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负空间”与界面构成设计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2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扩张是人类建造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加法”,在中国,城市仍在大规模扩张,卫星城、新城区、庞大的立体交通设施、密集的商业住宅楼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土地之间的关系。圈地并将其填满,成为城市扩张的常态,特别是现代主义之后,功能与效率成为建造的目标,人们倾向于集约化利用土地,填充更多的建筑容量与机动交通设施,形成某种对“城市森林”的实体崇拜。反思这一现象,以“加法”为主导的高效是否只是以建筑容量、交通上的高效;而换一种视角,城市与建筑是否可通过“余留”与“消减”,为人与自然、社会提供更多缓冲空间,达到整体人居环境系统的高效。因此以“减法”为价值取向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可能为解决当下城市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建筑层面,优质公共空间的缺失、建筑于环境中的孤立化使建筑师重新思考城市建筑的“界面”,它不再是“拒绝化”室内外或功能区域之间的简单划定,而是趋于开放与复合化的空间层次,建筑界面越来越多地扮演“连结者”的角色,成为容纳公共人文活动、自然生态景观的实体空间。“负空间”是视知觉与平面艺术中衍生出来的概念,在各个学科有着不同的发展与应用。它讨论的是基于虚实对立的二元概念的建筑实体之外或之间的空间,规划学科常用的“图底分析法”便是其的应用与发展。在建筑层面,“负空间”是一种思考方式与切入点,与容纳、交互、开放紧密联系。论文探讨了“负空间”虚体与界面实体之间的关系,提出“负空间”在实体设计建造中的工具性。在第三、第四章研究重点是对于建筑“负空间”驱动因素的分析,以“减法”视角,归纳总结“负空间”操作思路及方法。第五章以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对城市层面、建筑层面与室内层面的建造实例与新趋势进行解析,探讨实际项目中“负空间”与建筑界面构成设计,同时对前文研究成果进行验证。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推进,大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不仅仅影响小城镇自身发展,也影响到中心城市的重要因素。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大城市边缘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城市中出现新贫困和暴富阶层,而居住空间分异也在大城市初现端倪,其中突显出来的弱势人群住区则呈现出“贫民窟”的一些共同特性。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
关键词:住宅建筑 内城 居住场所 欧洲本文是一项关于现代欧洲中心城区住宅的专题研究。通过对城市与居住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现代欧洲“内城作为居住场所”的发展趋势,归纳中
学位
  本文首先介绍泉州佛教建筑的历史,重点突出近代、现代及当代的状况,厘清泉州佛教建筑的发展脉络,接着分析佛教教义理论与行为规则、中原官式建筑、本地民居建筑、海外建筑文
本文将服装社会心理学中的"情境观点"引入建筑研究中以考察建筑表皮,具体分析建筑表皮在社会与文化中的种种情境特征,并以此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建筑的社会意义.将建筑与服装
如果说19世纪是机器的时代,20世纪是科技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是文化的时代,这个世纪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竞争的时代,文化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更是一国
在城市中由于空间经济的存在,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即使此时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已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必然要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城市空间配置的变迁过程中,优良的城市空间
运河区域内南北贯通的大运河使建筑文化形成交流与传播,从而对流域内建筑文化的多样性产生影响与异化。这样的一个运河建筑文化系统,既是多元一体的,又是动态开放的。论文试图通
高层住宅外部环境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它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工程技术的范畴,而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心理、行为等领域。 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针对
本文通过对纪念性景观的基础研究,并进一步扩充思考“纪念”的内涵外延,提出“景观的纪念属性”,它是一种从纪念性生发的景观的研究、认知、分析的方法,或是引申出景观的重要属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