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观照下的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研究 --以宁波帮博物馆解说词为例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强,博物馆解说词成了有效的文化信息传递手段,其主要目的是让游客获取中国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知识,提高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热衷度。博物馆解说词在形式上大致属于公示语范畴,在内容上属于旅游文本。近几年,一些公示语研究者对博物馆解说词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但其研究都停留在零星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层面上,理论支撑不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此外,此类研究都以追求译文"忠实"和"等值"等传统翻译理念为核心,对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期待等缺乏关注。
  本文以功能学派目的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对比分析、逻辑判断和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以宁波帮博物馆解说词为例,对博物馆解说词汉译英进行系统性研究。目的论提出翻译目的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具有决定性作用,对原文的保留和改动,译者都要视具体的翻译目的而定。文章首先对博物馆解说词的语言特性以及功能进行探析,并从目的论的视角分析了宁波帮博物馆解说词翻译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明确了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应该考虑的三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试着构建了一个指导性的博物馆解说词翻译模式。该模式对译者的整个翻译过程进行了描述,并衍生出三条规避误译的翻译原则:以译文的交际目的为向导;以译文读者为中心;以文化传播为重点。
  作者从目的论的理论视角出发,通过研究和探讨博物馆解说词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模式,以期能为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使其研究更具系统性和说服力。同时,也为博物馆解说词文本翻译实践提供指导性的建议,以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其他文献
学位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译界一直追求“忠实”的翻译,因此很多译者对于同一著作进行了复译,很多经典名著甚至有百余种翻译版本。对此,研究者们持不同看法:部分学者认为是资源的浪费,部分学者认为很有必要。根据笔者所查阅的相关文献,鲜有研究者从解构主义这一视角对复译进行研究。  解构主义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理论认为不同的译者按照不同的翻译标准理解原文本,译者不是被动的意义接受者,而是意义创造的主动主体。译者会不自觉
学位
前景化是文学作品中某种语言对常规的偏离而达到的特殊效果,既表达主题意义又体现美学价值,能充分展示文学语言的特殊性。译者对这一特殊文体现象的识别和理解是翻译该文体效果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多停留在翻译活动的结果,而未探索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对文学语言的心理认知过程。鉴于此,本研究主要采用心理学实验方法一有声思维法,实证探索和描述受试译者在汉译英语小说前景化语言过程中的动态心理特征。  实验以宁波
近几十年,词汇深度知识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研究者和语言学家的广泛认可和重视。习得词汇深度知识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观察词汇深度知识的不同侧面。然而大多数这方面的研究都只聚焦于其中一个或两个侧面。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多个侧面来共同研究词汇深度知识。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词形结构、搭配、类联接、语义韵来观察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对词汇深度知识的使用情况。具体而言,通过将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即S
期刊
本文以日本企业的安全问题引出对日本CSR(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思考。CSR的研究对于企业有着深刻的影响,由于目前企业各种安全事故频发,对于CSR的探讨研究再次成为热点。究其原因,这与对CSR理解的不够深刻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对CSR的再认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CSR涉及的范围很广,本文将范围锁定在对CSR源流的考察上,通过对江户时代思想家石田梅岩所提出的"商人道"思想来研究日本的CSR源流。本文主
学位
报纸
目前,国内市场上各种儿童文学译本层出不穷,但是总体质量并不高。事实上,与成人文学翻译相比,儿童文学翻译不是没有难度,理应受到更多重视。然而,国内学者和译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明显不足,且大多局限于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接受美学理论等西方的翻译理论,鲜有人从认知角度研究。笔者在翻译英国现代儿童文学系列丛书《足球翻译》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译者的认知在整个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认知
本文主要以听解为中心,探讨了日语汉字单词认知过程中影子跟读的应用,具体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为先行研究。首先根据汉字的使用情况将学习者分为汉字圈和非汉字圈的学习者,针对两者在听力中的处理过程进行论述。研究发现,先行研究中,阐述了听力时,母语的认知方略总会转移到二语单词习得过程中。但是,非汉字圈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对二语的习得起促进作用,即正面的转移;而汉字圈,特别是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的母语却产
学位
对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跨语言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对比语言学往往侧重于对语言之间差异的追索。本文以汉英语的时空性特质假说为理论视角,选取五四前基本未受印欧语影响的汉语作品《西游记》以及与其时代相近的英语作品《格列佛游记》为语料,对照原著典型例句及译文,聚焦于汉语的块状结构与英语的勾连结构进行对比,试图揭示隐匿于汉英语言结构差异背后的民族认知偏好缘由,借此推动汉英语对比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