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轮廓整合(contour integration)是指视觉系统将属于同一客体的离散元素整合为连续的轮廓线整体并将其从嘈杂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为后续客体识别和注意等高级认知加工过程提供关键信息。轮廓线是具有生存意义的客体信息,长期的进化使得视觉系统非常擅长于轮廓整合加工,但目前对其大脑可塑性机制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探究。知觉学习(perception learning)指对刺激进行训练后知觉能力得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轮廓整合(contour integration)是指视觉系统将属于同一客体的离散元素整合为连续的轮廓线整体并将其从嘈杂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为后续客体识别和注意等高级认知加工过程提供关键信息。轮廓线是具有生存意义的客体信息,长期的进化使得视觉系统非常擅长于轮廓整合加工,但目前对其大脑可塑性机制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探究。知觉学习(perception learning)指对刺激进行训练后知觉能力得到长期稳定提升的现象,研究者通过考察知觉学习效果的特异性和迁移性规律为大脑可塑性机制提供行为层面的证据。特异性指训练后仅训练刺激特征或者训练位置的知觉能力得到提升,迁移性则是指训练后非训练条件也可以得到提升的现象,训练效果的特异性和迁移性可以为学习引发的皮层可塑性提供证据。以往研究发现轮廓整合能力可以通过知觉训练得到提高,但目前还不清楚轮廓整合的学习效果是否能产生迁移。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实验1从轮廓类型和轮廓路径的维度考察轮廓整合学习的特异性和迁移性规律。轮廓类型由组成轮廓线整体的全体元素所遵循的排布规律(即组成轮廓线整体的离散元素与整体路径的偏转角度)所定义:偏转0°为共线轮廓,偏转90°为正交轮廓,偏转角度为锐角则为锐角轮廓。轮廓路径则是指离散元素组成的轮廓线整体(如直线、曲线)。实验1采用经典知觉学习范式,共包括前测、训练、后测I和后测II四个阶段。实验1在训练阶段分别训练两组被试对正交轮廓的探测能力(实验1A训练正交-直线轮廓,实验1B训练正交-曲线轮廓),并在测试阶段测量了被试对不同轮廓类型(共线、正交)和不同轮廓路径(直线、曲线)的探测能力,通过考察各条件下阈值进步量来探究轮廓整合学习效果在轮廓类型与轮廓路径上的特异性与迁移性。实验1A发现被试对训练条件正交-直线及非训练条件正交-曲线得到了提高,但是共线-直线和共线-曲线均未得到提高。实验1B同样发现被试对正交类型下两种路径条件的探测能力提高,而共线类型下两种路径条件均未提高。实验1A和1B均发现后测I和后测II无显著差异,说明训练效果具有持久性。为了排除任务难度的影响,实验2在测试阶段加入了锐角轮廓类型,并通过预实验匹配了锐角轮廓与正交轮廓在训练前的探测难度。具体来说,实验2在测试阶段测量被试对三种轮廓类型(共线、正交、锐角)和两种轮廓路径(直线、曲线)的探测能力。同时,为了确保直线训练组(实验2A)和曲线训练组(实验2B)得到等同的训练效果,实验2将训练阶段的训练天数调整到7天,其余均与实验1相同。实验2同实验1结果一致,发现被试对训练条件和同类型非训练路径条件的探测能力得到了提升,而非训练轮廓类型条件均未提高。两个实验的结果共同表明,学习效果特异于轮廓类型且具有持久性;更为重要的是,实验结果表明学习效果在轮廓路径维度上具有迁移性。为考察实验1和实验2结果是否具有普适性,实验3增加了轮廓线的整体朝向维度。具体来说,在训练阶段,实验3仍采用正交轮廓,并且分别训练不同被试完成对某一特定朝向(45°或135°)下的直线训练(实验3A)与某一特定朝向(45°或135°)下的曲线训练(实验3B),两种朝向在各自实验中平衡。在测试阶段,实验测量被试在不同轮廓路径(直线、曲线)和轮廓朝向(训练朝向、非训练朝向)上的探测能力。实验3A和3B均发现训练条件的探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可以迁移至非训练路径条件;并且非训练朝向条件也得到显著提升,实验结果说明学习效果在轮廓路径和轮廓朝向上均表现出迁移性。总的来说,本研究发现轮廓整合学习表现出知觉学习的两大重要特性:特异性和持久性。更重要的是,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学习效果在路径与朝向维度上可以产生迁移泛化。轮廓类型的特异性与路径、朝向的迁移性提示知觉学习提升了个体对同排布规律目标的整合能力,反映出视觉系统对场景中排布规律的灵活运用以及经验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成人大脑可塑性机制提供了新的行为证据。
其他文献
休闲担任着从客观生存压力中使人们短暂摆脱出来的重要任务。“休闲”主题的油画作品在美术史中层出不穷,从古埃及希腊时期开始,就已经有表现休闲对于身体放松、心灵净化、德性培养、获取幸福等作用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由此可见,“休闲”不仅仅是一个现实实践活动,更是具有相对自由性、普遍性、道德性的文化创造活动,是艺术领域的经典主题。在当代,很多艺术家都将自己的“休
