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IZ1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及其伴发葡萄膜炎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ilkona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S)和前葡萄膜炎(AU)是较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是主要影响脊柱和骶髂关节的炎症性关节炎,具有高度可遗传性,强直性脊柱炎的炎性关节炎常导致疼痛和关节僵硬,并逐渐导致新骨形成和受影响关节的强直(融合)。前葡萄膜炎是强直性脊柱炎最常见的关节外的并发症,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主要眼科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引起瞳孔后粘连、并发性白内障、青光眼等相关并发症,严重者会波及眼后段玻璃体、视网膜,甚至会引起失明,因此积极预防、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这两种疾病间存在很大部分的遗传学重叠,两者常同时存在,互为影响。其发病原因,目前认为多是遗传、感染、免疫、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占很大比例,MHC类基因HLA-B27与它们关联最密切,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进步,这两种疾病更多的风险相关基因被证实,越来越多的非MHC类相关基因被发现,从遗传学角度更深一层的认识它们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靶向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之前有关于强直性脊柱炎及其伴发的前葡萄膜炎基因易感性的研究证实HLA-B27、ERAP1、IL23R等是它们共同的易感基因,并且某种基因易感性存在因种族、地理因素及研究的亚群差异,如ERAP1/ERAP2/RUNX3与欧洲高加索人强直性脊柱炎有关,但是与亚洲人强直性脊柱炎无关。ZMIZ1编码I型锌指蛋白,是活化的STAT蛋白抑制因子(PIAS)的一员,它与其他PIAS蛋白共享一个名为MIZ的环指结构域。该基因可能通过染色质重塑,作为TP53激活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OSTS的转录共调节因子,对抗Smad信号通路。之前研究证实ZMIZ1基因对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乳糜泻、多发性硬化、白癜风、银屑癣、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遗传易感性,但是对于该基因与强直性脊柱炎及其伴发的前葡萄膜炎的研究甚少。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旨在探讨ZMIZ1基因中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rs1250569、rs1250544、rs1250552、rs703979、rs1408944、rs10128264、rs942794)的遗传易感性与中国人群中强直性脊柱炎(AS)或其伴发的前葡萄膜炎(AU)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无血缘关系的437例单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AS+AU-)、307例强直性脊柱炎伴发前葡萄膜炎患者(AS+AU+)、375例单纯前葡萄膜炎患者(AS-AU+)和376例健康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既往报道过的ZMIZ1基因的7个SNP位点,通过飞行质谱实验检测这些位点的基因分型。所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根据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进行诊断。使用磁珠法全血高纯度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M2002-02PD)(新百基,中国)从外周血中提取和纯化基因组DNA。Nanodrop 2000分光光度计设备(Termo Fisher Scientific,Wlimingto,DE,USA)检测DNA浓度,采用Sequenom Mass Arry系统(Sequenom,San Diego,CA,USA)进行基因分型,利用SPSS22.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计算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CI),Bonferroni校正用于多重比较时对P值的校正,当Pc<0.05认为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组(包括AS+AU-和AS+AU+)rs10128264位点的T等位基因频率有升高趋势(P=0.0154);AS+AU-患者rs10128264的TT基因型(P=0.0111)、CC基因型(P=0.00487)以及rs942794的TT基因型(P=0.0231);AS+AU+患者rs10128264的TT基因型(P=0.0497);AS-AU+患者rs10128264的TT基因型(P=0.01)之间虽存在差异,但经多重比较校正(Bonferroni校正)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0.05);仅仅发现AS+AU-组和对照组之间的T等位基因(P=0.00119)存在差异,且经过多重比较校正后差异仍存在(Pc=0.0263,OR=1.403);进一步将AS+AU-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的数据进行HLA-B27分层分析,进一步发现:rs10128264位点的T等位基因频率(Pc=3.52×10-3,OR=1.478,95%CI=1.186~1.843)在HLA-B27+的AS+AU-病人中显著升高;而在HLA-B27-的AS+AU-病人中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均无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ZMIZ1基因的rs10128264是HLA-B27阳性AS+AU-患者的遗传易感性位点,但未发现该基因多态性与AS+AU+或AS-AU+患者之间存在相关性。
其他文献
背景:慢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病理上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的慢性黏膜炎性改变,部分伴随出现黏膜平坦或隆起糜烂,称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后者经过充分治疗后,内镜下和活检组织病理学变化均较前好转,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生存质量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因此治疗不应满足于黏膜的损伤修复,也应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出发点,目前对改善生存质量尤其精神心理因素分析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表的方式
学位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中新鲜移植周期与复苏移植周期发生异位妊娠的风险因素,旨在辅助生殖技术中规避异位妊娠的发生。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并获得临床妊娠患者的周期资料。最终纳入新鲜周期移植宫内孕5757个周期,异位妊娠95个周期。冷冻周期移植宫内孕8767个周期,异位妊娠124个周期。宫内孕周期作为对照组,异位妊娠周期作为观察组。用
学位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血清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ingless-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 member 5a,Wnt5a)和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 5,SFRP5)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血清Wnt5a和SFRP5在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
学位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2(High Mobility Group Box 2,HMGB2)水平与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156例冠心病(coro
学位
<正>项目编号:P07021项目来源: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项目起止时间:2007年1月~2009年12月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主要完成人:马安来,张瑜,周波,李慧莉,彭守涛,王宗贤,张庆轩,于慧玲,邬兴威,卞昌荣,王毅,云金表,郑孟林联系方式:尚建国,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100083),电话:010—82312970,电子信箱:shangjg@
会议
目的探讨玉屏风颗粒联合氯雷他定片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以及对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2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48例。对照组变应性鼻炎患者给予氯雷他定片治疗,治疗组变应性鼻炎患者给予玉屏风颗粒联合氯雷他定片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免疫因子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显效患者数量高
期刊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手术中,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对术后近期甲状旁腺功能及血钙的影响,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低钙血症的临床表现。分析甲状腺全切手术中甲状旁腺原位保留与自体移植对术后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甲状腺外科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接受甲状腺全切手术3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过程是否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甲状旁腺移植将310名患者分为三组。A组52例
学位
研究背景: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由于心脏在收缩期不能有效收缩而导致脑血流不足引起意识突然丧失,血液循环突然停止的状态;且是一个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研究表明,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与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发生的病例数以百万计。IHCA是一种常见
学位
工业生产中,经常需要为原材料的切割设计合理的排样方式和下料方案,将较大的原材料按照下料方案切割成订单需求的尺寸,此类问题统称为下料问题。一维下料问题即所需的原材料和毛坯均只考虑长度,常见于型材、棒材、管材等材料的切割,因此又被称为线材下料问题。当供应线材的长度相同时称为单线材下料问题,当供应线材有多种长度时称为多线材下料问题。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对提升线材利用率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针对钢
学位
背景: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病,全球哮喘约3.58亿人。不同国别其发病率差异巨大,在中低等收入国家,哮喘发病率持续上升,而在发达国家上升趋势趋于平稳。目前认为环境、基因影响哮喘的发生,且环境的作用更大。近年来有学者开始探寻肠道微生态及肠道菌群与哮喘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探索应用益生菌来预防和治疗哮喘,在哮喘规范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制剂,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比如加用益生菌制剂治疗的哮喘患者其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