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掌握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季节消长规律以及孳生地的类型和数量,并检测白蚊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评估登革热发生或流行的风险,为当地登革热疫情的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2.评价坪山区白纹伊蚊成蚊对三类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程度,并从生化水平酶学角度初步探索其代谢抗性机制,为及时调整抗药性治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2016年-2017年对坪山区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密度进行监测,白纹伊蚊专项监测采用诱蚊诱卵器法,蚊幼虫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将采集的蚊幼虫和蚊卵饲养至成蚊,提取其核酸,利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登革热病毒。2.应用WHO推荐的接触筒法测定成蚊的抗药性,检测白纹伊蚊坪山种群和敏感品系对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同时测定两个种群成蚊的非特异酯酶(NSE)、多功能氧化酶(MFO)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了解其在代谢抗性中所起的作用。结果:1.坪山区白纹伊蚊的密度及孳生地:2016和2017年的平均诱蚊诱卵指数(MOI)分别为5.60和8.64,2017年不同生境的诱卵指数(OI)和诱蚊诱卵指数(MOI)均以居民区最高,公园最低(P<0.05)。2016和2017的平均布雷图指数(BI)分别为5.81和3.40,2016年不同生境的布雷图指数(BI)、房屋指数(HI)和2017年不同生境的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存在统计学差异,居民区均高于外环境(P<0.05)。坪山区全年均可监测到白纹伊蚊,阳性指标的消长趋势均大致呈单峰型分布,4月开始伊蚊密度逐月上升,8月前后达到峰值,除了2016年的容器指数消长曲线呈三峰分布。坪山区白纹伊蚊多在暂时性的容器中孳生繁殖,且暂时性容器阳性率较高。闲置容器是白纹伊蚊的主要孳生地,而容器阳性率最高的是废旧轮胎,次高是竹头/树洞/石穴。不同生境间的孳生容器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坪山区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2016年4-8月共检测白纹伊蚊成蚊标本53批1190只,平均每批22只,未检出登革热病毒。3.坪山区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坪山种群和敏感品系白纹伊蚊成蚊诊断剂量下24h死亡率范围分别为(54.65-99.08)%和(98.48-100.00)%。实验室敏感品系对各类杀虫剂均敏感,而坪山种群接触0.4%高效氯氰菊酯、3%氯菊酯、0.1%溴氰菊酯药膜1h后,24h死亡率分别为54.65%、59.22%、65.92%,表现为抗性;对0.5%高效氯氟氰菊酯、1.4%顺式氯氰菊酯、0.2%杀螟硫磷、0.5%马拉硫磷,24h死亡率分别为93.50%、94.85%、88.05%、95.60%,表现为可疑抗性;对0.05%残杀威敏感,24h死亡率为99.08%。4.白纹伊蚊代谢抗性机制探索:坪山区白纹伊蚊成蚊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均高于敏感品系(P<0.05),酶活力比值分别为1.14和1.43。三种代谢酶活力均呈非正态分布,谷胱甘肽S-转移酶抗性个体占31.08%,非特异性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抗性个体均占14.86%,两种酶或多种酶活力同时提高的抗性个体也占一定比例。结论:1.坪山区白纹伊蚊未检出登革热病毒,但该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存在因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疫情暴发的风险,应加强对旧屋村和封闭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监测与防控。2.坪山区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程度较高,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程度相对较低,而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敏感。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的升高可能是坪山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高抗的原因。应定期监测抗药性和加强相关抗性机制的研究工作,适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抗性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