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多重话语建构下的“海子神话”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zzb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子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巨大的神话存在,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没有哪个诗人如此长久地被人议论,如此狂热地被人纪念和崇拜,也没有哪个诗人在这个诗歌式微的时代受到如此崇高的礼遇。在“海子神话”的形成中,一个现象是值得注意的--“海子神话”的所有叙述和建构其实都源于他人的想象和言说。这个生前连诗歌都难以发表的诗人,死后地位迅速地窜升,生前身后如此强烈的反差背后存在着怎样的文化生成语境,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文章第一部分是引论部分,简单介绍“海子神话”现象,并就目前国内的海子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总结。   第一章是海子诗人形象的生成,之所以这部分重点提出来,是因为海子的诗人形象是非专业读者想象和认识海子的重要踏板,也是读者进入海子诗歌文本内部之前早就包含的一个潜在视域,更是“海子神话”的重要内容。通过梳理海子的诗人形象,发现其建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孩子”和“天才”的海子,这一部分诗人形象的生成是海子最终成为神话必不可少的铺垫。在这部分中,他人建构和想象的关键词是:“天真”、“质朴”、“单纯”和“早慧”、“天才”与“疯癫”。另一个重要的诗人形象则是作为“诗歌烈士”和“文化英雄”的海子,这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形象,“海子神话”的中心。他人建构和言说的思路主要是强调海子作为烈士和英雄之前的“孤独”和“贫穷”,以及“诗人之死”到“诗歌烈士”的生成之路。   第二章主要探讨多重话语对“海子神话”建构和想象过程中两个互相影响的发展向度:一个是往崇高化和经典化的路上奔去,一个是往消费语境下的大众化与消费化发展。在第一章的铺垫下,已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海子不断拔高的过程,这里是以一种历时性的梳理发现这个崇高化和经典化过程中更详细的历史过程,同时扣入“多重话语”的关键词;消费化和大众化是海子神话在新时代接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一个多重话语作用的过程。   第三章主要是分析“海子神话”生成背后的文化语境,从中探讨各种话语体系推崇“海子神话”与其自身有着怎样的隐秘关联。这其中,理想主义、家园幻想、消费主义是三大主要的推动因素,在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知识精英话语、主流官方话语、民间大众话语、市场消费话语等等在一个“文化共用空间”中合力打造了“海子”这个经典文化符号。
其他文献
本文围绕“ABB”这种重叠式展开古今对比以及发展演化研究。   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范围、目标和方法,详细介绍了“ABB”重叠式的研究现状,指出“ABB”重叠式的理
在我国英语媒体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传而不通”与“通而不受”的问题,要求我国英语媒体必须提升自身的对外传播能力、强化对外传播的针对性,重视品牌形象的打造,争取更多的资
韦恩·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发表后,隐含作者的概念对叙事理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修辞维度系统研究叙事学也得到迅速发展。不过,西方学界对这一概念的争论却旷日持久,为其
吴敬梓是一位地域意识极强的作家,其地域意识在《儒林外史》中有鲜明的体现。其一,小说重视人物的籍贯设置,几乎明确了所有儒林人物的籍贯,并以多种方式加以呈现。人物籍贯的
“日内瓦学派”是首先将现象学的观念和方法全面直接地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的文学批评流派,他们没有统一的纲领和严正一致的理论体系,但他们都将批评看成是“关于文学的文学,关于
本刊第6期刊发了有奖调查问卷后,得到了读者的广泛支持与参与。许多读者在认真填写问卷的同时,还对本刊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与意见。本刊将吸纳这些好建议,改进编辑 This i
汪玉砚的画,最珍贵的,是在视界之内,有童真,在视界以外,又有世界。童年的视角其实是十分奇异的,未经规范,因而才显得稚拙。就好象最令成人所于心不忍,莫过于那些病孩不能运动
大型企业通常采用Weblogic作为基础中间件进行前、中台应用的部署.优化Weblogic Server的性能,确保系统稳定和高效运行,是系统维护管理工作重点.
借助于“课堂派”工具,构建了基于“课堂派”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它在课前传递信息,课堂进行沟通,阐述了该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及实施效果,以期为老师管理课堂,进行教学
建国后,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下,电影作为最富有群众性、最有力的政治宣传武器,一直承担着对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叙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