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觉醒的表征——基于我国初中语文教科书(1978-2000)文本的观念史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梳捋某一观念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这对于认识和把握社会观念的变迁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历史自有其时局演替的时间周期。20世纪最后30年是一个具有历史发生学意义的关键时段,社会转型期中的时代语境嬗变频仍,各派思潮更迭涌动,社会个体化成为新的时代特征。若以观念史的视角返观这一时期社会思潮的演进,便可发现一种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趋势。教育哲学的视域提示我们,人是教育的前提和对象,个体则是人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理应做到眼中有个体。特定历史年代的语文教科书,如同蕴藏着民族精神的活化石,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研究价值。本文是一项以个体观念为研究对象,以语文教科书为研究资料的微观观念史研究。研究锚定了1978-2000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段,带着寻找“个体”的眼睛,回溯式地跨入当年语文教科书的文本世界,以“知识考古”的方式重新翻掘一段积淀着文化密码的历史岩层,在观念史的视野中将“个体”这一核心观念从语文教科书文本的话语中抽离出来,对其发生发展的演化历程加以梳理和总结。研究中以知识考古学、观念史和一般思想史的理论为方法论指引,采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等具体方法,对教科书中的个体观念做出了解析。研究发现,这一历史时段内人教社编写的5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呈现出了个体逐渐觉醒的趋势和个体观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的态势。具体表现于多个方面:从课文主题来看,表达个体与国家、集体的内容逐渐减少,表达个体私领域观念的内容渐次增加;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来看,主流形象从高大形象走向平凡形象,典型形象从利他形象走向自我满足形象,为集体的形象出现渐少,为自我追求的人物有所增加;教科书结构性特征的变动和调整亦暗含着愈加关注个体的倾向。同时,文本分析显示出教科书中指向个体的观念视域逐渐明晰,个体的情感空间逐步延展,个体的身体自由渐次释放;话语分析则表明,编者与作者的话语背后隐含着知识与权力的内在紧张关系;对文本与主体互动过程的考察则阐明了不同视域下个体观念生成的机制。面对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感召,教育应自觉引导个体走向启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新时代培育出新个体。本研究主要由引言和七章正文共八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内容有三,一是阐明了本研究的缘起、意义与问题的提出,二是按照不同的领域对相关的已有研究进行了重点文献的梳理,三是对核心概念做出了详细的界定,并划定了本研究的基本范畴。第一章为研究概述。阐述了作为方法论引导的三大理论基础,即知识考古学理论、观念史理论和一般思想史理论。在反思了社会个体化趋势和社会思潮发展的前提下,提出了“特定历史时期中个体观念如何演变”和“教育如何启蒙个体觉醒”的研究问题,并对研究的基本思路、逻辑结构和分析框架予以交代。第二章回顾和阐述了两条现代性之路:即个体观念的现代性之路和语文教科书的现代性之路,此乃探讨社会个体化趋势下教科书个体观念演变的基础。首先追溯了个体观念在西方和中国的演化历程,并追认了近代启蒙意味中的个体观念;然后对语文教科书的特定历史使命和启蒙价值进行了阐释。第三章以内容分析法来审视5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个体观念。先是通过课文主题和形象塑造方面的描述性研究、语词和篇目方面的结构性研究,考察了个体观念的呈现。接着从教育过程内部来透视教科书中个体的位置,对包括教学大纲和教案在内的教育文本加以解读。然后在以上剖析中概括出个体由被遮蔽转向觉醒的状态,以及个体观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的趋势。第四章继续探察教科书中个体的萌生,以文本分析法对个体的观念视域、个体的情感空间和个体的身体自由加以觇视。先从学科视角剖释个体观念视域,将抽象的个体观念解析为具体的内涵,又分别对教科书中个体的情感和身体的存在样态予以省察,探明了个体的情感空间走向广阔和身体渐趋舒展的趋势。第五章则在前述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已然验明研究预设的基础上,绕到教科书舞台的背后,通过话语分析法对编者和作者的角色和话语逻辑展开剖析,力图揭示教科书文本叙事背后权力与知识的钩联关系。第六章主要是从不同的哲学视角来洞察语文教科书与个体互动的内在联系。其一是在接受理论的视域下,审视了学生在接受教科书文本过程中产生主体意识进而生成个体观念的过程;其二是在镜像理论的视域下,剖析了教科书形象塑造和教师强化是如何形塑学生的个体观念的;其三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视域下,解析了教科书内容变化和教师教学方式变化对个体观念形塑的影响;最后则是在葛兆光思想史的视域下,省思了语文教科书对大众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建构的影响。第七章作为代结语,围绕个体觉醒展开了政治与社会分析。首先从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角度分析了知识生产背后的政治策略;其次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审视了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个体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最后在反思中得出研究的结论,即教育应该引导个体走向启蒙、促进个体的觉醒。同时指出,当今新时代呼唤着新个体,对个体的启蒙应取道于教育与国家及社会的联合作用,尝试以“尊重个体”的理论与“率性教育”的实践道路作为教育的积极应答,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视角的独特。它可以被视为观念史研究中的一枚小小标本——还原一段鲜少有人涉足的微观观念史(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的观念史),本身就是一项新颖而重要的研究,以语文教科书为棱镜聚焦于个体观念,亦是一种特而又巧的切入。
其他文献
作为甜菜制糖工业的副产物,甜菜粕是生产甜菜果胶(SBP)的理想原料。通常,果胶具有良好的凝胶性,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然而,SBP的物理凝胶性质却不理想,受限于其自身的高乙酰基含量、高中性糖侧链含量以及相对较低的分子量。为了克服这些来自于SBP的凝胶限制条件,改变SBP凝胶性不强的局面,本文围绕SBP构建了系列水凝胶体系,并对其凝胶性质和凝胶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SBP在凝胶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
