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视域下短篇小说集《绕颈之物》的女性主义解读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a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1977-)是尼日利亚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活跃在美国和世界的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阿迪契的小说创作视野非常广阔,跨越了历史与现实,除了展现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特质,也关注到了跨文化、后殖民、离散语境下的身份认同、女性主义等多方面问题。而她的短篇小说集《绕颈之物》则全方位地展现了这种广阔视野,并和其长篇小说构成一种互动,对这部短篇小说进行研究,有助于全方面地了解这位尼日利亚作家。同时,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小说集《绕颈之物》中的各篇小说以及其中的女性人物,有助于理解阿迪契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而管窥后殖民女性主义与西方主流女性主义的异同。本文主要内容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尼日利亚的历史语境和本土社会环境出发,分析《绕颈之物》中当代女性人物的身份认知困境与表达困境。阿迪契从个体经验出发,分析探讨沉重殖民历史与复杂的社会现实如何让女性成为双重他者,并因此被迫沉默。通过小说集中的《一号牢房》《个人感受》《猴跳山》《过不了明天》等短篇小说,可以看到在后殖民时代,尼日利亚女性不仅要经历内战和日常公共暴力冲突带来的死亡威胁,还要努力摆脱父权夫权压制下的个人创伤性记忆。第二部分从《绕颈之物》中的离散语境出发。在美国流行文化通过大众媒体渗入尼日利亚家家户户的当下,人们开始建构一种移民神话。在这种不切实际的移民神话驱动下,许多女性离开祖国,跨越大西洋来到美国寻求新的生活。但阿迪契笔下女性人物却并非一去不复返,她们两地为家,却又处处无家。通过对小说集《绕颈之物》中各篇小说的分析,这一部分试图探讨女性为何徘徊在大西洋两端却无所归依,并探讨她们的生存挣扎、团结协作和各自的身份追寻。第三部分结合前文的分析,探讨当代尼日利亚女性应如何冲破所谓的“绕颈之物”,觉醒自我的主体意识,发挥能动性,解构传统的女性“他者化”想象建构,最终获取种族与性别语境下的自由。重获被压抑的尼日利亚女性身份,有助于女性群体摆脱后殖民话语和男性话语的双重压迫,重新发出自己的声音,重建女性文化身份空间。阿迪契在小说中并不盲目,她描写女性人物短暂团结后分道扬镳,以此来展现无差别“女性团结”的脆弱性;同时,她也不悲观,她让笔下的女性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让边缘人们相互鼓励,摆脱固有的感伤;让“被湮没的人群”重获新“声”。与此同时,阿迪契是面向未来的,她在12篇小说中探寻了个体的生存可能,间接地鼓舞了尼日利亚女性以及所有边缘群体走出他人强加的身份,主宰自己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向。可以说,阿迪契通过女性主义的文学书写,挑战了主流权威,超越性别限制为自己的同胞赋权,从而最终冲破“绕颈之物”这种精神上的束缚。
其他文献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保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是生活教育实施的直接途径,还是幼儿园整个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然而梳理幼儿园保育的历史可以详见,保育与教育的关系呈钟摆状不断演化,日渐显现出隐性分离状态。反观幼儿园实践中的保育,也多有其理论地位“难以落地”的质疑声音。当前,对于保育的研究多见于生活活动的现状调查及保育员的专业化策略,少有以保育员为第一视
学位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最深刻的戏剧之一,提出了关于爱,权利,正义和人性的永恒问题。然而,《李尔王》并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在重新讲述前基督时代古英国国王莱尔和他的三个女儿的故事时,莎士比亚借鉴、改编、并重写了各种来源。最重要的是,来源中的考狄利娅的形象与《李尔王》中考狄利娅的形象有许多不同。本文试图探索早期来源中的考狄利娅与莎士比亚剧中的考狄利娅的形象差异,从而突出差异背后的各种各样的政治与宗教因素。
学位
在菲律宾作家何塞·黎萨尔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社会毒瘤》与《起义者》中,华人角色往往会以负面的形象出现。只有对黎萨尔本人的经历与思想轨迹、当时的国际社会环境乃至西班牙殖民时期华人的社会地位有着深刻的把握,我们才能理解黎萨尔倾向于塑造负面华人形象、以及其对华人持一贯敌视态度的原因。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黎萨尔与中国的关系,他身上的华人血统已得到中菲两国学界的认同,然而他本人却从未表达过对
学位
图画书作为“最适合幼儿的阅读材料”,对幼儿认知、语言、社会、审美等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图画书教育价值的彰显取决于幼儿与图画书的有效互动。基于儿童视角的图画书选择偏好研究,有益于成人为幼儿提供符合其阅读兴趣与需要进而能够产生有效互动的图画书。然而,已有研究中缺少基于儿童视角对幼儿图画书偏好的探讨。因此,从儿童视角出发,探究幼儿的图画书选择偏好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选取L市X幼儿园大、中、小
学位
冒险行为的结果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幼儿合理的冒险行为对其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幼儿的冒险行为受自身、家庭、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对幼儿冒险行为的态度是影响幼儿冒险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已有研究发现,关于幼儿冒险行为的年龄、性别特点的研究结论仍有争议,此外,幼儿冒险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幼儿个体、家长及同伴等因素上,对于教师态度这一重要因素的研究很少,相关结论大多也是散见在
学位
“乌力格尔”是最晚在19世纪80年代至今仍根植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下文均简称为“前郭尔罗斯”)活态环境的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传统曲艺形式。因表演时使用蒙古语自拉自唱,汉语意译为“蒙语说书”,其表演者的蒙古语意译术语为“胡尔奇”。论文依据当前前郭尔罗斯乌力格尔传承方面理论研究成果相对匮乏这一现实,选择了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的乌力格尔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整理了前郭尔罗斯乌力格
学位
伪满洲国奴化教育是1931年至1945年间,日本在中国东北推行的法西斯的殖民地教育。该教育以驯服奴役中国民众、灭亡中国为最终目标。1933年日伪颁布《私立学校暂行规程》,自此伪政府正式管制中国东北的官、私立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奴化教育行政体制趋于完整。1933年至1937年是伪满洲国初步完善教育行政体制后,推行从军事高压到文化渗透奴化教育的过渡期。1937年伪满颁布“新学制”,缩短学生修业年限,此
学位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克里斯托弗·马洛基于《浮士德之书》改编的戏剧,然而剧中魔鬼梅菲斯特与传统魔鬼诱惑者、怪物、反叛者的形象截然不同,该剧也因此开启了魔鬼形象的历史演变进程。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从文化史的角度切入,对魔鬼形象的转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即引言、三个主要章节和结论部分。引言介绍了克里斯托弗·马洛及《浮士德博士》的研究背景,并涵盖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意义等。第一
学位
托尼·莫里森(1931-2019)是著名的非裔美国女作家。《最蓝的眼睛》是其首部小说。故事讲述了非裔美国少女皮科拉·布里德洛瓦的悲惨遭遇,揭露了美国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非裔美国人的残害。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构成了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在空间表征的影响下,空间实践体现为规则内的空间实践和超越规则的空间实践。这两种空间实践产生了两种表征空间:规约的表征空间和挑战性的表征空间。本文以此为理论指导,结
学位
由韩礼德提出的心理过程是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子系统当中的及物性系统所包含的六个过程之一。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言的概念功能由及物性系统实现。及物性系统用来描述语言使用者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的经验。其包括六个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及存在过程。心理过程是及物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语言学领域聚焦的一个话题。本研究从语言学视角分析文学作品《都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