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毛泽东统战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kpu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不仅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运用统一战线克敌制胜的实践经验,而且也集中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式话语融合西方思想的语言艺术。回溯党的历史,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话语特色和思维范式的统战话语体系。这一统战话语体系逐渐冲击着国民党在政治话语上的话语霸权,指引着中国共产党更好地运用统战理论去开展统战工作。因此,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构建统战话语体系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作为由“统一战线”和“话语体系”共同构成的复合型概念,“延安时期毛泽东统战话语体系”具有独特的话语内涵,即是指毛泽东在延安时期(1935.10-1948.3)指导现时统战实践和总结以往统战经验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统一战线的概念、判断和表述等的集合。这些统战话语零碎分布在毛泽东的系列文章、中国共产党的相关文件以及其他领导人的文章之中,因具有强烈的统一战线意蕴和特色而形成体系,集中反映着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统战思维、价值导向和话语特色。延安时期毛泽东统战话语体系的构建有着独特的构建理路。从构建原因来看,毛泽东统战话语体系是中国统战在革命新形势下形成的历史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统战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成熟运用统战法宝的经验总结。从构建历程来看,延安时期毛泽东统战话语体系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反日反蒋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这三个阶段的演化过程中,毛泽东统战话语体系集中体现了斗争性、发展性和人民性的形成特征,充分反映了毛泽东统战话语体系形成发展的话语斗争、鲜明旗帜和价值属性。延安时期毛泽东统战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分别由五个标志性话语作为支撑,以阐述“为何要统战”“如何去统战”“由谁来统战”“靠谁来统战”以及“统战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首先,统战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推翻“三座大山”,这回答了中国统战的主要对象问题;其次,统战的策略方针是“又联合又斗争”,这回答了中国应如何开展统战的问题;再次,统战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回答了谁来主导统战的问题;又次,统战的依靠力量是“两个联盟”,这回答了统战依靠谁的问题;最后,统战的地位作用是“重要法宝”,这回答了统战是什么的问题。延安时期毛泽东关于统战话语体系的构建,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下构建爱国统战话语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在统战原则上,要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爱国统一战线;在价值导向上,要坚持人民至上基础上的民族统一战线;在制度设计上,要坚持团结联合基础上的政党合作制度;在理论发展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统战理论创新。
其他文献
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基础,就其本质而言,它实际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对个体提出的现实要求。当今时代是一个责任日益凸显的时代,个体只有明确自身的责任并切实地担负责任,才能避免在责任逃避中灭亡。与其他事物一样,责任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对不同的对象而言具有不同的规范。担当是个体对责任的承担,责任担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于是,从时代与现实
学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习总书记对于青年一代的殷切祈望。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接班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任。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变得更为重要,不但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成,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
学位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这个背景下,有效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开启“十四五”的新征程,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有关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
学位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大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思想阵地,是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思想平台。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只有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使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创新中发展。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研究对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从高校思政课教学这一实践活动
学位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了情怀和厚植情怀的重要性。这为将“情怀”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当中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情怀培育提供了方向指南。思想政治教育情怀,是主体基于情感认同和正确认知所产生的超越个体利益的积极情感、行为实践和崇高精神。其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为现实性、超越性、稳定性、亲和性、社会性和主体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情怀培育,则是指教育者根据人的情感发展规律
学位
高校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评判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会受到内部与外部、主观与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思政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承担着将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的任务。在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问题上,教师责无旁贷。从教
学位
20世纪末,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强烈地震,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未来命运面临严峻的考验。值此危机时刻,以福山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抛出了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历史终结论”,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新世界秩序”。面对马克思主义在西方被边缘化的困境,德里达以《马克思的幽灵》作为反驳,提出了“新国际”概念。德里达是解构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对西方传统哲学的解读,推动了形而上学批判的深入发展。《马克思
学位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成长成才的地方,承担着为祖国培养高素质、高智力人才的重任。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不仅要抓智育,更要抓德育,坚持育人与育才的统一。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的德育与智育没有形成很好的育人合力,如何在高校所有的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本研究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隐性教育理论、协同教育理论为相关理论支撑,通过对“课程”
学位
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无需赘言,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又是作为这一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价值理性的视角研究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以价值理性作为贯穿整个研究课题的中心线索,以一个整体性视角分析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挑战、维护路径思考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价值理性作为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共分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和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加以梳理。第二部分在对价值理性、意识
学位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是针对鲍威尔的《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同时就当时“犹太人问题”发表的自己的看法。《论犹太人问题》指出,伴随着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整个国家分裂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两部分,人也因此有了二重性,即政治领域的“公民”和市民社会领域的“私人”。犹太人凭借犹太精神——对金钱的信仰崇拜和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掌握了整个市民社会。犹太人渴望获得解放的问题随着市民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