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毒素-LR的结构修饰、荧光检测和毒理/毒性分析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世纪以来,世界多地都出现过蓝藻大量爆发的事件。蓝藻水华导致水生生物的死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蓝藻在生长繁殖或死亡分解过程中会向水体释放自身代谢产生的毒素,蓝藻水华中最典型的毒素是蓝藻毒素,尤其是微囊藻毒素-LR(MC-LR)。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能长时间离开水,这大大增加了MC-LR接触并对人类造成危害的风险。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视,它可以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源,食物链传递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因此,快速、灵敏、准确地测定MC-LR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荧光探针在检测领域已经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MC-LR化学结构的特殊性以及自身常位于复杂的环境,在荧光探针的应用中至今还没有关于MC-LR荧光检测的报道。MCLR的功能化结构修饰为MC-LR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进展,但是极少将荧光基团直接修饰到MC-LR的结构中,相信将荧光基团连接到自身结构上的功能化MC-LR将会为研究MC-LR在体内分布、迁移转化提供重要臂助。为了开发可以检测MC-LR的荧光探针,探索MC-LR的荧光功能化修饰并且对MC-LR的毒理/毒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为开发可以检测MC-LR的荧光探针,首先设计并合成了6个荧光探针,其中MC-Yd TPA、MC-Yd TPE、MC-Rd TPA和MC-Rd TPE可以在纯水中对MCLR有明确的响应,而Yd Rd和Rd Md对MC-LR无响应。在湖泊水样中使用MCYd TPA、MC-Yd TPE、MC-Rd TPA进行了MC-LR标准物加标回收测试,结果表明现阶段的探针无法从复杂水样中准确识别并响应MC-LR,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根据体外实验结果汇总推测荧光探针与MC-LR产生响应的机理是探针对MCLR的结构和MC-LR自身引起p H变化产生了识别,为开发特异性检测MC-LR的荧光探针提供重要参考。2.设计并进行了MC-LR的功能化修饰实验。使用NHS活化的香豆素酯(NHS-CM)尝试对MC-LR进行结构修饰,并利用质谱检测确定了功能化MCLR(MC-LR-CM)的生成,证明了从精氨酸的胍基位点对MC-LR进行荧光修饰的可行性。通过此次探索为MC-LR功能化修饰做重要的技术积累。3.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内将开发的荧光探针与MC-LR做了成像实验,其中MC-Yd TPA、MC-Yd TPE和MC-Rd TPA能够在细胞中与MC-LR产生响应,而且MC-Yd TPE和MC-Rd TPA的响应效果最为显著,染料的荧光强度在MC-LR孵育的细胞中大幅增强,表明探针有能力应用于细胞甚至组织中的MC-LR成像。又将合成MC-Rd TPA的原料Rd和BJQ与MC-LR进行了成像,仅BJQ在细胞中与MC-LR有微弱响应,说明多苯环结构很可能是识别MC-LR的关键,以多苯环结构为基础构建探针将会是开发MC-LR探针的突破口。4.开发了荧光探针Bptp-MR,使用探针对MC-LR孵育的细胞和斑马鱼成像进行MC-LR的毒理/毒性分析。发现在MC-LR存在的情况下,细胞环境内的弱酸性区域不再局限于溶酶体,说明MC-LR会对细胞内的溶酶体区域产生毒理作用。比较了探针对不同浓度MC-LR培养的斑马鱼的成像图像,发现MC-LR能够在斑马鱼的眼睛部位发生累积,而且积累的量可能与水环境中MC-LR的浓度成正比,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多加关注MC-LR对动物眼部造成的毒理影响。本研究尝试建立检测MC-LR的荧光分析方法,为MC-LR的生态毒理性研究提供新的有效工具,希望能够为MC-LR的研究带来一些新思路。
其他文献
湖滨带作为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渡区域,是两个生态系统间互相作用与发展的桥梁及纽带。由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等因素的影响,湖滨带的天然环境状况频频受到干扰,导致湖滨带湿地功能的衰败以及湖泊水华现象严重等后果。随着《云南省抚仙湖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实施方案(2017-2020)》的顺利施展,湖滨湿地带的生态修复及完善治理俨然成为抚仙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
学位
合理的景观功能空间布局是维持快速城市化地区经济增长和食物供需平衡的重要基础。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景观演变、人口集聚、工业化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城市化地区土地资源及其承载的粮食生产等生态系统服务受到干扰,加剧粮食供需矛盾。基于土地利用及其功能转变揭示快速城市化影响下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演变规律,探究城市景观功能空间演变驱动下的食物供给与需求的时空分异特征,对于明确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功能转
学位
滇池古称滇南泽,又名昆明湖,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有着“高原明珠”的美称,对昆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滇池外源污染负荷增加,水质恶化,加之滇池独特的地理特性和气候条件有助于藻类的生长繁殖,使得蓝藻水华事件频发,给滇池水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危害。为有效防控蓝藻水华,必须对水华及其环境因子进行长期连续监测,掌握蓝藻水华时空分布特征,并识别驱动水华暴发的
学位
湄公河是一条重要的跨国河流,是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重要纽带。湄公河上游的水文状况对于下游粮食安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等至关重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日渐加剧,流域内的水文条件也发生了改变。干旱是威胁湄公河流域生态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研究水文干旱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流域内干旱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本文以湄公河清盛水文站以上区域为研究区,
学位
生态系统服务是流域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厘清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相互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是解析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和效益提的前提,特别是对自然禀赋较差、人类扰动严重的流域而言更为重要。本文以人地关系紧张的海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该流域1980至2018年间生态系统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定量评估了流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及空间可视化;识别了生态系统服务间的相关性
学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干旱区科学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干热河谷是一类典型又特殊的干旱地带,生态系统脆弱,人类活动强烈,在人类活动的外部因素和其本身脆弱生态环境的内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我国大部分干热河谷分布于横断山区及其周边,近年来,围绕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退化、生态修复、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当前缺乏明确的干热河谷边界,对系统、全面地开展干热
学位
准确的降水数据对研究降水时空变化、水文模拟、生态环境保护等至关重要。传统地面气象站点实测的降水数据精度较高,但在高原山地区域分布稀疏,难以获取详细准确的降水空间变化特征。TRMM卫星降水数据产品覆盖范围广,能较好的反映降水的时空变化,但与实测降水相比存在偏差。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五江源区及其周边地区50个有效地面气象站点2000-2019年的实测降水数据对TRMM 3B43降水数据进行校正,试图得到一
学位
降雨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洪预报和干旱监测的关键研究因素。传统的地面雨量站和降雨雷达受站点布设的局限性,无法准确且完整地反映降雨真实的空间分布情况。而卫星通过对云层大范围探测,可以补充雨量站缺失的降雨空间分布信息,但卫星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其数据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互信息的CART-ANN多源数据融合模型(简称MC-ANN融合模型)。以伊洛瓦底江流域为例,开展多
学位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植被物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产生影响。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影响下,城市群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尚不明晰。本文基于高时间分辨率遥感产品,采用多个拟合模型以及敏感性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2001-2019年不同类型植被的物候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植被物候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整体上,京津冀城市群植被生长始期(SOS,start
学位
沟蚀是重要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通过破坏土地景观、造成水土流失、形成河道泥沙,对侵蚀地及下游位置产生重大影响。当前区域尺度的沟蚀研究存在局限性,难用高效的方式提取大尺度数据,因而缺乏对大尺度沟蚀空间分布状况的了解。本论文以横跨中国、越南和老挝三国的红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Arc GIS10.4软件划分小流域作为调查单元进行随机抽样,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采用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古代侵蚀沟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