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产品视角的开发区与城市整合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lonbal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区作为承载中国经济改革的先锋示范地区,是调整城市空间和产业结构、促进都市区空间统筹发展的核心地区,也是区域公共产品由城市化地区向乡村地区拓展延伸的过渡地区。由开发区成长发育的新城(区)具有主体多元性、需求多样性、矛盾复杂性等特征,是区域公共产品供需矛肝最突出的地区,也是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改革的关键地区。开发区与城市整合,其本质是都市区范围内的城市功能空间重构,而基于公共产品视角促进开发区与城市整合,即是推动公共服务在都市区范围内的均等化配置。本文以公共产品作为视角和切入点,引入“动态整合”的概念,将城市与开发区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范围,探讨区域公共产品生长轨迹足否与城市开发区整合存在耦合规律,揭示开发区与城市互动整合的演化趋势及其动力机制;应用AHP分析、聚类分析、空间插值分析等分析方法,基于开发区“外延整合”和“内构整合”的两重内涵,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分别对开发区与城市“外延整合”和“内构整合”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并由此推导出基于公共产品配置的开发区与城市整合发展的基本模式和路径。在此基础上,提供基于公共产品视角的长三角开发区与城市整合发展的基本途径与策略建议,从而建立具有现实指导性的城市开发区整合的规划机制。本研究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对研究范围和论文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办法和研究框架。   第二章,理论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分别对国内外公共产品和开发区整合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第三章,历史推演:公共产品视角下的开发区与城市动态整合演化机制研究。基于公共产品的视角,对开发区与城市互动整合的演化过程、演化趋势及其动力机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开发区与城市动态整合的不同阶段中公共产品需求的时序差异。   第四章,横向比较:基于公共产品配置的开发区与城市整合评估。基于开发区“外延整合”和“内构整合”的两重内涵,应用AHP分析、聚类分析、空间插值分析等分析方法,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分别对开发区与城市“外延整合”和“内构整合”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并由此推导出基于公共产品配置的开发去与城市整合发展的基本模式和路径。   第五章,典型案例: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城市整合研究。以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典型案例对上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ArcGIS空间分析从公共产品的空间均等化和供需平衡阿方面对江宁开发区与南京主城的动态整合程度进行深入研究。   第六章,模式构建:开发区公共产品配置标准研究。基于上文中对开发区与城市整合的纵向演化、横向评估和典型案例分析的研究基础,借鉴国内主要城市公共产品现行的相关配套指标,对开发区公共产品配置标准进行探讨,为国内开发区建设中的公共产品配置提供参考。   第七章,结论与讨论。概况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指出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其他文献
应对气候是建筑的基本任务,建筑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适应气候的庇护所,是共融于自然环境的,但随着人工环境控制技术的进步,人们更多的依赖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机械设备来创造人
当今,我国城市规划事业在城市加速发展的促动下,面临着全球化与地域化的两极互动。城市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地域特征的急速同化,这使得城市中蕴含着自然
视觉文化的兴起,人类社会正生存在一个符号环境的世界,在视觉社会中的建筑形式必然要尊重当代视觉文化的语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传播通信科技的发展,视觉文化对城市和建筑的
遗址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记忆和城市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随着人们对遗址价值的认识逐渐深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在世界各国的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是
学位
随着国内外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在当今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和技术分析两者结合越来越紧密,许多新技术在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改造与优化中得到应用和发展,材料技术、照明技术、制
我国中部地区大城市的区域化与都市区化,与西方城市低密度蔓延的都市区化,与我国沿海城市密集化环境下的大城市扩散型区域化均有所不同。由于受到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和机动化水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区域发展迅猛,已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从国家层面来说,反映出产业结构整体向重化工业转型和能源通道的沿
学位
本文对福建青水传统木构民居的研究以保存史实、认识特点、更新准备为目的。论文从环境与选址、功能与空间、材料与建构这三方面出发,研究了它的一般特点,并初步探讨了青水传
传统村落作为“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人工产物,其生成—生长—衰落或者兴盛都源自村落中“人”的意识。因此,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演化,必须研究村落中的“人”。本文引入“村落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