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表面的光控特性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fand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磁波作为现代信息传递的载体,在通信,成像,以及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可见近红外光由于其高频率以及强抗干扰力等特点,成为当前光控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传统的光学元件主要是通过传播过程中相位的累积实现电磁波的操控,例如,利用曲面透明材料制成的光学透镜实现光束聚焦、基于双折射材料实现偏振转换等,但是,其通常具有体积庞大、结构厚重等缺点,难以实现集成化和小型化的器件发展需求。而基于亚波长纳米结构的光学超表面有望突破传统光学元件的局限性,为器件的智能化、集成化以及小型化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案。目前,利用亚波长尺寸的平面结构在微观区域对电磁波的灵活操控特性,研究人员已经设计并实现了各种工作波段的功能各异的超表面器件。但在可见及近红外区域,纳米结构的特征尺寸在百纳米量级,超表面面临着设计复杂、制备困难、有效工作区域小、功能单一以及难以动态操控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满足现代光学器件的发展需求,本论文以具有亚波长尺寸的纳米结构为研究对象,在可见以及近红外的工作波段,围绕各种光学超表面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针对目前光学超表面存在的问题,设计实现了具有不同功能的光学超表面器件,并对其设计机理以及光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此外,结合实际应用需求,进一步探索了光学超表面的应用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目前消色差超透镜工作范围较窄、器件设计复杂等现状,针对色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偏振不敏感的超宽带消色差超透镜的设计方法,实现了从紫外到近红外光的超宽带消色差聚焦。利用紫外透明的Hf O2材料设计具有圆形横截面的纳米柱作为基本结构单元,具有偏振不敏感以及结构设计简单等特点。通过垂直堆叠的方式,利用多层纳米结构的设计在超宽带光谱范围内实现多波长的全相位覆盖,避免了制备大高宽比结构的难点。与色差超透镜相比,设计的多层超透镜具有良好的宽带消色差效果。在波长355、450和785 nm处观察到了近衍射极限的聚焦点,其聚焦效率分别为12%、30%和58%,为光学超表面的宽带性能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案。(2)针对静态超表面功能固定,以及目前动态光学超表面在高频区域设计复杂、操控困难等难题,基于全局操控的方式提出了一种动态光学超表面的设计方法,实现了在近红外波长的动态调谐功能。将相变材料VO2集成到具有圆形横截面的纳米圆盘中,通过改变结构半径提供具有不同相位以及幅值的可调谐单元。基于菲涅尔波带片的设计原理,将两组可调谐的纳米单元分别放置在波带片的奇数环和偶数环中。通过操控材料相变性质改变奇偶环中相位以及透射性质,设计了动态可调谐的超透镜,实现了中心聚焦强度变化可达~12倍的开关聚焦效果。此外,通过建立图片明暗状态和二进制编码之间的关联,利用四组结构单元代替由00、01、10以及11二进制编码序列表示的可调谐光学状态。设计了一种可切换数字图片编码超表面器件,可以实现任意数字或者字母等图案的动态切换。(3)针对目前纳米结构制备工艺以及区域的限制,提出了一种设计厘米级大尺寸的可调谐超表面的方法。利用静电作用力将溶液中的胶体金属纳米颗粒转移到基片上,能够制备尺寸面积可达厘米级的器件。基于金属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子体谐振对环境的敏感性,系统的研究了VO2薄膜包覆的单层金纳米棒的等离子体共振特性。通过控制VO2的相变过程,实现了共振峰在618到685 nm之间的可逆调谐。此外,通过分析热诱导以及激光辐照诱导的相变过程,研究了由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吸收效应和光热效应促进的薄膜相变过程。一定功率照射下,Au/VO2薄膜的相变温度较纯VO2薄膜的相变温度低。室温激光照射下,Au/VO2薄膜相变的激光功率比纯VO2薄膜低28.6%左右。(4)基于频率梯度超表面,提出了一种具有高速和广角特性的动态光束扫描系统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衍射光栅和聚焦透镜的工作原理,结合具有光学频率梳的光源,构建了频率梯度超表面,设计了动态光束扫描系统。通过建立光束扫描距离、扫描角度以及扫描时间的关系,分析了光束扫描现象与频率梯度的关系。随着透镜焦距的减小以及光束入射角的增大,频率梯度增大,光束扫描视场以及扫描速度增大。透镜焦距为20 mm,入射角为67°时,得到了扫描视场为53°×23°、扫描速度为0.66°/ps的光束扫描系统。根据系统对目标轨迹、速度以及距离等信息的探测,展示了系统的应用性能,进一步探讨了其在激光雷达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频率梯度超表面实现三维全固态激光雷达的设计方案。同时,由纳米压印技术制备的衍射光栅,能够有效的改善由EBL及FIB等技术制备大面积纳米结构的问题,为下一代低成本、大产量的三维全固态激光雷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本论文针对现代光学器件智能化、集成化以及小型化的应用需求,重点针对目前光学超表面器件存在的加工难、动态调控难等难题,对基于亚波长纳米结构超表面的物理机理、调控特性、光学性能以及应用研究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探索了具有宽带、大区域、多功能以及动态调谐特性的光学超表面。通过对器件设计原理以及形成机制等研究,提出了简化结构以及器件设计的方法,减小了光学超表面的设计难度,为设计工作在高频段的平面光学器件提供了技术指导。
其他文献
