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e Construal-A Comparat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ear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的不确定性观点是由美国哲学家奎因在1960出版的《语词与对象》这部专著中最早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那种“存在唯一正确的译文”的神话。但是奎因的翻译的不确定性是为其行为主义语言学服务的,并没有深入的探讨翻译问题。另外,他是在一个叫做“原始翻译”的极端情形下研究翻译的不确定性,忽略了社会、文化、历史等语言特点。因此,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观点在哲学界和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至今,国内外有许多哲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都承认翻译的不确定性原则,都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翻译的不确定性。有的从意义的用途论出发,有的从哲学角度出发,有的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有的从跨文化角度出发。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仅扩宽了研究领域,而且让我们对翻译不确定性有了新的理解。但是这些研究还不全面,不系统。至今,很少有人把译者的主观性考虑在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翻译的不确定性。
   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主观性识解,(发展于兰盖克认知语法中的识解观)作为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来研究翻译的不确定性。作者选用杜甫的《登高》为例,因为中国古诗不同于一般作品的翻译,其语言简练,意义深奥,富含意象,形式优美。其特点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困难,但它也最能反映出译者主观性的发挥。在研究过程中,作者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用主观性识解所包含的6个维度: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情感和情态,来对比分析杜甫《登高》的5个英译本,并阐释了这六个维度是如何造成翻译的不确定性:
   1.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同一个译本时所激活的认知域和相关的百科知识背景不同。
   2.不同的译者在翻译时所采用的着眼点和扫描方式的不同。
   3.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同一个译本时想要突显的方面不同。
   4.不同的译者在翻译时对同一译本描述的详略度不同。
   5.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同一译本时所选用语气,修辞手段和韵律的不同。
   6.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同一译本时所选用的情态动词,和使用的词汇手段不同。
其他文献
这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中英文幽默言语的相似和不同点以及在这些差异和相同背后根植的跨文化维度的理论。  论文的第一章节中,列举了传统和现代国内外对幽默研究的成果还有幽默和机智,讥讽之间的一些差别。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本论文中,幽默和机智,讥讽一同被当作幽默来处理,因为它们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  第二章中,开始探讨中英幽默的相似之处。主要是体现在他们制造幽默语言的技巧策略,其中包括语言学策略,修辞学策略和
学位
期刊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成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国经典著作,两千多年来,《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创造性心灵的灵感源泉,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过去对《中庸>英译的研究大多侧重于译文本身,而研究译者的文化身份如何影响《中庸》的翻译这方面并不多。因此,本文借助平行语料库比较分析理雅各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结合他们各自的文化身份,探究其对《中庸》英译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广告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是以倡导真善美为宗旨的公益广告不断发展壮大。回顾迄今为止的广告语篇分析,几乎都是以文本为基础的,学者们大都从新闻学、广告学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的一些语篇分析也并未涉及电视公益广告一个突出的方面一-视画面的功能。基于以前学者研究的局限性,本文主要从系统功能视角出发,对中央电视台电视公益广告“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文本
随着描述性翻译研究学派的出现,研究者们开始客观、全面地看待翻译,而不是拘泥于“忠实”这一翻译理想。20世纪70年代开始,描述性翻译规范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性,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翻译学由此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作为翻译规范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色列著名学者吉迪恩·图里第一次系统地从翻译研究的角度研究翻译规范,把目的语文化对翻译行为及翻译产品的影响作为研究的中心。在大量
本论文以姜秋霞所提出的文学翻译审美过程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为视角,以田汉戏剧译著为例,对戏剧翻译的审美再现进行初步的研究。  戏剧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小说、诗歌和散文构成文学的四种基本体裁。戏剧是一种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现实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戏剧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也是一门表演艺术。在体现小说、诗歌、论述
学位
政治文献的翻译由来已久。新中国建立之初,迫切需要通过外交手段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外交工作的开展使得对翻译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这一时期中译外的翻译工作仍较为少见,主要的中译外翻译是对毛泽东著作的翻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想要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之一,中国政治文献的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政治文献翻译进行
学位
当代翻译理论有了重大发展,一些翻译理论和学者也开始把其它学科融入到翻译研究中,这有助于翻译的发展。然而,他们对翻译理论的观点总是有些不同的。由于翻译评价标准是翻译理论的基本问题,所以理论家和翻译家一直在对它进行着研究和探索。从历史来看,中西翻译标准各有其独有的特征。传统的西方翻译理论基本围绕直译与意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展开的,后来又出现了文化派,多元,功能派,解构等的评判标准,而在
本文旨在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分析《围城》英译本中反讽的翻译策略。  反讽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技巧,而且是很多文学作品整体的写作风格。学者们已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用学、文学批评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对反讽的翻译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而反讽作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美学特征,对反讽的翻译直接影响到整部译作的质量。通过回顾对反讽翻译的少数已有研究,本文发现,不少学者认为文学作品中的反讽是不可
学位
本论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冯象译本《摩西五经》进行了批判研究。译经历来是大事,译家多抱有远大理想而进行翻译:为传教,为拯救灵魂,为宗教改革等,但冯象译本《摩西五经》是从文学角度进行翻译,冯象译本在多方面都是一部与众不同的著作。在圣经翻译领域,冯象在众多学者中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然而因为冯象还未成为基督教徒,没有属灵的生命和认知,更没有受过系统的神学教育,因而他对圣经的理解是有局限的。他的译文也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