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纤复合碳纳米管膜的制备及其在甲苯分离净化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uian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其中就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乱排乱放。VOCs的排放会引起大气的光化学反应并且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以及环境。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机械强度,超高的导热导电性能,并且碳纳米管侧壁带有的官能团有助于其对VOCs的吸附及催化。因此对于空气中VOCs的脱除,碳纳米管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材料。但碳纳米管很容易产生团聚效应而导致性能大大降低。而微纤复合材料的高孔隙率,三维网状的立体结构不仅能够帮助碳纳米管分散,还能够减小床层阻力,提高床层传质。因此本文以湿式造纸工艺和烧结工艺制备的纸状烧结不锈钢纤维(Paper-like sintered stainless steel fibers,PSSF)为载体,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在其表面合成连续的碳纳米管膜。最终得到CNTs/PSSF。研究了甲苯在基于其结构化固定床的吸附行为,并且进一步通过CVD法和浸渍法(Impregnation method,IM)将Co3O4催化剂负载在CNTs/PSSF上,应用于甲苯的催化燃烧。首先,研究了微纤复合碳纳米管膜材料的制备工艺技术。通过湿法造纸和烧结工艺,以直径为微米级不锈钢微纤为原料,制备纸状不锈钢微纤载体;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经过表面改性的不锈钢微纤表面合成碳纳米管膜,形成微纤复合碳纳米管膜材料。通过SEM、TG、N2吸脱附以及Raman等现代表征技术,考察了不同制备条件对碳纳米管微观形貌、表面缺陷、热性能以及孔结构与比表面积等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甲苯在基于CNTs/PSSF和CNT组成结构化固定床的吸附透过行为。结果表明,以樟脑为碳源、生长温度750℃、生长时间30 min、碳源与载体质量比3以及N2流量200 sccm的条件下,所制备的CNTs/PSSF的碳纳米管生长密度较高,碳产率为17.4%,比表面积约为7.148 m~2/g,ID/IG为0.682。在固定床出口端装填一定比例的颗粒CNT和CNTs/PSSF,对比研究甲苯在不同床层比例下结构化固定床上的吸附透过行为。通过对甲苯的吸附透过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当床层结构为1.5 cm颗粒CNT和1.5 cm CNTs/PSSF时,该结构化固定床的无效床层厚度(Length of unused bed,LUB)最小(1.010 cm),床层利用率最大(66.33%),相比于3 cm颗粒CNT的结构化床层LUB(1.219 cm)显著降低了,床层利用率(59.36%)显著提高。同时Yoon-Nelson模型拟合结果显示3 cm颗粒CNT的结构化床层的速率常数k’为0.02958 min-1,而在引入CNTs/PSSF后,1.5 cm颗粒CNT和1.5 cm CNTs/PSSF的床层结构速率常数k’为0.06040min-1,这表明甲苯在1.5 cm颗粒CNT与1.5 cm CNTs/PSSF组成的床层结构中的传质和接触效率更高。其次以CNTs/PSSF为载体,合成微纤复合碳纳米管膜催化剂。通过SEM、TEM、XRD、Raman、XPS以及H2-TPR等表征,考察了不同方法、不同负载量以及不同载体制备考察了不同负载量以及载体制备微纤复合碳纳米管膜催化剂的表面微观形貌、Co3O4催化剂的负载含量、催化剂晶粒大小,Co元素价态以及催化剂还原性能等。结果表明,负载量的增加对催化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催化剂活性组分晶粒尺寸的增大,Co3+和Oa含量的提高以及氢气还原峰面积的增大。10%的负载量制备的Co3O4-CNTs/PSSF催化剂催化性能最佳。使用CNTs/PSSF为载体时,由于CNT的存在为活性组分提供了锚点,因此获得更高的实际负载量和Co3+含量。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时,其中CVD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组分粒径大小均一,且分散均匀,平均晶粒大小约为18.6 nm,相比相同负载量下IM法制备的催化剂晶粒(39.9 nm)显著减小,同时CVD-10的还原峰温度为290℃,低于IM-10的295℃。并且CVD-10对甲苯催化燃烧的T50和T90分别为325℃和404℃,分别比IM-10的T50和T90低26℃和37℃。这表明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组分分散更均匀,晶粒大小更统一,可以显著提高反应接触效率,强化传质。
其他文献
膜分离技术占地面积小,效率高,耗能低,相较于传统的精馏等分离技术有很大优势。目前市场主流的膜材料依旧是聚合物膜,聚合物膜因制备工艺成熟、成本低廉等优势在微滤、超滤、反渗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聚合物膜往往受限于渗透性和选择性此消彼长、难以同时兼得的瓶颈,因此研究者希望开发出同时达到高分离选择性和渗透性的新型膜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具有可调节的、均一的、高密度的孔道,是理想的新型分离膜材料,已成功
学位
