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屏幕的空间嵌入与意义生产 ——以“亚洲之光”大屏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k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媒介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中心,一直为传播界所探讨的话题。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高流动性、即时并渗入城市空间的媒体集合,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感知城市空间的方式。20世纪70年代中期,电子屏幕首次出现在城市街道,时至今日,城市户外大屏已经成为一种屡见不鲜的城市景观。因此,本文将围绕城市大屏幕与城市空间,具体探讨城市大屏幕如何成为形塑城市的关键节点,并通过这些节点生产出的新的城市意义。第一章主要探讨作为媒介的城市大屏幕如何嵌入城市空间,进而成为城市网络关系中的一个节点。首先,城市大屏幕将“媒介”与“建筑”勾连起来,使得建筑具备了媒体和艺术的属性;其次,作为数字媒体的产物,城市大屏幕呈现的内容属于虚拟空间,而其在公共空间的实践将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融合起来,也就将城市大屏幕与这种媒介空间真正与城市融合起来;基于上述两点,最后落脚到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媒介,即作为媒介的城市。第二章着重探讨城市大屏幕如何嵌入居民的日常生活,这是形塑城市网络关系的第二个节点。同作为实体空间的公共空间一样,居民在该空间的实践也是城市网络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要素。首先,城市大屏幕在有限的区域内调动了居民更多的感官体验,改变了居民感知城市的方式,为市民的新型公共交往提供了可能;其次,在置放城市大屏的街道中穿梭的身体已经具备了身体的两重性,即表现的身体和虚拟的身体;最后,虽然城市大屏幕目前背后的逻辑依然是商业资本,但它的出现的确拓展了现代人的观看场景,观看场景不再局限于手机屏幕或是私密性的家庭场景。此外,大屏幕本身和气播放内容、色彩等都成为了城市文化景观的一部分,市民从观看和注视的行动中也可以获取相应的文化和审美愉悦,进而加深人与城市的连接。第三章从“意义生产”的角度入手,着重探讨城市大屏幕生产出的新的时空意义。首先,城市大屏幕在公共空间中还形成了新型的景观社会,当前的城市大屏依然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商业广告,成为营造居民消费欲望的景观社会;不同地区的城市大屏在呈现方式和内容上都存在着显著区别,每个地区的城市大屏所呈现的内容都与当地独特的文化、历史以及社会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城市大屏幕也成为了城市的文化表征。其次,城市大屏幕在当前成为了新的城市地标,从而建构起“地方”的归属感,本文从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三个维度进行论证。最后一章是本文的落脚点,虽然城市大屏幕作为都市生活的一个节点嵌入了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并且生产出新的空间意义,但是其暗含的“控制社会”和城市的不可沟通性依然不能忽略。近年来,各种新型数字媒体的应用成为转型“智慧城市”的基础设备,这其中隐含的空间权力形式、背后资本的操纵也会带来新的城市问题,最终造成城市空间和人的异化。本文的四章内容之间的逻辑如下:先通过“地理媒介”“空间嵌入”等理论印证城市大屏幕有效嵌入到城市的物理空间和居民的精神文化空间,在前两章基础上论证城市大屏幕作为城市的一份子是如何生产出新的城市意义。最后,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分析城市大屏幕发展的局限性,并反思这种新型数字技术对人和城市带来的异化。
其他文献
学位
在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作为信息社会弱势群体的少数民族村民,参与到网络社会的信息互动中,现代媒介逐渐渗入少数民族村民的日常生活。笔者研究的中里屯是广西偏远山区的一个毛南族村落,属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广西众多偏远少数民族山区农村的其中之一。本文运用线上线下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从村民的微信社交、生活方式以及情感体验三个方面对微信与中里屯毛南族村民日常生活进行研究。第一章“线上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Kp=L2D2S2分解的多变量系统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一.基于高频增益矩阵Kp=L2D2S2分解的多变量系统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 考虑下面理想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y=G(s)u,(2.2.1)其中G(s)∈Rm×m[s]是传递函数矩阵,u,y∈Rm。 控制目标是设计控制律使得闭环系统的所有信号均一致有界,且使得
近年来,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线教育得到了快速普及,如今的在线教育行业正在从数字时代、移动时代向以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挖掘为基础的智慧教育过渡。智能教育系统中包含了数以百万计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潜质和学习能力都是有差别的。智慧教育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指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知识点进行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分析,为学生制定自适应的学习方案。因此,如何利用数据挖掘相关技术对学生的
在农业生产中,磷(Phosphorus)能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对作物的高产、优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磷的过量投入,造成磷素大量在土壤中累积,成为土壤面源污染的潜在危险源。如何提高肥料磷和土壤累积态磷的利用效率,实现“减磷增效”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磷肥在土壤转化同时受菌根、解磷菌和根瘤菌等微生物的影响,菌根被证明是植物获取磷的另一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微生物增强
子群对群的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他们性质的研究往往可以获得大量关于原群结构的重要信息。因此子群在群论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研究有限群时,利用一些特殊子群例如:Sylow子群、Sylow子群的极大子群、极大子群、2-极大子群、Hall子群等的性质来刻画有限群的结构更具有实际意义。国内外许多群论学者都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如文献[1],[4],[8],[9]等。本文在文[1]和[8]的基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互联网用户数量增势显著,随之而来的海量数据给用户和服务平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服务平台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这些数据为用户和自身创造价值,而解决此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推荐算法。推荐算法是通过建模用户的画像、用户的行为数据、项目本身的特征以及相关的上下文信息来预测用户的偏好,并为用户提供推荐服务。在学术界有众多研究人员致力于推荐算法的研究,并提出了丰富的推荐算法预测框架
冬水田作为一种人工湿地,其有机物质的含量和种类非常丰富,而冬水田的碳循环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甲烷,加剧温室效应。硝酸盐的厌氧甲烷氧化反应是由厌氧甲烷氧化微生物驱动的一种促进碳循环的反应,该反应可以显著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潴育和潜育冬水田水稻土由于水分状况不同,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也存在差异。不同类型冬水田的环境因子会对参与厌氧甲烷氧化微生物ANME-2d古菌群的空间分异特征有何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纵观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脉络,艺术创作中的隐喻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中就已经形成,一直持续至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对视觉隐喻这一概念进行定义。通常对视觉隐喻的研究大致分为:一、语言范畴,通过对文学语言的联想与解读,经过文学语言建构的视觉画面具有隐喻的修辞作用;二、艺术范畴,通过绘画语言建构的意象,具有直观感受的视觉隐喻情感,可与观众产生精神共鸣。塞西莉·布朗通过对诗歌文本的解读,联想,
最近几年,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研究十分火热,经过几年的发展,其性能就大大超过统计机器翻译,在通用领域特别是某些特定领域,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已有许多应用场景。基于翻译记忆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且还有不少提升空间,因此,研究如何结合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和翻译记忆,使我们的机器翻译吸收翻译记忆的优势,这对于提升机器翻译的翻译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借助于翻译记忆,这对提高机器翻译的线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