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居民通勤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j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勤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除了通勤自身的目的属性,在其过程中居民的体验同样重要。因此,关注通勤者的体验,不断提高居民在通勤过程中的幸福感,是提升居民整体幸福水平的重要途经之一。通勤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是对其进行改善的基础,甄别对通勤幸福感提升有益的因素,对于关注个体通勤行为的交通系统优化、打造以人为本的建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安市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开发的手机软件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的数据,通过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安市居民通勤幸福感的现状特征,构建大城市居民通勤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对居民通勤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为政策制定者及规划设计人员提供适宜的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在不考虑通勤行为和建成环境等相关影响因素时发现,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对通勤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个人社会经济属性特征中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拥有交通工具情况、家庭月收入、家庭住址、工作住址、价值观等都与通勤幸福感显著相关;BMI、吸烟情况等身体健康指标也显著影响通勤幸福感。(2)控制了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后,通勤行为对通勤幸福感依然有显著的影响。影响通勤幸福感的通勤行为要素主要有通勤模式、通勤陪伴者、通勤中进行的活动和通勤目的地。步行和骑自行车的通勤幸福感更高,地铁的通勤幸福感更低;通勤时有伴侣或朋友陪伴的通勤幸福感更高;在通勤过程中工作、放松或思考都对通勤幸福感有提升作用;回家时的通勤幸福感更高。此外还发现,通勤当天的空气质量也对通勤幸福感存在影响效应。(3)控制了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及通勤行为后,职住地建成环境对通勤幸福感依然存在显著的影响效应,通勤模式为职住地建成环境影响居民通勤幸福感的重要路径之一。具体而言,职住地建成环境可通过影响小汽车驾驶、公交车、自行车、地铁这几种通勤模式的选择进而影响通勤幸福感,较高的工作地用地混合度能够通过减少小汽车驾驶、地铁通勤及增加自行车通勤的选择进而增加通勤幸福的可能性。职住地建成环境对于通勤幸福感的影响在不同通勤模式之间存在差异,对于通勤者来说,较高的居住地路网密度能够通过增加小汽车驾驶通勤的选择进而降低其通勤幸福感,但较高的居住地路网密度能够通过减少公交车和地铁通勤的选择进而增加其通勤幸福感。
其他文献
黄土的压缩变形问题严重影响着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以及安全运营。延安新区“填沟造地”工程建设于黄土地区,其填筑高度高、填方面积大,在堆载和水的作用下易发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以及边坡的变形破坏。本文以延安新区Q3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压缩固结试验、湿陷试验得到黄土在不同浸水时长下的工程力学性质。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压汞法、能谱分析等多种测试技术获得黄土在不同浸水时长下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化特征,具体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教育的需求也由过去的“有学上”转变为如今的“有好学上”。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构建覆盖率高,服务性强和满足人民需求的教育设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长期追求的目标,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有助于教育的公平发展。在此背景下,为解决我国教育规划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优化城市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均等化,
作为构建大遗址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区村落的文化空间建设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导致了遗址区村落与大遗址本体之间在物质空间上缺乏统一性,文化上存在割裂。因此本文以陕西省咸阳市乾陵村为例,试图通过文化空间理论及相应的规划手段解决遗址区村落与大遗址发展之间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为遗址区村落的发展提出建议。本文首先运用文化空间理论对乾陵村文化空间进行解构,提出乾陵村文化空间演变机制。并以文化空间理论为基
“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作业中往往伴随有各种各样的建筑用地问题,例如: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路基的塌陷、道路的变形等。而对黄土动力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对指导该地区的实际工程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灾害效应与风险”课题,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夏家大路的黄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GD
镇域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也是国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镇域聚落体系优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村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力量的关键。基于产业发展的镇域聚落体系优化研究对镇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商洛市大荆镇为研究区域,以镇区及周边(聚落)村庄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相互作用视角出发,采用引力模型对大荆镇聚落体系进行研究和理解,从产业发
宁明盆地古近系泥岩埋深浅,具有遇水泥化、膨胀、崩解的特性,对基础工程的建设和运营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防治宁明泥岩造成工程地质灾害,对宁明盆地古近系泥岩开展试验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基本物理特性试验对宁明泥岩进行分类;对试样进行增湿干湿循环试验、通过微米CT试验研究泥岩内部的裂隙发育特征;通过浸水干湿循环试验研究崩解物的级配的影响因素;通过X射线衍射试验、扫描电镜试验结合崩解特征探讨宁明泥岩的
20世纪中期,西方世界城市与工业经历了空前规模与超速的变革,无节制的快速生活不仅没有提高生活质量,其本身却成为城市问题的根源所在。慢城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以维护城市地方特色和提高城市物质及人文环境、居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迅速从欧洲蔓延至全球范围。我国慢城建设通常借助旅游开发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展现地方文化特色,通过打造慢旅游项目为生活忙碌的人群提供宜居且适合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华阴市是陕西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从粗放外延式扩张向精细内涵式发展推进的转型期的到来,历史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观点也逐渐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观点强调将多个文化遗产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重视文化遗产间的互动关系。西安市及咸阳市是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作为研究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基于关联视角对研究区国保单位的关联性
自然界降雨-蒸发带来的干湿耦合作用对土体性质、结构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众多工程建设,因此研究干湿循环下土体性质、结构变化情况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烘干法模拟脱湿过程、水膜转移法模拟增湿过程对取自武乡盆地边缘的黏土进行干湿循环试验。在干湿循环过程中通过数字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手段研究土体表面的裂隙演化。之后分别对多次干湿循环前后的土样进行微观试验、强度试验、渗透试验及膨胀试验,并利用灰色理
本文选取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诱发的石碑塬低角度边坡滑移为研究对象,在固原市原州区石碑塬地区开展了工程物探、工程地质测绘及现场取样等野外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了黄土基本力学试验、室内动三轴试验、室外水槽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等研究,对低角度边坡在震动液化作用下发生滑移现象的机理进行探索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1)对研究区野外勘探和走访调查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石碑塬低角度滑移特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