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

被引量 : 61次 | 上传用户:lelouc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形式是视觉艺术的基本存在方式。本文以德语国家的视觉形式理论为出发点,重点从知觉方式的变化(触觉方式、视觉方式等)、视觉形式的静态结构(表层和深层结构分析)、视觉形式的动态结构(视觉形式的生成转换关系、视觉形式的形成和风格转换与人的关系)、文化-历史(世界感、生命感)等维度对视觉形式进行考察,力图对其做出比较全面的把握。全文按逻辑关系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章:“视觉形式的理论来源及其与文化历史的关系”。对德语国家视觉形式理论进行了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的相继出现,形式问题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视觉形式理论在德语国家的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史家费德勒、希尔德勃兰特、李格尔、沃尔夫林、沃林格尔以及艺术心理学家李普斯、费歇尔等人的研究中建立起来。德语国家的视觉形式理论一方面是纯形式的研究,即抛开文化、种族、时代、宗教等外在因素,采用一种现象学方法,从知觉方式变化的角度展开对形式的探讨;但另一方面,这种视觉形式理论最终的指向则是寻求视觉形式与人的精神结构的对应关系,用形式来展现对世界和生命的体认。对德语国家的视觉形式理论的探讨为本文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视觉形式的本质探究”。视觉形式来源于形式,因此,本章从“形式”的概念入手,对其内涵和外延作了梳理。将形式的意义归纳为八项,它们各自对应于确定的范畴,但有时并不排除交叉的可能。由此提出,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形式”这一概念是研究中必须厘清的问题。之后则转入视觉形式的研究。本章将视觉形式分为表层形式和深层形式两个大的部分,前者为点、线、面、肌理、阴影、材质等物质媒介;后者则为空间关系、空间中力的凝结、距离、方向等内容,深层形式最终将结晶为视觉艺术中的形式美法则,如比例、对比、韵律等。对视觉形式表层形式和深层形式的语汇和语法的探讨是本章的重点所在。第三章:“西方视觉艺术中视觉形式的分期及其风格的转换”。“分期”即将漫长的艺术史按照一定逻辑原则分为不同的阶段。本章提出以视觉形式和风格的变化进行分期,由此将历史上的视觉艺术分为四个阶段,用“无机”和“有机”的概念加以概括。“无机”和“有机”原指自然界的两种状态,“无机界”指的是无生命的自然领域,“有机界”则指有生命的自然领域。而在本文中,“无机”和“有机”概念特指视觉形式的表现形态和风格特征。艺术史中视觉艺术的形式分别表现为:原始时期的“无机形式”(几何形)、古典时期的“有机形式”(植物、动物等装饰),现代艺术时期的“无机形式”(几何形),后现代艺术时期的“无形式”(多种形式并存)。通过对四个时期艺术形式的分析,从中展现出人的精神和世界观的变化。此外,本章的第二部分分析了风格转变的内外要素。英国艺术心理学家贡布里希提出,对风格变化的考察应从两个角度进行,即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前者基于风格的外部结构因素的探讨,即艺术作品身处的时代、宗族、文化都对风格的形成和转换起到了综合的作用,也就是说,风格的变化是各种要素整体作用的结果。后者则是基于李格尔的艺术意志的研究,指出,风格的变化是艺术内驱力的结果,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的逻辑规律。本文研究后指出,事实上,视觉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人的视觉范式发生变化的结果。范式的转换就是一种信念的转换。正如科学活动领域里的每一个重大的突破几乎都是范式的转换一样。新的艺术风格的转变本质上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解释范式的变化,是一种视觉范式的转变,其结果是艺术新形式、新风格的出现。同时指出,研究视觉形式和艺术风格变化的合理方式是将艺术变化的内外因素结合,强调任何一种都将对视觉艺术的研究产生不利的影响。第四章:“视觉形式的接受”。本章分为两个部分,即“视觉艺术形式的发生与接受原理”以及“视觉艺术形式接受阈限的扩容”。本章借用心理学、生理学和艺术发生学和哲学的有关知识提出,视觉形式的产生是人与对象共同作用的结果。人脑中存在着一种先验的图式,加上后天的实践,最终形成了人的本有的形式,而同时,对象的形式是一种客观存在。视觉形式的形成并非对象一己之力,没有人的视觉能力和心理能力,所谓的“视觉形式”无法形成。同时提出,美的产生事实上是人脑的格式塔和对象格式塔相互融合的结果。对视觉形式的接受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其一,客观条件。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对象客观上存在着比例、和谐等特征,这是人接受某一对象的前提。历史上所沉淀出的美的法则就是视觉形式的客观标准;其二、主观条件。也可以称为人的主观形式,这种主观形式受到历史、文化、个性、修养的影响,所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但是文中同时指出,对视觉形式美的认识和接受可以通过训练、熏陶而提高。文中提出了视觉形式训练的方法和可行途径。第五章:“视觉形式的应用”。本章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视觉形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视觉传达设计”进行实证性的分析和考察。从信息论、传播学和美学角度对VI-视觉设计的由来、形式美感的构成、传播方式、对观者的心理影响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阐释,为人们进一步认识视觉形式提供了感性的途径。