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增工业用地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潜江市为例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r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枯竭型城市曾为我国工业体系建立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呈现出主体资源殆尽、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破坏严重、失业人口增多等问题,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推动该类城市转型升级、走出困境成为现实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来,其兴衰与工业密不可分,新增工业用地作为工业升级和空间重构的重要载体,科学认知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从而为新增工业用地分布优化提供决策依据与管理支持,对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实现工业用地高质量发展及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工业结构的关键阶段,不同类型的工业会形成各具特点的新增工业用地演变路径,厘清各类新增工业用地分布的差异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未来方向。基于此,本文对新增工业用地进行分类,从总体、不同类型两个层面出发,首先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以此为基础构建本文分析框架,然后选取潜江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法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增工业用地分布规律,并比较与一般性城市的异同。实证分析方面,基于从中国土地市场交易网、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的新增工业用地分布数据,首先采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定量揭示新增工业用地分布特征,然后运用Auto 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结合半结构化访谈法,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增工业用地分布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展开系统性研究,最后基于现状问题与作用机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增工业用地分布特征方面,总体层面上扩张规模下降,呈现出明显的园区指向性、近郊区指向性和道路邻近性,由单一工矿区建设转向多核心集聚与轴带扩散并存。类型层面上,不同类型新增工业用地的分布特征不同,劳动密集型新增占主导地位,资本技术密集型新增规模不断上升,各类均以近郊区分布为主,多呈空间集聚,但在主城区、城市外缘的分布差异更明显,不同类型分布的集聚重心存在明显差异。(2)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增工业用地分布影响因素方面,总体层面结果显示该类城市逐渐突破主体资源依赖,受到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空间自相关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政策制度和交通水平的影响程度较强。类型层面结果显示,该类城市逐渐由资源指向性向生产关联性转变,新增工业用地分布一定程度上是工业结构转型产生的空间效应。(3)作用机制方面,政策制度强势的外部引导力与控制力、工业结构转型的内生驱动力、交通系统的内部重组与外部扩展力三者共同作用,推动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增工业用地分布格局的形成。(4)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基于作用机制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增工业用地分布优化策略,包括以政策制度引导、工业结构转型、交通体系完善为优化核心,以“集约利用,优先满足重点类型工业需求”、“集散有度,全域统筹规划聚力园区发展”、“路径创造,兼顾园区升级与新兴增长极培育”为优化路径,以强化政策干预、加强技术创新、完善基础设施为优化保障,以期能够为潜江市及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增工业用地分布优化与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其他文献
智能技术正在潜移默化中迅速改变中国的传播环境。“新农人”短视频作为当下农民发声的“新农具”和乡村文化传播的新路径被数智化传播环境深刻影响。本文通过考察“新农人”短视频传播的驱动因素和最新进展,试图探寻在数智化传播环境下,“新农人”短视频在叙事、影像和传播等方面的创新策略。
期刊
传统民居作为连接古代和现代建筑的桥梁,经多年演变和发展后,形成了大量民居气候适应性设计经验。潮汕、客家民居是中国岭南传统民居的重要分支,与当地湿热气候相适应,二者虽在地理、气候、文化等方面有差异,但在气候适应性的角度具备相似性。本研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判断民居整体的性能优越性以验证气候适应性;二是分别挖掘和量化二类民居气候适应性手法和取值特点并进行初步对比分析;三是对量化策略进行现代农宅验证与
学位
<正>2021年6月湖北省财政厅启动实施全省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试点,谷城县成为全省首批8个试点县市之一。本文通过对谷城县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解剖麻雀”,了解谷城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不足,为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
在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用户的心理或生理指标产生变化时,会通过个体适应性行为和环境调节行为以满足自身舒适度。一味地追求舒适度往往容易忽略背后所产生的能源代价,用户的环境调节行为对建筑能耗有直接影响,优化用户行为有利于减少建筑能耗,进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用户行为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动态变化特征,用户舒适度与建筑能耗之间需要取得平衡,必须关注用户主观感受、具体环境调控行为和室内环境质量
学位
快速城市化带来了更快的生活节奏、更大的精神压力,导致社会焦虑情绪增强,精神疾病频发。于是,人们开始探索借助“恢复性环境”缓解压力、恢复心理健康。声景作为重要的环境要素,对环境恢复质量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时代发展,古典园林已由私家园林演变为向大众开放的城市绿地,但其声景恢复性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研究针对岭南四大名园,首先,通过客观声级测量及主观听音记录,确定现存岭南园林的声景特征;之后,对游客进行问卷
学位
作为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六大参数之一,相对湿度不仅关系到人体舒适与否,还关系到建筑运行能耗的高低,相对湿度的合理设置对于平衡能耗与当地人群的舒适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已有大量关于湿度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的研究,指出偏热温度下相对湿度对于人体热舒适的不利影响,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于热感觉等心理热反应,忽略了人体与湿度相关的主观感受,如湿感觉、湿可接受度等心理湿反应,这些感受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对室内环境的
学位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度加大,深圳的轨道建设在2001-2022年间迎来了高速发展。由于考虑建设成本及场地因素,深圳有不少线路采用高架轨道。深圳高架轻轨沿线区域一方面因交通便利增加了大量人流,另一方面因土地资源的紧缺催生了不少高层以及超高层住宅。而高架轻轨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噪声比地面道路噪声强度更强,传播范围更广,对线路两侧的声环境影响更严重;且高架轻轨噪声的噪声成分以中低频为主,其传播有自身的特
学位
快速城市化进程给公众健康带来严峻挑战,城市空间对城镇居民的健康促进成为学界的关注重点。一方面,国家政府提出了全面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愿景,健康治理模式由被动健康向主动健康转变;另一方面,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也对相应的城市空间提出要求。已有研究在建成环境对健身活动行为的影响从不同空间尺度展开,但较少结合街道层面的人口特征展开进一步研究,缺乏对基层实行主动健康治理形成指导建议。为探究促进街道主动健康治
学位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文章分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和其建设的五个基本点,指出强化基础条件建设、公共服务便民、人居环境改善、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有效治理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五个关键领域;在研究谋划、统筹推进、政策下沉、发动群众上下功夫,确保乡村建设不走偏不变样、各项举措落细落实落到位等是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着力点。根据上述内容,提出
期刊
在增量向存量发展转变时期,复杂的存量条件使城市更新面临更多的挑战:部分项目在建设中未能尊重所在的存量环境,造成地区风貌被破坏;另一方面在“保护风貌”的舆论压力下,部分地区正常的拆改诉求被搁置——因此加强对城市形态的发展管控、形成具有公信力的管控手段极具重要性。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详细规划是针对地块建设强度和用途管控的实施依据,是土地利用和开发行为的最直接管控工具,因此在存量发展时期,详细规划应针
学位