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记》考论

来源 :西藏民族学院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chunxianniu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拾遗记》是六朝时期出现的一部史传类笔记小说,今传本共有十卷,前九卷多是神话传说,与史籍错合相杂,上起三皇五帝,下迄两晋。最后一卷记述了传说中的八大神山(昆仑、蓬莱、方丈、瀛洲、员峤、岱舆、昆吾、洞庭)。对于该书的真伪、流传及其内容特色,历朝历代都是研究者花费心血最多、争议最大的焦点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不仅有助于理解《拾遗记》文本自身,也有助于了解古籍文献的流传以及学术史的发展。本文探讨的内容主要包括:前言。对《拾遗记》的历代研究情况作了简短的总结回顾,指出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拾遗记》内容及其作者。关于该书的内容记述,笔者对其归纳了四个特点:杂有众多佚史故事、多记殊方异物、多记神仙鬼怪、宗教色彩较浓。对于该书的作者,学界观点尚不统一,有王嘉说、萧绮说、虞义说等多种看法。笔者在查阅文献、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梳理了《拾遗记》及其作者之间的多层关系,认为该书应出自王嘉之手,原书二十卷,流传过程中有所残缺散乱,后经萧绮整理,成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十卷本。通过研读文本,笔者找到了一些前人残缺修补的痕迹,以此作为萧绮“搜检残遗”说的佐证。第二章:《拾遗记》的美学特色。作为一部艺术作品,该书自有其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视角。本章提炼总结了《拾遗记》多个美学特征:议论化特征、史学化特征和神奇化特征,并以文本实例为依据,对每种特征都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分析。第三章:《拾遗记》的文学特征及其文学文献价值。虽然《拾遗记》不是一部典型的文学作品,但该书却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本章从叙述的故事性、丰富的想象力、内容的夸诞、文字的缛丽、诗文辞赋的点缀增饰等多个方面,总结论述了《拾遗记》的文学特点。又从文献的保存流传角度,对该书的文学、历史文献价值进行细致有力的论证,并予以充分肯定,其中尤以赵高的历史角色为关注点,是乱国贼臣?还是爱国志士?笔者以《拾遗记》中的记载为序,引发了自己对杂传野史文献学方面的反传统思考。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O4(FOXO4)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星型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星型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发生发展的的机制,进而寻找可能的药物治疗靶点。方
本文从企业负债经营的概念与特征出发,分析了企业负债经营存在的风险,对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以期为发挥企业负债经营的积极作用,控制其对企业发展可
东汉末,宦官专权,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豪强混战。读书人多不为官,甘居贫穷,以避祸乱。作为正直文人的荀悦也托疾隐居。荀悦因长期处于在野的状态,对许多社会下情、民众愿
近期,在北京、河北、苏州、上海等地,一家名为聚智堂的培训机构预收学费数亿元后老板跑路。万余名家长受"存学费,送超长免费课时,返本金"等广告欺骗,进行预付消费,最终血本无归
在宋代词人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即宗室词人群体。他们作为一个血缘上的特殊分支和政治集团,在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词就是其中之一。关于宋代宗室的考察,大多停
《青瑣高議》之研究中國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吳豔麗指導老師:劉文刚《青瑣高議》是由生活在北宋仁宗至哲宗時期的劉斧所編的一部重要的小說集。由於资料的缺乏再加上本書中所記
组织光学成像一直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这是因为生物组织对光(特别是近红外光)通常表现为高散射、低吸收的特性,光子在生物组织中的传输可以携带出组织的生理信息,同时使用
作为“文革”这一特殊时代的产物,知青文学经由20世纪80年代集团性生产的兴盛和辉煌,在90年代渐趋式微,不知不觉中陷入一个自己怎么也跳不出的圈子。然而,由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本
【目的】土壤基础地力水平与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进而影响作物对土壤和肥料养分的吸收。研究基础地力与水稻养分利用效率的关系,评价不同地力水平下水稻对土壤
鲁迅一生致力于对国人灵魂的冷峻剖析和人的命运、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对妇女问题尤其给予了深切关注。祥林嫂、爱姑、子君这些看似身世经历、处境教养、思想追求迥然相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