在对视觉形式的研究中,本文力图有以下几方面的突破:其一,在研究方法上,利用现象学、结构语言学等方法,不是单纯从认识论角度,即从主体对对象的认识角度去把握“视觉形式”这一概念,而是将其放在“人——审美对象”的关系即现象学和结构语言学的视域中去考察,也就是说,视觉形式并非孤立的单位,而是一种系统和结构。这种系统和结构并不仅仅体现在视觉形式这一本体概念上(深层视觉形式表现为表层形式的各要素在空间中的结构关系和力的关系),同时反映在视觉形式与人的关系上(人对视觉形式的建构作用、视觉形式的形成与人的心理结构的关系等)。文中将转换、生成的概念引入到视觉形式的研究之中。这些视角将对视觉形式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方法论上的突破。此外,将德语国家的视觉形式研究方法纳入到本文的研究中,从知觉变化、世界观的角度阐释视觉形式的变化和发展。其二、在视觉艺术形式的“分期”上,以视觉形式的变化作为内在逻辑线索,将西方艺术史分为四个时期。这一“分期”将视觉形式纳入到历史文化的整体之中,在整个艺术史的发展变化中分析视觉形式的表现特征。同时,将视觉风格变化的根本原因归结为“视觉范式”的转换。从而修正了视觉风格变化的“外部因素”说和“内部因素”说所产生的偏颇。将视觉形式的考察放入“人——对象”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轨迹中进行。三、在视觉形式的接受研究中,从一般的接受概念出发,延伸至视觉形式的接受,将视觉形式的接受阐释为主体格式塔和对象格式塔相互对照、相互融合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利用艺术心理学、接受美学、解释学和认识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同时提出了视觉形式的阈限扩容的途径,这一研究为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美育等相关学科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借鉴。四、在视觉形式的应用上,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用具体的案例将视觉形式的一般性(概念)研究与个别性(个案)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更好地将视觉形式理论应用到艺术设计、艺术创造中去,为美学的应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和有益的尝试。
其他文献
城市景观的设计是非常复杂的课题,许多未知的内容仍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和实践,目前,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现代陶艺这一要素的运用较之以前已明显增多,丰富着城市景观设计的艺术
图像分割就是根据图像的特性和需求规则将图像数据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寻找符合具体需求的分割算法是图像分割的关键和难点,也一直是图像分割研究的重点。菌落图像由于其构成
本文从外国文学思潮和中国作家创作的关系角度,以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为背景,对中国当代女作家王安忆作品的女性意识从主题和叙事策略的角度进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当前,世界上正在进行着一场以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为主流的科学技术革命。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深入到教育领域,为
电视新闻在后期制作的时候加入现场的同期声,可以让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真实性,吸引人们的注意,同时,加入同期声还会提高新闻的播出质量,在播放量上也会有显著的提高。本文
随着无线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以及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们迎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通过精准营销可以准确的定位,针对性地发掘目标客户,从而减少中小企
本文分析了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现状,论述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创新性和重要性,提出该模式的设计步骤和实施过程,并对使用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
连续是高等数学中最基础的概念,它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文章首先给出了函数连续的定义和函数间断点的定义,进而给出了函数间断点的四种分类,通过漏斗原理揭示了连续、
随着现代飞机性能要求的大幅度提高,机载设备将承受更加恶劣的机械振动环境。根据美国军方的统计,在引起机载设备失效的各种环境因素中,振动因素约占27%。为了提高机载设备的
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是民营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日趋成熟,企业间的人才流动也呈发展趋势。人才的流失将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如何留住人才,是当今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