硅发光的影响.该文还对多孔硅发光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1.首先用HO处理
RFeM系列稀土永磁材料是继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Nd-Fe-B之后的新型富铁稀土永磁材料.自从它问世以来就吸引了广大磁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该文介绍了稀土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