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代抗PCV2转基因猪的抗病力分析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xia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在分类学上为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动物病毒之一。它含有共价闭合的单股环状负链DNA,基因组大小约为1.76Kb。已知的PCV共有两个血清型,即PCV1和PCV2,PCV1为非致病性病毒;PCV2为多种猪常见疾病的病原,感染后导致机体免疫抑制,与其它病原体一起引起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另外该病毒的感染具有持续性长的特点,使疾病长期存在难以根除,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损失。目前对于该病毒的控制主要以注射PCV2疫苗和加强生产管理为主。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借助新的分子育种技术获得抗PCV2猪已成为可能。本实验室利用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RNAi)结合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F0代抗PCV2转基因猪,并且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验证了其抗病性。本研究以F1代转基因公猪与野生型母猪杂交获得的F2代抗PCV2转基因猪为对象,分别从DNA水平、RNA水平及活体水平对其遗传表达稳定性、抗PCV2感染效果进行检测与分析,以获得安全、有效的抗PCV2转基因猪新品种。主要结果如下:(1)经生物荧光灯、PCR检测,出生的37头F2代猪中有26头转基因猪,阳性率达70.2%,外源基因能够稳定遗传。(2)si RNA在转基因猪体内能够表达,不同个体同一组织的si RNA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3)利用PCV2加免疫刺激物的方式对仔猪攻毒可引起PMWS症状,血清病毒数较低时,转基因猪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果。(4)攻毒后,四组抗体水平都先下降后回升。A组(转基因直接感染组)和C组(转基因接触组)的回升速度分别快于B组(野生型直接感染组)和D组(野生型接触组),且在第56天C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D组。(5)血常规结果显示,A组和B组、C组和D组各个时期各项血液指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该结果说明,转基因猪和野生型猪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功能调节基本保持一致。(6)攻毒期间猪只各个时期的体重结果显示,转基因猪和野生型体重没有差异(p>0.05)。(7)攻毒后采集仔猪组织器官进行免疫组化实验的结果显示,转基因和野生型猪中PCV2蛋白的沉积没有差异。综上所述,所获得的转基因猪都能表达抑制PCV2的siRNA;活体攻毒后猪只血清抗体先下降后上升,血清病毒数较低时,转基因猪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果;血常规结果表明,外源基因的转入不影响猪只的新陈代谢和机体机能。
其他文献
乳腺分泌型上皮细胞是乳腺中唯一能够合成、分泌乳汁的细胞,山羊的泌乳在整个泌乳期具有规律性,体外培养的山羊乳腺上皮细胞是研究乳腺泌乳功能的重要工具。IGFBP5作为一个调控
目前,抗生素在动物生产中的广泛使用,使得动物源细菌的耐药现象十分严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黏肽转肽酶的活性,从而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呈现广谱、高效的杀菌
精子发育的各个阶段均有大量的蛋白质参与,分离和鉴定精子相关蛋白质,可为在蛋白质水平上阐明精子发生机制,揭示雄性不育机理提供重要信息。本试验以水牛精子和精浆为研究对象,建
本试验目的在于通过观测饲粮添加不同水平锰(Mn)对4-6周龄肉仔鸡生长性能、腿病发生率、胴体性能、肉品质、心肌锰含量、心肌细胞线粒体中含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 mRNA水
性别控制技术为优良种畜的快速繁育以及扩大母畜的利用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将性别控制与胚胎移植技术相结合,不但可以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也可以提高企业和养殖户的经
家畜优良性状的传递是通过生殖细胞来实现的。因此,了解生殖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有利于培育高品质的家畜种群。然而,生殖细胞发生过程复杂,在体内难以获得且不易示踪,一直是研
本实验从表型性状水平和分子水平探讨了我国从东到西的辽宁、内蒙古、新疆、西藏的四个地理分布区的五个不同的黄花苜蓿居群和前苏联黄花苜蓿居群的遗传结构、遗传分化和进化
本研究中,我们通过PCR,获得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EcobNPV) 73.7-78.9kb区域的全长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编码有该病毒
本研究旨于开发以电化学为基础的,分子印迹和其他特殊化合物电极修饰技术为辅的、能够快速进行沙丁胺醇(Salb atumo l,SAL)现场大批量检测的方法。从表面特征、对目标分子吸附性
为了成功分离培养家畜的精原干细胞并用于家畜性别控制和转基因育种、阐明家畜精原干细胞诱导分化调控机制,本试验以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并结合传统的精原干细胞分离培养技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