深入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成为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议题,而高效可靠的传热储热系统是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的关键。氯化物熔盐有工作温度范围广、储能密度大、黏度小、成本低廉等优点,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中高温传热储热工质。但是,氯化物熔盐对金属材料的腐蚀给传储热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严峻的挑战。研究氯化物熔盐材料对金属材料的腐蚀行为,深入探究腐蚀的机理,以及了解腐蚀产物对熔盐体系的影响,对氯化物熔盐的实际应用具有
学位
如何实现小分子碳氢化合物的高效分离是石油化学工业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的课题。目前的低温高压精馏分离技术是一个资本和能耗密集型的分离过程,吸附被视为最具有潜力的替代技术之一。关键是要研制出不仅具有结构稳定、选择性高和相对低的成本,而且还要具有颗粒状的吸附材料,使其具有可直接工程应用的性能。本文主要以CH4/N2、C3H6/C3H8以及C4H6/n-C4H8/i-C4H8等系列小分子气体分离为背景,研制
学位
蛋白质作为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因其在众多生化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被称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理环境中的医药成分引起的蛋白质构象变化对其生理功能有着决定性影响,例如,众多研究表明,细胞外基质(ECM)蛋白与电活性材料的相互作用对其介导的细胞粘附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决定了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此外,对于环境检出的药物分子在生物组织内积累引起的DNA异常甲基化,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s功能构象
学位
丙烯是现代工业中重要的基础化学品,是生产多种大宗化学品的关键原料,而这些大宗化学品的生产要求丙烯纯度达到聚合级(99.5%)。然而,目前丙烯的生产主要来源于石脑油的蒸汽裂解,仅获纯度为50~60%的丙烯。为了获得高纯度丙烯,本论文针对丙烯丙烷混合物体系发展高效节能的吸附分离技术,制备了高性能的Ca-Ag-LTA吸附材料,并对其进行疏水改性。本文以孔径适宜的LTA型分子筛为母体,基于阳离子交换能力强
学位
小分子碳氢化合物的高效分离是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重点,也是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技术难点。吸附分离技术作为一种节能高效的技术,有望代替能源密集的深冷分离技术。吸附分离技术可用于实际生产的关键是制备性能稳定、选择性高的吸附剂。本文主要针对中高压下CH4/N2的分离、裂解气中C2H6/C2H4分离以及C4烯烃相似物等一系列小分子碳氢化合物的分离需求,研制几种性能稳定、选择性高的吸附剂,探讨吸附剂的孔隙
学位
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水体重金属污染,这些重金属因具有不可降解性而在环境中持续存在,一旦超过地表水或饮用水排放标准,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吸附材料,实现吸附剂的再生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ZHN和氯化钠(NaCl)为原料,改变它们之间的摩尔比,在酸性条件下合成了ZHO,并通过SEM、TEM、BET、XRD、FTIR和XPS等表征手段对材料进行了分析。从pH、ZHQ的
学位
为了满足未来市场对锂离子电池更高性能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开发新型锂离子负极材料。硅具有高理论比容量、合适的工作电压和丰富的储量,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最有商业应用潜力的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目前硅存在电导率低,脱/嵌锂过程体积变化大,循环性能不稳定的缺点,通过硅的纳米化并与碳材料复合可以有效解决其现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纳米硅的制备出发,再通过不同的碳复合工艺制备了不同包覆类型的硅碳复合材料,并研究
学位
工业上生产二聚酸的过程中,会产生包含γ-硬脂酸内酯、δ-硬脂酸内酯和12-羟基硬脂酸的混合脂肪酸副产物。这三种物质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具有优良的反应活性和应用价值。因此,研发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分离提纯有着重要意义。溶剂结晶是一种操作温度相对低的脂肪酸分离方法,有利于保持脂肪酸的稳定性,但溶剂结晶分离需要分离介质在所用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作为基础。基于此,本文通过实验测定γ-硬脂酸内酯、δ-硬脂酸
学位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绿色能源,其产业在全球气候改善进程中迅速发展。其中LNG(液化天然气)冷能用于制冰不仅符合“双碳”背景下的资源高效利用,同时符合我国“十四五”规划理念。然而目前LNG冷能制冰工艺还存在制冰量低、能耗高、冷媒选取存在争议等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该技术再次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以二氧化碳为冷媒,利用LNG冷能制冰,建立了一套操作弹性强、经济效益好的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