20世纪70年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开始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学习者思考什么、如何行动的学习策略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词汇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要素之一,也有各种专门针对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目前,以英语学习者为对象的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较多。在日语教育领域,虽然有以中国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但尚未发现关于词汇学习策略的质性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顧永琦&胡光偉(2003)的词汇学习策略问
大量首次或者不频繁来访医院的患者或亲属由于对该医院环境不熟悉,或者由于某些症状(头晕、焦虑、受伤等)导致个体空间认知和判断能力暂时性降低陷入寻路难的困境,不合理的导向标识加剧迷路风险.导向标识指代不清使医务工作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在为患者及家属指路上,进一步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置身于拥挤的室内空间内不仅会触发烦躁和不安等负性情绪以及头晕呼吸困难等生理问题,也会引发空间焦虑,降低个体认知水平造成复杂
高特质焦虑人群作为焦虑症的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会体验到较强的焦虑情绪,并且这种焦虑情绪很可能会发展为焦虑症。以往的研究均认为特质焦虑会影响个体的转换功能,但是其潜在的机制还存在争议。忽略这些争议,注意控制理论认为高焦虑被试为了避免由于任务表现不佳而导致的令人厌恶的后果,他们可能会使用补偿策略以防止行为表现的下降,这种补偿策略将以加工效率的损耗为代价。加工效率既可以通过行为的反应时指标进行测量,又
谢幼舆为东晋儒臣、名士,因其曾答司马昭“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之语而为世人所知。这一故事也被《世说新语》等文献著录,东晋顾恺之曾绘《谢幼舆》,并将其置于丘壑之中,而谢幼舆也逐渐被形塑成后世人物故事绘画的重要题材,元代画家赵孟頫也根据这一母题绘制了《谢幼舆丘壑图》。赵孟頫所绘《谢幼舆丘壑图》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此画正值赵孟頫出仕元朝后,产生归隐想法时所绘,是其
追求公平是人类社会中个体的普遍目标,而公平决策行为也一直是社会决策领域的研究重点。最后通牒博弈范式是研究个体公平决策行为的经典实验范式。近年来,研究者多基于决策与认知加工的双系统理论探讨自我损耗水平如何影响最后通牒博弈中的公平决策行为。但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拒绝行为是自动化的结果还是认知控制的结果尚且存在争论。同时,已有研究多关注自我损耗与结果公平在个体公平决策中的作用,鲜有研究探讨自我损耗在提议者
接地线是保护检修人员的一道安全屏障。在输配电线路上进行停电作业均须装设便携式接地线。针对便捷式接地线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不能正确接地的情况。介绍了一种内置接地电阻检测仪的便捷式接地线装置。该装置基于STM32F4单片机并结合了卡尔曼滤波算法设计了可以实时检测接地电阻的便捷式接地线装置,通过通讯模块实时反馈接地电阻值到上位机判断便捷式接地线装置是否正确接地。便捷式接地线装置通过在无干扰下对阻值的
如今汽车已是人们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中国汽车市场正在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世界汽车市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自然需要汽车文化以及技术的传播,翻译尤其是科技翻译自然也就成了中国技术走出去必不可少的一环。指令型无主句是汉语科技文章中频繁出现的特有句式,而英文中不存在无主句,因此如何翻译此类句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篇报告采用的翻译材料来自某汽车公司的维修手册《C5发动机控制系统》,译文供东南亚、南美、
本论文系与毕业作品纪录片《弦外》配套的作品阐释型小论文,基于该纪录片的创作实践,本文以致力于使用古琴改编现代流行曲目的琴馆和琴师作为研究对象,对网络传播中的古琴媒介形象进行分析,探究新媒体环境对传统古琴在形象塑造上的改变。通过线下对这些琴馆的参与式观察获得主要的采访资料,同时通过跟踪拍摄,试析在网络环境中古琴文化传播者、古琴演奏场域、古琴的视觉和话语等媒介形象的转变,并且在这种变化中又如何坚守其文
围绕“任务”的二语习得研究自20世纪末至今一直颇受关注,但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于任务过程中教师的“教”法,学生“学”的状态和投入程度被极大地忽视。现如今,我国英语课堂中仍大量采用任务型教学的背景下,论文从整体学习理论出发,采用Philip and Duchesne(2016)提出的学习者投入理论框架对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中任务类型对学习者投入过程的影响进行研究。该框架立足于整体学习观将学习者投入划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