学位
随着信息时代的革新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更复杂和更友好的人机交互需求应运而生。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传递方式,人脸表情是实现机器理解人类情感的重要数据基础。人脸表情识别可以广泛应用在公共安全、医疗诊断、商业营销和虚拟现实等众多场景。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由于强大的特征学习能力,依托高性能的计算资源显著提升了表情识别的准确率。然而,面对现实世界中爆发式增长的数据,个体差异、复杂场景和不确定性等普遍存在的问题严
学位
随着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主链上含有金属原子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与传统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相比,金属聚合物在氧化还原、磁性、光学、催化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超分子科学、纳米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聚二茂铁硅烷(polyferrocenylsilanes,PFSs)是其中一类最具代表性的金属聚合物。PFS主链由二茂铁和有机硅单元交替组成,链段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独特的分子
学位
近年来,可穿戴柔性应变传感器在人类活动监测、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成为当前电子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特别地,柔性电阻式应变传感器(FRSS)能将外部机械刺激转化为可视化的电阻变化信号,且具有灵敏度高、信号响应快、制造成本较低、稳定性好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物理传感器的优选者。然而大多数已报道的传感器存在制备成本高、工艺流程繁琐、传感性能有待提升等问题,难以实现大规模的生
学位
简单的链状原料可通过烯炔和二炔环异构化反应快速构建环状甚至是并环及多并环结构,而且这两类反应转化模式多样,原子经济性高,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催化剂的角度来看,π酸性较强的金和铂络合物是催化这两类反应最为有效的催化剂,尤其是一价金,但一价金直线型配位的模式给实现环异构化反应的不对称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从反应中间体来看,许多烯炔和二炔环异构化过程都需要经历金属卡宾中间体。双核铑卡宾是历
学位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在此背景下,彼此交往时的“身份”-“国家形象”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之一。国家形象问题的实质,是国家之间的相互认同。然而,在现今的世界传播格局中,中国之国家形象却面临着被西方世界“他者化”的现实困境。于是,“中国形象”建构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习近平曾多次强调指出,体育是人类进步
学位
目前,非线性科学的研究几乎涉及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复杂系统,其中的非线性作用使得系统呈现出多种运动模式。混沌就是非线性系统的典型行为。无论是在物理学、数学、地球科学还是生命科学等众多科学领域中,混沌现象都得到了广泛研究。关于混沌的预测及其应用研究,已成为非线性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前沿课题之一。本文主要是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探究对于混沌系统相关预测的问题。机器学习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有
学位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使农机在跨区作业中存在的作业效率不均衡、实时存放难,信息传递不对称等问题变得更加紧迫,农机调度的智能化、绿色化已经成为农业信息化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为实现农机调度的节能减排,使农机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选择农机绿色调度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系统设计了农机作业监测系统的成本监测模块;基于逼近理想解与多目标规划模型,解决了农机库棚位置选择问题;并运用E-
学位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是近年来应用最为广泛的新兴生物技术之一。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克服了传统的大量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中基因表达平均化的缺点,在单个细胞层面上描绘转录组表达情况。高通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出现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在单细胞层面上精细描绘各类复杂器官、组织和生物学过程中转录组情况,有力地推动了针对复杂生物学过程的科研研究。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的改进给各类生物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工具。本论
学位
能源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内在动力,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安全,同时也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植物源生物质具有分布广、可再生、储量大的特点,被视为是一种可以替代化石能源的新型碳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目前,人们对植物生物质资源的利用已经有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植物源生物质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结构的精密性和复杂性,导致了植物生物质的利用还存在许多障碍。近年来研究人员在生物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