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沐浴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fei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是我国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人们的沐浴活动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宋代沐浴的种类可以分为世俗沐浴和宗教沐浴两大类。世俗沐浴活动主要包括礼俗沐浴、政治沐浴、日常沐浴和司法沐浴。礼俗沐浴被赋予了丰富的祈福礼仪内涵,主要体现在诞育礼沐浴、婚礼沐浴和丧葬礼沐浴。在泰山封禅、汾阴与北郊祭祀、明堂祭祀、祈雨祭祀等国家政治祭祀的礼仪活动中亦有沐浴活动。官员在会客、上朝、谒见以及向皇帝上书之前,虔敬的沐浴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日常生活中宋人多在傍晚时分沐浴,沐浴的习惯因人而异,有极其喜爱沐浴之人,亦有不常沐浴之士。宋朝统治者重视“布德恤刑”的仁政思想,囚犯得以定期沐浴。司法案件中,宋人利用浴尸的方法查找死因。宗教沐浴活动包括佛教沐浴、道教沐浴和伊斯兰教沐浴。佛教沐浴主要体现在佛教徒的日常沐浴、佛教节日中的沐浴活动、佛教的“设浴”活动、佛教译经仪式中的沐浴活动以及佛教徒去世前的沐浴等方面。道教在修斋前、修炼道业、斋醮仪式、向神灵上章拜表、遇不洁之事时,沐浴是必行之事,同时为亡灵持咒沐浴,使其进入生命的下一个轮回亦是道教沐浴活动之一。伊斯兰教教徒在做礼拜前对身体的清洁分为小净、大净,除宗教活动中的沐浴之外,伊斯兰教徒去世后需要经过严格的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殓。佛教、道教以及伊斯兰教虽然各有丰富的沐浴活动,但在洁身净心等方面有诸多共同点。随着宋代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稠密,加上商贾、旅客往来不断,旅途奔波需要洗浴休息,商业性质的公共浴室应运而生。两宋时期的城市特别是东京与临安,都有大量商业浴室存在,部分商业浴室还提供有揩背、按摩等服务,沐浴用水亦有冷、热之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顾客的需求。在城镇一般家庭中会建置有家庭性质的私人浴室,学校与书院等公共教育场所设置的浴室保障了学员们的卫生状况。宗教场所无论是佛教寺院的浴室或浴室院、还是道教宫观的浴室以及伊斯兰教的沐室,都承载了丰富的宗教沐浴文化。宋代在部分府治、县治、镇治,甚至是大宗正司等官员办公场所创置的浴室,方便官员洗去公务之烦劳;馆舍驿站的浴室,给旅途中往来官民提供憩息、洗浴的场所;在安老坊、安养院、广惠坊等救助机构以及监狱中所创置的浴室,使这些公共场所的卫生条件得以改善。宋代的温泉及河流等天然沐浴场所已被广泛利用,根据现存史料统计,适宜沐浴的温泉有55处。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南方适宜沐浴的温泉共有43处,占宋代适宜沐浴温泉总数量的78%;北方可沐浴的温泉共有12处,占宋代适宜沐浴温泉总数量的22%,南方地区适宜沐浴的温泉主要分布在福建路、江南西路和江南东路,北方地区适宜沐浴的温泉主要分布在京西北路、永兴军、利州路、河北西路。部分地区的温泉有“官汤”与“民汤”之分。此外,宋代在长江中游与下游支流的某些江段、野外河水等处亦有适宜沐浴的场所。宋代沐浴用品在继承前人基础上有自己的时代特色,多使用一些对身体有益的植物、动物、矿物,或将其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根据现存史料统计,其中植物类沐浴用品有草本植物类沐浴用品48种,木本植物类沐浴用品21种,草本与木本植物混合使用沐浴用品32种;动物类沐浴用品有骨头类沐浴用品4种,排泄物类沐浴用品8种,新生鸡子、燕窠、柳蚛末、露蜂房及猪胆汁等类沐浴用品共5种;混合类沐浴用品有动物与植物混合类沐浴用品10种,植物与矿物混合类沐浴用品10种,动物、植物与矿物混合类沐浴用品7种。宋人将这些沐浴用品煎汤沐浴,通过皮肤的局部吸收,能够达到去除头屑、滋润毛发、美白润肤、洁体生香、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以及治疗某些皮肤疾病等效果,充分发挥了沐浴的清洁、保健以及医疗功能。宋人常用的沐浴用具主要有浴斛、浴桶及浴盆等几种。宋代沐浴出现了五个特征:一是沐浴活动展现出新的时代特色;二是形成了新的沐浴消费风尚;三是对沐浴有了新的认识;四是出现了新的沐浴禁忌;五是与周边地区差异较大。沐浴给宋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沐浴不仅去污除垢,使身体处于清洁的状态,而且调节精神、消除疲劳,还可以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宋代的礼俗沐浴、商业浴室、沐浴用品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宋代城镇中开始出现的商业性公共浴室被后代继承并发展,为元明清时期沐浴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党中央开展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是:“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这四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使党员受教育,让群众得实惠的精神。如何
期刊
《云谿友议》,晚唐处士范摅着,其文之记载自玄宗始,终于僖宗乾符年间。内容所记多为文坛轶事,共六十五条,其中诗话居十之七八。作为唐代笔记中保存较为完整的着作之一,其以唐人说唐
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战争环境,让生活在该时期的诸子们不得不审慎地对待战争。士人知识分子群体挽救天下危亡的使命感和拯民于水火的责任感激励着他们从战争中吸取智慧,指导战
期刊
期刊
甲午至辛亥年间,报刊、社团、学堂等制度性传播媒介大量涌现,加之城市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态的特殊性,群集于上海的知识人赖以进行文化、政治活动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
兵法是罩事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孫子兵法》自戟国畴期始见於史害记载,西漢时载入正史,以後雁代史害均有记载。至宋代学者殆有疑义,之後辨伪考证之文如雨後春笋,然由於资料的
期刊
本文在系统地分析南夷地区土著与汉移民考古遗存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较深入地论述了南夷社会文化内涵、变迁和文明化进程,得出以下基本认识。 1.各区域土著社会文化在特定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