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群地区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n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植被物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产生影响。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影响下,城市群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尚不明晰。本文基于高时间分辨率遥感产品,采用多个拟合模型以及敏感性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2001-2019年不同类型植被的物候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植被物候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整体上,京津冀城市群植被生长始期(SOS,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随纬度升高而延迟,植被生长末期(EOS,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随纬度升高而提前,并且植被生长季长度(LOS,length of the growing season)缩短。对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地、林地、耕地和建成区平均SOS递减且EOS和LOS递增。城区对比山区表现为SOS提前和EOS推迟。(2)京津冀城市群整体植被平均SOS和EOS大多呈现推迟趋势,推迟趋势面积占比分别为52.36%和63.51%,提前趋势面积占比分别为47.64%和36.49%;LOS以延长趋势为主,延长趋势面积占比53.95%,缩短趋势面积占比为46.05%。林地和草地平均SOS趋势以提前为主,SOS提前趋势面积在林地和草地面积中占比分别为69.99%和50.58%,推迟趋势面积占比分别为30.01%和49.42%;耕地和建成区植被平均SOS以推迟趋势为主,SOS推迟趋势面积在耕地和建成区面积中占比分别为59.13%和63.75%。京津冀城区平均SOS呈现推迟趋势,平均推迟0.35天/年;山区平均SOS呈现提前趋势,平均提前0.23天/年,二者SOS日期正在逐渐接近;城区和山区EOS均呈现推迟趋势,推迟速率分别为0.17天和0.27天/年,二者日期也在缓慢接近。(3)将植被物候同春季和秋季的气温、地表温度和降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城市群平均SOS与春季气温相关性最强,EOS与降水相关性强;SOS对地表温度敏感性高,区域EOS对气温敏感性相对较高。不同植被类型方面,林地、耕地、草地和建成区植被SOS与气温负相关性更强,耕地和建成区SOS对地表温度敏感性较高,分别为7.73和4.51;林地、耕地、草地和建成区EOS与降水相关性强。城乡对比方面,城区SOS与气温(-0.65)和地表温度(-0.67)有较强的负相关,山区SOS仅与气温呈强负相关,与地表温度相关性较弱。城区SOS(-3.79)气温敏感性低于山区(-5.19),而城区SOS(-2.95)地表温度敏感性高于山区(-1.64)。城区与山区EOS与降水正相关性强,分别为0.58和0.54。总体上,城区和山区春季物候趋势变化大,表现为推迟趋势,这可能与城市化的增温效应有关。地表温度是一种“皮肤温度”,能够有效反映物体表面温度,城市化导致城区地表温度高于山区,因此地表温度对城市植被物候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示城市化对植被物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区SOS不仅与气温相关性强,与地表温度相关性也强,而山区SOS仅与气温相关性强,且城区SOS对地表温度的敏感性高与山区,这表明城市化的变暖效应对城市植被物候有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河流障碍物改变了河流的连通性,造成鱼类栖息地破碎化,是鱼类种群衰退乃至灭绝的重要因素。以往关于澜沧江水电开发对河流连通性的影响研究较少,且主要关注干流大坝,忽视了支流上的小型障碍物。本研究以澜沧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对高清遥感卫星影像进行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对澜沧江全流域的河流障碍物做了详细的筛查,首次建立了完整的流域障碍物数据库,并对流域连通性进行评估,分析了澜沧江连通性的现状。对比人工目视解译的
学位
厨余垃圾一般是指在家庭日常烹饪中废弃食用的生料、剩饭剩菜或果蔬等易腐的有机垃圾,水分大,有机物质含量高,盐分含量高,油脂含量高等。目前,厨余垃圾的处理量与产量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因此,厨余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焚烧处理厨余垃圾的减容性效果明显,大多数城市厨余垃圾现在最有效的处理方式就是干燥处理。然而,厨余垃圾的含水率会大大降低垃圾的燃烧热值,影响焚烧效率。因此,需要
学位
湖滨带作为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渡区域,是两个生态系统间互相作用与发展的桥梁及纽带。由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等因素的影响,湖滨带的天然环境状况频频受到干扰,导致湖滨带湿地功能的衰败以及湖泊水华现象严重等后果。随着《云南省抚仙湖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实施方案(2017-2020)》的顺利施展,湖滨湿地带的生态修复及完善治理俨然成为抚仙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
学位
合理的景观功能空间布局是维持快速城市化地区经济增长和食物供需平衡的重要基础。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景观演变、人口集聚、工业化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城市化地区土地资源及其承载的粮食生产等生态系统服务受到干扰,加剧粮食供需矛盾。基于土地利用及其功能转变揭示快速城市化影响下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演变规律,探究城市景观功能空间演变驱动下的食物供给与需求的时空分异特征,对于明确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功能转
学位
滇池古称滇南泽,又名昆明湖,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有着“高原明珠”的美称,对昆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滇池外源污染负荷增加,水质恶化,加之滇池独特的地理特性和气候条件有助于藻类的生长繁殖,使得蓝藻水华事件频发,给滇池水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危害。为有效防控蓝藻水华,必须对水华及其环境因子进行长期连续监测,掌握蓝藻水华时空分布特征,并识别驱动水华暴发的
学位
湄公河是一条重要的跨国河流,是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重要纽带。湄公河上游的水文状况对于下游粮食安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等至关重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日渐加剧,流域内的水文条件也发生了改变。干旱是威胁湄公河流域生态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研究水文干旱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流域内干旱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本文以湄公河清盛水文站以上区域为研究区,
学位
生态系统服务是流域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厘清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相互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是解析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和效益提的前提,特别是对自然禀赋较差、人类扰动严重的流域而言更为重要。本文以人地关系紧张的海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该流域1980至2018年间生态系统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定量评估了流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及空间可视化;识别了生态系统服务间的相关性
学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干旱区科学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干热河谷是一类典型又特殊的干旱地带,生态系统脆弱,人类活动强烈,在人类活动的外部因素和其本身脆弱生态环境的内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我国大部分干热河谷分布于横断山区及其周边,近年来,围绕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退化、生态修复、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当前缺乏明确的干热河谷边界,对系统、全面地开展干热
学位
准确的降水数据对研究降水时空变化、水文模拟、生态环境保护等至关重要。传统地面气象站点实测的降水数据精度较高,但在高原山地区域分布稀疏,难以获取详细准确的降水空间变化特征。TRMM卫星降水数据产品覆盖范围广,能较好的反映降水的时空变化,但与实测降水相比存在偏差。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五江源区及其周边地区50个有效地面气象站点2000-2019年的实测降水数据对TRMM 3B43降水数据进行校正,试图得到一
学位
降雨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洪预报和干旱监测的关键研究因素。传统的地面雨量站和降雨雷达受站点布设的局限性,无法准确且完整地反映降雨真实的空间分布情况。而卫星通过对云层大范围探测,可以补充雨量站缺失的降雨空间分布信息,但卫星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其数据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互信息的CART-ANN多源数据融合模型(简称MC-ANN融合模型)。以伊洛瓦底江流域为例,开展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