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和自尊水平现况,探讨自尊在留守经历与大学生攻击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为在留守经历大学生中开展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三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宿州(北部)、合肥(中部)、马鞍山(南部)三个城市各选取1所高校,并在每个高等院校内随机选择两个学院,对所选学院的1~4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纸质问卷调查,共选取了4 154名学生。采用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Chinese Version,AQ-CV)、罗森博格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RSES)以及自编一般人口学特征和留守经历相关特征问卷分别评价攻击行为、自尊水平和一般人口学特征和留守经历相关特征。采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或t检验比较调查对象不同人口学特征和留守经历相关特征的攻击行为和自尊水平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调查对象攻击行为和自尊水平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攻击行为及各维度与自尊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留守经历及其相关特征与攻击行为和自尊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Bootstrap法,使用AMOS 17.0软件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的4 154名在校大学生中,留守经历大学生2 296人(55.3%),非留守经历大学生1 858人(44.7%),在2 296名留守经历大学生中,父母均外出打工者所占比例最高,为58.6%(1 346/2 296),其次为父亲外出打工35.8%(821/2 296),母亲外出打工最少,为5.6%(129/2 296);留守经历大学生总攻击(60.3±17.8)、身体攻击(13.9±5.4)、言语攻击(10.5±4.0)、愤怒(12.6±5.0)、敌意(14.1±5.0)和指向自我的攻击(9.2±3.7)得分均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依次是57.7±17.1、13.6±4.9、10.0±3.3、12.1±4.7、13.4±4.8和8.5±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留守经历大学生自尊(27.5±4.7)得分低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28.7±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父母亲均外出打工的学生自尊水平比父亲外出打工的学生低(b=-0.85,P<0.01);与累积留守时间小于1年的学生相比,累积留守时间为1年至5年的学生敌意水平较高(b=0.53,P<0.05),累积留守时间大于等于5年的学生总攻击(b=2.57,P<0.01)、言语攻击(b=0.73,P<0.01)、愤怒(b=0.55,P<0.05)、敌意(b=0.53,P<0.05)和指向自我的攻击(b=0.46,P<0.05)水平较高;与初次留守年龄在13岁至17岁的学生相比,初次留守年龄在7岁至12岁的学生总攻击(b=2.06,P<0.05)、敌意(b=0.59,P<0.05)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水平较高(b=0.52,P<0.05),初次留守年龄小于等于6岁的学生总攻击(b=3.14,P<0.01)、言语攻击(b=0.58,P<0.05)、愤怒(b=0.63,P<0.05)、敌意(b=0.62,P<0.05)和指向自我的攻击(b=0.78,P<0.001)水平较高,自尊水平较低(b=-0.73,P<0.01);由其他亲戚照顾的学生自尊水平较由父亲或母亲照顾的学生低(b=-0.87,P<0.05)。留守经历与总攻击(r=0.07)、言语攻击(r=0.04)、愤怒(r=0.04)、敌意(r=0.05)和指向自我的攻击(r=0.10)得分呈正相关关系,与自尊呈负相关关系(r=-0.12),相关均具有显著性(P<0.05);自尊与总攻击(r=-0.24)、言语攻击(r=-0.12)、愤怒(r=-0.23)、敌意(r=-0.31)和指向自我的攻击(r=-0.29)得分呈负相关关系,相关均具有显著性(P<0.01)。自尊在留守经历与总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和指向自我的攻击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均具有显著性,占总效应的比值依次为29.67%(0.027/0.091)、10.09%(0.011/0.109)、34.26%(0.037/0.108)、38.14%(0.037/0.097)和24.47%(0.046/0.188)。结论留守经历大学生攻击水平较非留守经历大学生高,而自尊水平较低。较低的自尊水平与较高的攻击行为相关。大学生留守经历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降低自尊水平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提高自尊水平可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