切换仿射系统由一系列连续或离散时间子系统和切换信号组成,其可以为许多复杂系统的建模提供框架。由于存在仿射项,切换仿射系统的平衡点不能移到原点,从而系统在状态空间中具有多个平衡点或平衡区域,这是切换仿射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切换仿射系统已经在DC-DC功率转换、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对切换仿射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为了保证系统内各项状态按照期望的标准运行,往往需要对该系统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以其高光电转换效率(PCE)、高缺陷耐受性和易于制备等优点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PSCs的电子传输层、钙钛矿层和空穴传输层主要通过逐层方式沉积,层间界面不可避免地成为缺陷富集地,极大地影响着PSCs效率、稳定性和迟滞等性质。因此,开展PSCs相关界面的研究对于促进其性能改善和器件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价值。基于此,本论文对PSCs相关界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具体包括电子传输
电磁波吸收材料(吸波材料)可以有效降低武器装备的雷达信号特征,提高其战场生存能力,且在治理电子设备间的电磁干扰和防范电磁波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民用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与传统的磁性吸波材料相比,碳基吸波材料因为具有密度低,耐氧化、耐腐蚀性能好的优势而备受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各种微纳结构的合成和调控。为定量地、系统性地理解碳基吸波材料的电磁性能,本文从计算和实验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利用材料基因
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利用电化学储能装置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存储非常重要。水系锌离子电池具有高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特点,使其在电网或微型电网等固定存储设备以及家用电池等其他不太关心重量比容量的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钒氧化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储量丰富、比容量高等优势。然而,其在循环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锌离子与材料主晶格之间具有强烈相互作用,使得电池表现出较差的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
作为产生强流高电荷态离子束的最有效装置之一,电子回旋共振(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ECR)离子源因其优异的性能受到国际上加速器领域的重视。然而,对ECR离子源物理机制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其技术的发展。由于ECR等离子体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仅仅依靠实验研究很难理解清楚其中的全部物理机制,因此数值模拟逐渐成为了研究ECR离子源的重要辅助手段。高电荷态离子的产生是ECR离子源
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占比不断提升,其中又以水电和风电占比最高。大规模风电和水电并网使得电力系统运行特征发生了显著改变。特别的,系统中水电出力季节性强,而风电出力存在随机性,两者出力的波动变化、以及负荷的不确定波动和输电通道上自然灾害频发,使得系统的输送功率、运行方式和安全稳定特性复杂多变,呈现出高维、时变、非线性特性,暂态稳定问题突出,电网抵御功率扰动能
阵列雷达大致经历机械扫描雷达、相控阵雷达和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雷达等发展阶段,通过发射端和接收端的波束形成,扫描空间角度域中的目标。其广泛应用在军事中的预警、探测和火控等场景中,以及民事中的气象、遥感和载具防撞等场景中。其中的MIMO雷达具有角度-时间域波形分集特性,因而比相控阵雷达具有更多的处理自由度,能够获得更优良的目标检测、参
随着现代通信等电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电子系统对高输入带宽、高分辨率、高采样率模数转换器的需求愈来愈大。时间交织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Time-Interleaved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Register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TI-SAR ADC)结合了SAR ADC易于用数字工艺实现和时间交织(TI)架构能以多通道数交织达到倍增AD
微纳塑料(micro-/nano-plastics,MNPs)被认为是在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新型污染物,它们能够影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并对生物体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到目前为止,对于不同浓度、粒径的MNPs对有机污染物在陆地无脊椎动物中的累积影响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了土壤中不同浓度(10和100 mg/kg)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领域相关技术的快速更新,电子通信系统也开始不断地向多频化、小型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射频集成电路和微波电路结构越来越趋向复杂化多层化,跨尺度封装与设计问题也逐渐被凸显出来。其中,针对集成电路中互连线结构的设计与高效仿真也成为了一个研究的重要方向。由于互连结构通常需要工作在宽频带内,在低频域中可以通过准静态法来进行分析。然而,随着频率升高至微波频段,电场与磁场出现耦合,准静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