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kyli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在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为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九大报告中则明确了“铸牢”这个核心关键词,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2021年8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这一系列重要阐述说明,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也凸显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当前,我们迫切需要立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全局,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思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结合少数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实问题与困境,探索少数民族高校铸牢工作的新模式。因此,本研究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过程育人”的思想指导下,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思政”理念出发,为进一步推进高校“铸牢”工作,尝试提出能够引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铸牢”工作的“三全育人”教育教学理念,并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基于以上内容的思考,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本文的核心概念,从理论上深入把握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内涵和理论基础,是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本部分将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全育人”等概念进行辨析,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并进一步揭示了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党的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石;“大思政”理念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第二部分,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以及不断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的历史过程,以及通过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逐渐萌芽到有显性的、自觉的实践载体,呈现出的从“自在”向“自为”转变的历史表现过程;同时从历史、实践、现实三个方面分析新中国成立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并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梳理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与主要任务。第三部分,充分掌握“三全育人”与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大思政”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把握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践特征,从其本身出发,明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其存在的现实困境,对其现实特征做理论的思考,确保“三全育人”理念能够有效引导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四部分,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样态。首先整理数据分析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现状、认同现状、高校培育效果现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期待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其次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着认知不足、资源整合不到位、“铸牢”工作不完善、教育内容较零散等问题,进一步探讨了产生问题的诱因。最后基于问卷调查总结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塑性”,要求铸牢的内容要系统化,同时把握好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契机。第五部分,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因此,要根据调研中存在的问题,将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过程中,明确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的作用,找准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契合点,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情感的共鸣点,明确教育目标、构建系统化的教育内容以及根据调研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可实施的优化路径。
其他文献
解决贫困问题直接关乎人民福祉和党的执政基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推动我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伴随着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解决,如何接续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习近平关于相对贫困治理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
学位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法治中国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对青少年法治教育越来越重视,这对作为育人机构的学校和承担法治教育教学的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治教育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它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始终,因此必须做好法治教育各方面的衔接工作,保障法治教育教学能够在大中小学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开展,使法治教育内容设置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现阶段,大学
学位
[目的/意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不仅呈现出高发、面广的态势,而且还是信息网络犯罪中的关键链条,严重地妨害了社会安全治理的管理秩序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影响到了网络空间正常、有序和安全的发展。[方法/过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从犯罪经济学视角出发,分析现有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例,归纳出现状和特点,并运用“成本-收益”理论分析犯罪成因。[结果/结论]通过采取保持高压态势、强化监管责任、加
期刊
“图像”是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介质和内容载体,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构成了维系人类自我进化与文明延续的文化因素。其中,视觉文化中的“图像”蕴含着价值导向性,带有浓重意识形态立场。借助视觉技术、视觉文化,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念传播到人们在爱国认知、爱国情感、爱国行动等的价值自觉,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性议题。当前,中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
学位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不仅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提升全体人民福祉的根基,也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战略引擎。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初心和使命,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中国化,在不同发展阶段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指导党带领人民逐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实践进程。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开启扎实推动共
学位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海量的信息交互平台给人们提供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的便利,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休闲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等特征,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受到不良思想文化和有害网络信息的侵蚀,在网络虚拟社会出现违背道德的言论和行为。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是一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
学位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但幸福的内涵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正如今天人们的普遍疑惑: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但人为什么却越来越不幸福呢?针对这一时代困惑,究其本质是人的幸福观问题。新时代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在物质层面的“硬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上,将精神层面的“软需求”充分实现。由此,使得新时代人们的幸福本质与幸福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基于这一时代背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幸福观显得尤为重
学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此,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发展,要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
学位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是国、家、个人的进步、荣辱融为一体的心境和胸怀。突出表现为个体对家乡故土的情感依恋以及对民族和国家的情感认同,转化为之奋斗的思想和行为意识。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提倡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家国情怀提升至治国理政的高度上,多次强调弘扬和培育家国情怀。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力量,中
学位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传播媒介作为人体感知器官的延伸,不断打破时空掣肘,联结社会与个体,成为统治阶级用以塑造、维护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媒介。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顺时而动、因势而变,以传播媒介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展教育信息流转的域限,开发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交互的通路,对教育对象思想行为实现了卓有成效的引导。彰往而察来,着力追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传媒载体的史实,探明和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