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在文化、政治等领域影响深远的人物,他创办《新青年》杂志,领导新文化运动,宣传现代文明与文化,是引领近代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旗手,毛泽东评价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儒家的纲常名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也因此被看作是激进反传统的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对陈独秀语境下的“传统”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指出其语境下“传统’的具体所指,“传统”有历史与实践双重内涵,陈独秀对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在文化、政治等领域影响深远的人物,他创办《新青年》杂志,领导新文化运动,宣传现代文明与文化,是引领近代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旗手,毛泽东评价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儒家的纲常名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也因此被看作是激进反传统的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对陈独秀语境下的“传统”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指出其语境下“传统’的具体所指,“传统”有历史与实践双重内涵,陈独秀对传统文化并非一概否定。他在批孔批儒的同时也将帝制儒学外衣掩蔽之下的孔子与儒学重新拉回了人们的视野。本文认为,陈独秀将“孔道”的实质看作是“纲常名教”的儒学理解方式,是在传统儒学解体、现代儒学形成之际的重要创新成果,开辟了二十世纪儒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路,为自由派和唯物史观派共同接受并继续发展。
本论文的撰写建立在文本分析基础上,核心文本是陈独秀所创办或协办、主笔的报刊如《安徽俗话报》《甲寅》《新青年》《每周评论》等,结合《实庵自传》和若干陈独秀年谱、传记,以及相关的研究性著作、论文,特别是近年来学界在相关问题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试图完成以上论证。
本文正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阐述近代儒学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论证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儒学观的产生是传统儒学解体的必然结果。梳理陈独秀的性格特质与其所凭借的思想文化资源,指出陈独秀反叛的性格、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广见多闻的才学是其儒学理解方式的主观形成原因,构成其儒学观中个人色彩的来源。
第二章主要从陈独秀的孔教观、纲常名教观和孔子观三个角度还原了陈独秀儒学话语的具体内容。指出陈独秀认为纲常名教是孔教的核心,所反对的孔教主要是帝国儒学包装的与康有为建构的宗教化的孔教,对孔子也“一分为二”进行看待。
第三章试图揭示“孔子之道是纲常名教”的儒学理解方式对于儒学现代化的影响和意义,此种话语为儒学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陈独秀开启了对传统儒学采取批判继承,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不能简单的认为陈独秀是激进反传统的,更要看到他对于传统继承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大部分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者试图以“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为立论点,国内以扬弃异化和维护人的自由发展为主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主要研究基调。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存在着断裂,思想的断裂将马克思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人道主义为中心的讨论点,阿尔都塞称为马克思早期思想,第二部分是以真正的科学主义为中心的讨论点,称为科学的马克思。阿尔都塞的观点独树一帜掀
本文以墨子的人生哲学为研究对象,分为四个方面介绍了墨子思想中关于人性的看法、人生态度的选择、人生修养的路径以及墨家理想人格的形象等内容。首先,本文第一部分聚焦于墨子对于人性的基本认识,分析了源自“别爱”而产生的社会混乱局面,并且给出了“兼爱”作为拯救社会的良方。其次,在第二部分主要集中于墨子以节欲为出发点,为锤炼个人品格而提出的“节用”、“苦行”等修养方法。再次,在文章的第三部分,着重介绍了墨子笔
中国近代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像唐才常一样的思想家们经历了来自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与武力的双重侵略,因此研究唐才常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本文以唐才常所著的文章出发,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唐才常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基本内容以及历史评价进行概括总结。论文第一章为唐才常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这一章主要分为四个小节,以唐才常的成长历程为主线,来分析唐才常哲学思
丁文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地质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多个领域都有贡献,被称作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那么,我们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史为什么要论及他?因为他在1923年挑起了“科学与玄学”论战,这次论战成为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哲学史的视角对丁文江的思想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丁文江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从萌芽时期吸收了西方科学思想到归国后思想逐渐成熟
庄子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这条历史长河中一直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古今学者对其人其书的研究更是汗牛充栋。在其思想当中,“至乐”思想并算不上主流,然而,其“至乐”思想可谓贯穿庄子哲学的始末。本文主要围绕庄子“至乐”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阐述。通过梳理庄子“至乐”思想的历史背景,阐明其思想形成的渊源,明确“至乐”的内涵,进而分析通过怎样的修养方式能达到庄子所说的“至乐”境界,最后总结庄子“至乐”思想对魏晋玄学的影响
身体经验是福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以灵魂、意识为重的哲学传统中,身体及其产生的经验一直不受重视。福柯拒绝接受这种哲学传统,在尼采权力意志和谱系学思想影响下,以个体的身体为切入点,在自己的理论中运用大量个体(身体)经验。对福柯来说,身体经验既是权力施予身体之上的各种策略,也是个体自主实践的“自我技术”。通过身体经验概念,福柯建立起自己的权力系谱学和伦理系谱学,反叛意识哲学传统,发展了身体哲学理论。本
严复是倡导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他的教育哲学思想切中时弊,恢弘而敏锐。同时,他很早就有会通思想,认为文法有“大同者”和“专国者”,应该“举其所会通以为之谱。” 严复曾以格义法会通古代经典与现代逻辑学,并指出《易》是本隐而之显,《春秋》是推见至隐,试图超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以会通与创新、当与不当、救时与救世阐述教育之道。他还丰富和拓深了有关中西哲学会通和创新的内容,比如科学教育理念,民德、民智、
罗近溪是阳明心学一脉的重要人物,被称为“泰州学派唯一特出者”。研究近溪的心性论,对于全面了解近溪学术,深入了解近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关系,评价近溪哲学在泰州学派和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心性之学为研究内容,从心性本体论与心性工夫论两方面切入讨论近溪思想的哲学建构与核心关切。 第一部分,论述近溪的心路历程与思想背景,讨论近溪对宋明儒学的继承、发展。近溪思想不仅直
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密切,要想研究一位思想家的思想必然不能脱离政治。儒家积极入世,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倡“学而优则仕”,鼓励儒家士人参与政治。从孔子、孟子始,儒家一直将政治关怀视为重要的理想追求,政治追求是儒家价值体系中的必然的要求。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特别繁荣的时代,思想家层出不穷,陆九渊是诸多南宋思想家中的璀璨明珠,是研究南宋思想文化不能绕开的一位。其思想体系承接孟子,以孟子所重心性论为体
生死问题一直都是儒家传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主题,死亡更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经历、面对的事情。现如今在面对未知的、不可测的生死鬼神之事时,我们仍然深深地受到自古流传下来的重生却不畏死的现实主义生死观的影响。到了集理学于大成的朱熹,他继承了传统儒家的生死智慧,并以理气二元的哲学体系为依托,对生死、鬼神、祭祀等关乎人生和终极的问题给出了极具理性精神的解答。本文要讨论的就是朱熹的死亡观是如何形成又是怎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